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培 广东省增城市新塘医院儿科 511340
早产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由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喂养障碍的症候群,多表现为呕吐、加奶困难、胃残留物多等,不利于早产儿基础疾病的恢复,降低早产儿存活率。我院对2011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早产儿采用了谷氨酰胺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6月收治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8例,男10例,女8例,胎龄(30.3±1.5)周,出生体重为(1 400±260)g;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胎龄(28.3±2.7)周,出生体重为(1 430±210)g。所有入选早产儿家属均在研究报告同意书上签字同意,排除早产儿中先天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影响肠外治疗的疾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早产儿均给予氨基酸、脂肪乳等常规肠外营养,并在出生后1~2d内开始肠内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谷氨酰胺,剂量为当日氨基酸总量的20%。肠外营养在早产儿出生后2~4d内开始,时间均不低于2周,本文过程中没有出现因各种原因导致肠外营养低于2周的病例。
1.3 观察指标 (1)喂养耐受:包括患儿日残余奶量、胎便排完日龄、协助排便时间、接受肠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2)胃肠功能:在早产儿出生2~3d内和出生后2周,测定胃泌素、胃动素水平。(3)生长发育和代谢:对两组早产儿每日测体重;出生后的第1天及第1、2、3周测定血气分析情况;出生后3d后和出生后2周内测定新生儿血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尿素氮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喂养耐受 在进行肠外喂养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周残余奶量、胎便排完日龄、协助排便时间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在肠外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胃肠功能 治疗组胃动素水平出生后2周比生后3d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则差别不大(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生长发育和代谢情况 两组体重、血气分析、白蛋白、前白蛋白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出生后4周治疗组早产儿的尿素氮水平为(8.7±5.7)mmol/L,对照组早产儿的尿素氮水平为(4.2±1.6)mmol/L,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肠外喂养前、后喂养耐受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肠外喂养前、后喂养耐受情况比较(±s)
组别 n 出生后第1周残余奶量(%) 胎便排完日龄(d)协助排便的时间(d)肠外营养时间(d)住院时间(d)治疗组 18 13.7±20.6 9.2±5.7 6.2±5.3 22.3±7.5 0.02 28.6±11.4对照组 15 22.1±29.7 12.1±4.4 10.5±7.7 27.1±8.0 37.1±11.7 P - 0.30 0.23 0.20 0.03
表2 两组肠外喂养前、后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ng/L)
谷氨酰胺是一种人体内最为丰富的氨基酸,一般情况下为非必需氨基酸,但是在特殊状态下,如果从食物中摄取的不足量且机体代谢障碍造成内源性谷氨酰胺的减少,就成为必须氨基酸。而早产儿就属于发育中的特殊人群,能够储备谷氨酰胺的骨骼肌较少,胃肠道内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造成喂养不耐受,加上出生后又处在负氮平衡状态,都造成了早产儿谷氨酰胺的较大需求,所以应静脉添加谷氨酰胺,以帮助其正常成长。
在本文中,治疗组出生后第1周的残余奶量和对照组相比呈减少趋势,肠外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短,表明了谷氨酰胺能够促进早产儿肠胃功能成熟,以帮助其尽早实现完全肠胃内营养。胃肠功能方面,胃动素和胃泌素两种激素在胃肠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早产儿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功能没有足月儿成熟,而在本文中,治疗组胃动素水平出生后2周比生后3d明显升高,胃泌素水平也有较为显著的改善,可以看出谷氨酰胺能够帮助新生儿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成熟,进而帮助改善其胃肠道功能。另外,谷氨酰胺虽然不能直接使治疗组新生儿的体重比对照组增加,但是出生后4周治疗组的尿素氮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增加显著,表明谷氨酰胺可以帮助早产儿促进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谷氨酰胺在早产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具有很多积极作用,其中在缩短肠外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提高早产儿血清尿素氮水平及胃动素水平等方面尤其突出,能够有效促进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帮助早产儿更好的成长和发育。
[1]谢飞燕,杨玉丽,周国兵.早期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早产儿宫外生长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8):60-62.
[2]胡建伟,朱高红,孙炜,等.谷氨酰胺在早产儿胃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中的评价〔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139-140.
[3]庄静文,史雪川,陈思红,等.不同营养方式对早产儿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3):147-148.
[4]吴晓丰,姜赤秋.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1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