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2014-10-15 03:08:38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CT室45803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血栓脑缺血

汪 涛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CT室 45803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受阻,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产生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1]。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三类,而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死亡率也较高,要降低死亡率则必须在患者发病时尽快确诊。我院为探讨CT灌注成像对超早期脑梗死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3例发病6h内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前均发现为可疑脑梗死病变,其中男27例,女16例,患者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1.3±3.7)岁;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肢体乏力甚至偏瘫、伸舌偏向一侧、突发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患者从发病到进行检测均在0.5~6h内;患者入院后进行CT平扫与CT灌注扫描。

1.2 检测方法 先进行紧急CT平扫检测,层厚为5mm,间隔5mm,检测排除脑出血情况;随后对患者进行CT灌注扫描,扫描范围覆盖了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等供血区,由于该供血血管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区域,因此重点检测。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约5ml/s的流率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40ml,然后进行动态扫描并获得相关数据。将数据使用CT软件包进行处理,并得到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最终得到CT灌注图像,并在图像上测定相关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最大峰值时间(TP)、平均通过时间(MTT)[2]。

1.3 疗效评价标准 分析患者脑梗死的检测准确度、漏诊情况,并与常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该检测方法对其他疾病的鉴别能力,如检测准确率高,并能有效鉴别其他疾病,则说明该检测方法准确度高,更适合临床推广。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的数据在进行对比时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检测验证,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则数据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验证;如得出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P<0.001则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平扫显示低密度灶者6例,其他37例患者未见异常;CT灌注扫描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14例,脑梗死患者29例;CT灌注扫描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486 8,P<0.01),并且CT灌注成像检测出脑梗死的患者病灶均比CT平扫发现低密度灶的6例患者病灶大。脑梗死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最大峰值时间(TP)、平均通过时间(MTT)与TIA患者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脑梗死患者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最大峰值时间(TP)、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的机制可将脑梗死分为三种病理生理学类型,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与腔隙性脑梗,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是由于脑供血动脉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所致,占脑梗死的80%~90%,前者急性闭塞的脑动脉是因为局部血管本身病变而发生血栓,后者急性闭塞的脑动脉本身并没有病变而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产生的栓子阻塞血管所致[3]。而超早期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在6h内,如果能尽早检测出患者的梗死病因及部位并及时进行治疗,恢复脑组织血供,可明显减少脑组织死亡,降低后遗症与并发症发生率。由此看来及时检测出脑梗死病变是降低死亡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病变部位往往变化不大,其病灶主要是水分和电解质的改变,常规CT检测往往检测不出这些微妙变化,因此仅采用常规CT平扫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检出率很低,CT灌注成像不同于动态扫描,该检测方法是在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然后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并利用软件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值,因此能更有效地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4],该检测技术是一种CT应用领域的前沿科技,对明确病灶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广泛运用于脑梗死的早期检测。该方法的目的在于评估脑动脉血流在不同脑区域的分布情况,检查可区分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域,此外还有评估神经保护剂疗效、手术干预前评估等作用。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CT灌注成像对超早期脑梗死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发现,该检测方法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检出率十分高,明显优于常规CT平扫。本文对所选43例患者均进行常规CT平扫以及CT灌注扫描,结果显示常规CT扫描仅检测出6例脑梗死患者,而CT灌注扫描检测出29例脑梗死患者;而且还发现,常规CT检测无法鉴别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而CT灌注扫描可进行有效的鉴别,通过对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最大峰值时间(TP)、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分析,可以有效检测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因此笔者认为CT灌注扫描是一种有效的检测超早期脑梗死的方法。

综上所述,CT灌注成像对超早期脑梗死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弥补常规CT扫描的不足,有效鉴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价值,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1]马红,王雅静,董继扬,等.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13(2):419-420.

[2]史宁.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42(27):913-915.

[3]刘艳艳.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552-553.

[4]袁国奇,刘利明,李清水,等.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712-713.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血栓脑缺血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陕西中医(2018年6期)2018-08-29 00:43:16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血必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