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妙锋 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516300
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是泌尿系统外科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临床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患者病发后会出现血尿、腰腹部疼痛以及排尿受阻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肾功能的衰竭,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尽早将结石清除,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本文中,笔者选取了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共132例,探讨了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在治疗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共132例,其中男95例,女37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1.4±15.6)岁。经过相关检查,患者肾结石平均大小(226.7±87.5)mm3,输尿管上段结石(147.3±79.4)mm3。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的常规检查,检查项目主要包括B超、KUB+IVC检查、CT以及血、尿、心电图等,通过检查来确定患者结石的大小及位置。然后根据病情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对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取腰部为手术切口,同时放置引流管和输尿管支架管[2]。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然后留置输尿管并固定。然后通过C臂X线定位,以11肋间作为穿刺点进入中盏,同时在输尿管内注入造影剂[3],再以18G肾穿刺针穿刺,完成后放置斑马导丝,同时采用扩张器使F8扩至F14~16,并留置塑料薄鞘形成经皮肾取石通道。通过肾镜探查结石并粉碎取出,手术结束后留置导尿管[4]。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进行KUB或B超检查,以结石击碎后大小<3mm为成功,否则为手术失败。
1.3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均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从术后治疗情况来看,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其中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5.5%(64/67),高于对照组的86.2%(56/65),其中未一次性手术成功的患者于1个月后再次进行手术均成功治愈。同时,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属于泌尿外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从发病情况来看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在发病初期患者无明显的感觉和症状,容易被忽视,而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血尿、腰腹部疼痛以及排尿受阻等,肾功能严重下降。从病理研究来看,患者结石部位直接影响到其生存的质量,通常结石位越高、引起感染越严重、出现梗阻的时间越长。同时输尿管周围的黏膜组织受到结石的刺激,进而导致输尿管管壁的损伤或发炎,促使输尿管的扩张,管壁变薄。对此,患者应该尽早检查确诊,以便及时将结石清除,减少其他的并发症或感染。
在此类病患的治疗过程中,临床上总结了一系列的方式及方法,如早期的开放手术,但该方法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术后易留下瘢痕,进而导致结石的残留引起其他并发症及麻烦。此外还包括URL和PCNL等方法,此类方法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对较大结石需反复多次治疗,使得患者痛苦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在泌尿外科的治疗中实现了有效的应用。在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治疗中也开创了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该手术方法采用的是F8/9.8输尿管,取代了粗大的肾镜,极大的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同时通过输尿管注入冲洗液或造影剂,从而更好的促使结石清出,提高其清除的彻底性。留置的塑料薄鞘可将击碎后的结石清除冲走,并在碎石完成后更好的检查肾盏有无残余结石等情况,如果有残留可进行再次的清理,提高结石清除率[5]。与此同时,本文结果显示,和传统的手术比较,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预后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1]王仁顺.输尿管结石治疗进展与现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0,22(10):636-638.
[2]李仙.输尿管结石治疗进展及其治疗策略的选择〔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1(5):784-786.
[3]李伟.微创经皮肾镜与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9,24(5):366.
[4]何俊,孙先禹,张尧,等.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治疗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58例分析〔J〕.四川医学,2010,28(12):139.
[5]雷勇.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在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1,13(2):2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