杜娟,焉艳,丁体龙,陈婷婷
(解放军第123医院 护理部,安徽 蚌埠 233000)
在突发疫情中,由于初期人们对疾病认识不足,尤其在传染病病原体不明、病理过程不清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往往会产生负性情绪。医护人员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如果没有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不仅不能履行治疗疾病、促进患者健康的职责,反而会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源。本研究旨在了解参加突发疫情处置的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以期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选择解放军第123医院参加突发疫情处置的护理人员78名作为为疫情组,另将未参加突发疫情救治从事常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138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32±1.23)岁;文化程度:本科40名,大专58名,中专40名。两组护理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研究者亲自发放,向调查对象统一讲解调查目的、要求、问卷的填答方法等。所有问卷均为匿名、独立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8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采用)Derogatis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进行调查,包括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睡眠和饮食),每个条目根据最近1周的感觉分为1~5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组护理人员SCL-90中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恐惧等因子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SCL-90量表评分的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SCL-90量表评分的比较(,分)
3.1 参与处置突发疫情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结果显示,疫情组护理人员SCL-90中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恐惧等因子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主要表现有: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过度防护等,说明参与处置突发疫情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3.2 影响护理人员心理状况的主要原因
3.2.1 对疫情的认识不足 在突发疫情中,由于初期人们对疾病认识不足,尤其在传染病病原体不明、病理过程不清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这就导致其心理存在恐惧感[2]。尤其在隔离区域工作时要穿隔离衣佩戴护目镜,在这种巨大的心理、环境压力下,护理人员的工作容易出现偏差或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
3.2.2 专业技术能力要求的压力 参加疫情救治的护士来自医院各个科室,层次不同,多数护士未经系统全面的医院感染学习,相关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医护人员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如果没有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不仅不能履行治疗疾病、促进患者健康的职责,反而会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源。所以对许多护士来说,传染病的护理是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多少值得借鉴的模式与经验,而知识与经验的欠缺都会给护理人员造成心理压力。
3.2.3 工作、生活环境的压力 突发疫情往往起病急,短时间内集聚大量患者,危重患者较多,大量患者收治住院,医护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护理任务重,工作时间较长,医护人员缺少有效的休息与锻炼,导致了体力上的超支。同时,在工作中,治疗和护理都是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进行,多层口罩和防护衣造成了医护人员工作和生活上诸多的不便,护理人员长时间不能与家人和外界接触,隔离区内生活受限,不能尽家庭责任,这种长时间的心理、生理的压力都会使护士处于身心疲乏的状态。
3.3 应对心理压力的对策
3.3.1 强化管理体系,提高应急指挥能力 成立应急护理领导小组,由主管护理的副院长及护理部主任负责,建立快速应急指挥体系,各个护理小组成员都要在接到上级命令后,迅速到位,配合医生参加救治工作。
3.3.2 建立一支反应迅速、专业化的应急护理力量
选派责任心强、专业技术过硬、心理身体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能应对复杂局面、综合素质高的护理人员,成立应急护理小组,保证护理工作高效高质完成。
3.3.3 加强护士教育,实施心理干预措施 在疫情发生早期,由于对病情缺乏认识,而作为护理操作的具体实施者,护理人员是救治患者的“一线战斗员”,必须与患者保持近距离密切接触,风险最大,心理压力也大。因此,管理者应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3]。一方面,教育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岗位,积极投身到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育护士树立正确的信念,请专家为临床护理人员就最新的关于疫情的进展做讲座,并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部署工作,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科学防护,增强医护人员战胜疫情的信心,从而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心理状况[4]。
3.3.4 加强个人防护,满足安全需要 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医院应制定并完善消毒隔离措施和个人防范措施,每天专人负责对医护人员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大批量的加厚口罩、隔离衣、防护服;购买眼罩、气溶胶喷雾器、滴眼液等防护用物,隔离区的出入口有专人检查医护人员是否达到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的要求;督促护理人员按时服用预防药物和注射增加抵抗力的针剂。
3.3.5 创造良好的工作和人际环境 参加疫情处置医护人员来自全院各个科室,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在处置突发疫情时,护理人员个人在加强自我防护的同时,也给人际沟通带来障碍。若在工作中缺乏同事的支持,缺少解决问题的协作精神,加之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容易使人感到焦虑。因此,管理者应营造了一个和谐、团结的集体氛围,领导、同事之间的关怀、支持会使医护工作者感受到温暖,从而增强战胜疫情的勇气和信心[5]。
3.3.6 科学排班,劳逸结合 疫情救治中,患者的一切治疗和生活起居全部由护士负责,护士每天必须面对繁重的工作,当工作任务超出其能力时,护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会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护理管理者应实行科学合理的排班,如实行6h上班制,允许护士在保证完成治疗和护理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回到生活、休息区域,要保障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可组织开展各种娱乐休闲活动,以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
3.3.7 锤炼护理专业技能 平时的工作中,要注重培养护士突发疫情处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如急救技能、隔离防护技术、流行病学知识以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应急救治演练及心理应激能力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使护士在关键时刻成为一支冲得上打得赢的队伍,从而能顺利地完成各项突发疫情应急救护任务[6]。
[1]唐峥华,韦波,苏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反应问卷的编制[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7,34(21):4050-4051.
[2]易凌,王忠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929-930.
[3]张意清.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激分析及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6):135-136.
[4]陈晋利,刘景红.军队医护人员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干预对策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9):42-43.
[5]明玉霞,卜希霞.心理干预对传染病院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4):527-528.
[6]甘景梨,李晓琼.SARS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