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丽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 223200
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是婴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多发生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近年来新生儿发生轮状病毒感染逐年增加。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借由与接触被污染的手及物体来传染,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致病。起病速度快,呕吐、水样便是主要表现,经常伴有发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症状,该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则会出现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对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分析对象均为我院住院治疗的有腹泻症状新生儿,共有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均为晚期新生儿;住院3d内出现腹泻17例,3d以上出现腹泻症状的4例;其入院第一诊断:8例新生儿腹泻病,6例新生儿肺炎,4例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例腹胀待查,1例脓疱疹。
1.2 临床表现 在本组中,每天腹泻次数不超过6次的患儿共有9例,每天腹泻次数在6~10次之间的患儿共有7例,每天腹泻次数超过10次的患儿共有5例;其中有13例患儿大便性状表现为黄色水样且带有明显酸臭味,有5例患儿大便为黄色稀便,3例患儿大便表现为糊状且带有微量的黏液。在本组患儿中有1例重度脱水,1例中度脱水,12例轻度脱水,余下7例患儿无明显脱水现象;患儿发热情况主要如下:体温状况在38℃左右的患儿有7例,体温状况在38~39℃之间的患儿共有8例,无发热表现的患儿6例;有17例患儿在出现腹泻之前或者腹泻过程中出现呕吐症状,4例患儿无呕吐。
1.3 方法 所有患儿均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采用EILASA快速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使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检测A群轮状病毒抗原。对所有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常规镜检及细菌培养,对患儿的血液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心肌酶、血气分析检查;尿乳糖实验;对于已经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观察指标主要如下:患儿大便次数、体温、酸碱失衡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的状况,对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1.4 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予口服培菲康或妈咪爱调节肠道微生态,蒙脱石止泄,或妈咪爱、蒙脱石、锡类散加入生理盐水灌肠;乳糖不耐受的予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合并细菌感染的予抗生素治疗;伴心肌损害或肝功能损害的予营养心肌或保肝治疗,均未予抗病毒治疗。
所有患儿的大便RV检查结果均显示为阳性。其中有18例患儿的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或含脂肪球,3例患儿大便检查见白细胞,白细胞个数为0~3个/HP;对所有患儿的大便进行培养,均未检测出致病菌。有13例伴乳糖不耐受;有6例伴代谢性酸中毒。7例伴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均同时伴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患儿临床表现详情见表1。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痊愈21例,平均病程(7.2±2.9)d。
表1 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表现〔n(%)〕
轮状病毒基因分11各双链RNA片段,根据内衣壳多肽编码蛋白抗原的不同,可将轮状病毒分为A~G 7个组,A、B、C组和人类致病有关[1],A组最常见。我院检测轮状病毒为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胶体金法);轮状病毒多侵犯近端小肠,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的乳糖酶是轮状病毒的靶酶,对该病毒起结合受体的作用,病毒借以进入上皮细胞内,致细胞变性、脱落,绒毛变平、减少,表面不规则,排列不齐,Na+-K+-ATP酶减少,引起Na+吸收运转障碍,造成大量水、钠在肠腔内积聚;同时刷状缘表面的双糖酶活性减低,双糖不能水解为单糖。未消化的乳糖和由肠道内细菌将乳糖分解为乳酸聚积在肠腔内,加上木糖、脂肪吸收障碍,使肠腔内渗透压明显升高,导致水和电解质从肠壁反流入肠腔,而造成吸收障碍性腹泻[2]。临床出现稀水样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继发乳糖不耐受常见。
本文中甚至早期新生儿亦可出现轮状病毒感染,考虑通过接触被污染的人或物品感染,有资料研究表明孕母感染轮状病毒可通过乳汁传染给婴幼儿使其患轮状病毒肠炎[3]。此外孕母感染轮状病毒后很快产生特异性抗体,肠道局部出生sIgA,不能透过胎盘,故对胎儿无保护性。
本文中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在临床表现上类似,多数有发热、呕吐及解黄稀水样便表现,而新生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耐受性更差,一旦失水,更容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
因轮状病毒感染,病程自限,无特效抗病毒药,故本组患儿均未给予抗病毒治疗,予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7.2d左右。在治疗中予合理饮食,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h,继发乳糖不耐受者予无乳糖配方奶喂养,余正常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维生素;培菲康及妈咪爱为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而蒙脱石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对于出现肠道外症状的给予相应治疗。而目前出现的轮状病毒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但其类型有限,持久性尚待研究。
在临床工作中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可通过粪口传播,也可以气溶胶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而新生儿为无陪病房,患儿相对集中,易爆发流行。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及其物品时要有无菌概念,注意手卫生,注意病房的空气消毒,注意患儿之间的消毒隔离。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控制病原,避免院内交叉感染,避免传染源的进一步扩散。
[1]桂永浩,主编.小儿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2]邵肖梅,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孙建兰,佟建宁,曲梅,等.母乳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关系的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07,22(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