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诗趣·诗艺

2014-10-14 13:44欧璇
科教导刊 2014年26期
关键词:诗艺熊希龄诗情

欧璇

摘 要 熊希龄诗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诗忧时伤世,爱国爱民,彰显出挚爱眷恋亲朋之情以及志当高远、奋励向上之感。其诗歌艺术创获较多,将笔触伸到广阔的社会,洋溢着写实情绪;诗作富有生活情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委婉细腻。

关键词 熊希龄 诗歌 诗情 诗趣 诗艺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Poetry Emotion, Poetry Interest, Poetry Art

——On the Poetry of Xiong Xiling

OU X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Wugang normal college, Hu'nan Wugang 422400)

Abstract Xiong Xiling's genuine and sincere, touch one deeply in the heart. His sorrow wound world, patriotism, love of family and love shows love and Chi when the lofty, Fen Li upward. The art of creating poetry more, drawing out into broad social, filled with realistic emotion; poems full of life; care of statement, lyric by King, delicate euphemism.

Key words Xiong Xiling; poetry; poetry emotion; poetry interest; poetry art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湘西凤凰人,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慈善事业家,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十二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四岁补进士,入翰林院,被誉为“神童”。湖南学政张嘉亨曾夸其曰:“年甫及冠,拨取边陬,谈兵如何去非,说地如顾景范,他日当为有用之才,不仅以文学显也。”熊希龄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诗人,为后人留下不少诗词,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兹以《熊希龄诗词选》①为探讨依据,探究其诗歌的丰富内涵与艺术成就。

1 熊希龄诗歌内蕴

(1)忧时伤世,爱国爱民。这部分内容几乎贯串于熊希龄诗歌的整个进程,情真意切,感人心扉。

近代中国,自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的侵袭,封建主义发展到顶峰,对于百姓倾轧,内忧外患,国弱民穷,整个中国已经岌岌可危。熊希龄心忧国事,挣扎呐喊,期望能够救国于危难,拯民于水火。他的诗词,正反映了一个爱国者在各个斗争时期的心态。因而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比如,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运动遭到血腥镇压,熊希龄一些共同战斗过的好友和学生都被卷入这场腥风血雨,他的心情沉重抑郁,于是赋诗:“血雨腥风万户惊,绿窗锁院怕闻莺;兴邦此日思廉蔺,千古心同日月明。”“一度春光一度思,心忧国事志难移;剑丛我自朝天笑,抖擞精神慑四夷。”

辛亥革命成功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他曾经高兴了一阵子,立即与张謇、汤寿潜、赵凤昌等人联络,联名向张家口商会转向外蒙古发出了“翊赞共和”的通电。号召汉蒙各族人民,团结在共和政治的旗帜下,巩固边疆,防止俄人趁机入侵。然而没有过多久,民国大权旁落北洋军阀的手中,南北对峙,剑拔弩张,复辟暗流蠢蠢欲动,而帝国主义又在虎视眈眈,垂涎于中国这块肥肉。这让熊希龄感到彷徨忧郁,而发出了内心痛苦的呐喊,如《癸丑热河避暑行宫杂咏》:“一路松林傍水栽,小桥通处现楼台;平原万树犹如此,更有何人逐鹿来。”“打桨前湖更后湖,荷花荷叶杂葫蒲;此花不解兴亡恨,犹自争妍入画图。”借景抒发悲愤。其《谒岳王墓》表达诗人面对山河破碎,胸中激荡着念时忧国情怀,呼唤如岳飞一样精忠报国英雄出世,对醉生梦死的鼠辈深恶痛绝。

熊希龄在退出政坛后,还是念念不忘作为国民一分子应尽的责任,在另外一条战线上,赈灾济世,继续施展他的经纶大才。他在《戊午旅行江南题栖霞寺〈天女散花图〉》这首诗中作了慨然的表述:“扰扰何时见太平,众生痛苦已非轻;愿凭妙手回春力,不治维摩治众生。”在《塔院寺》诗中,诗人又说:“博济年来尚未能,四方呼吁苦难应;我来欲借文殊发,普度群生绝爱憎。”

(2)挚爱眷恋亲朋之情。这部分诗作较多,大致都为赠友人,寄夫人,勉儿女,或怀念慈幼院的孤幼。其中伤感的成分居多,这与熊希龄爱国心切,然而又冲不出破旧的黑暗势力的束缚,屡遭挫折,大鹏终难展翅有关。如,《丙寅十月二十九日为淑雅夫人五十初度赋赠》,全赋计一百三十韵,二百六十句,共一千三百字,从入学从师,恋爱婚娶,生儿育女,步入维新运动,充任国务院总理,反袁护国,调停南北战争,办理赈务及举办慈善救济事业,几乎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全部活动。简直就是一部诗体自传。一开头,诗人就说:“浮云蔽天地,变态幻苍狗。我生忧患中,失意常八九。赖君共艰难,岁月不觉久。”确实,熊希龄的一生都是在忧国忧民、挣扎奋斗、失意失败中度过的,最后选择了倾全力从事慈善事业,走佛家普渡众生的道路,他甚至取了个“妙通”的法号。用他自己的解释,要用这些来弥补过去的过失,对国家、民族没有尽到自己责任的过失。

一九三一年,朱其慧夫人不幸去世,熊希龄痛失臂助,从此鳏居了四年,他痛苦、彷徨,情绪低落到极点。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一九三五年,在女儿、亲友的撮合下,与比他年少二十九岁的毛彦文教授在上海结婚,才又重新唤起了他的青春。他甚至剃掉了多年的胡须,投入到神圣的爱河,并饱含激情,吟诗填词以抒怀。endprint

(3)志当高远、奋励向上之情。如《贺吴生廷献结婚》、《贺明贺两生结婚》、《慈幼院儿童上课歌》、《下课歌》、《男校上工歌》、《下工歌》、《女校上工歌》、《下工歌》、《中山纪念周开会歌》、《散会歌》等等。都是勉励谨言慎行、立志敬业、砥砺德行的箴言。这些词赋通俗易懂好记,不仅对儿童品行教育有益,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有着普及意义的。

2 熊希龄诗歌的艺术创获

熊希龄在清末民国所做之诗,与时代相呼应,在艺术取得骄人成就。其诗中充满爱国情调,情感激越,洋溢着写实情绪,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将笔触伸到广阔的社会,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在这个意义上,其作品堪为“诗史”。譬如《癸丑热河避暑行宫杂咏》、《五郎祠》、《题〈南洋殖民地〉》、《戊午重阳日挈家游香山登高赋此志感》、《谒黄忠浩墓》等,将清季到民初跌宕起伏的历史做了客观描述。即使挽联也诗意盎然,满贮追念、推崇之情,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薄葬有遗言,尚以未殁疆场为憾 推亡固存,邦乃其昌,誓师昭大义,曾无自利天下之心”(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廿九日挽蔡锷联)、“十余年患难成交,有同骨肉,舍我去何先,著书未完难瞑目 数小时行程迟呈,未接声容,悲余来已晚,抚棺一恸更伤心”(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七日挽梁启超联)。

熊希龄诗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富有生活情趣,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以饱蘸情感之笔写出,感人至深,如《登香山赏桃花》:“花落纷纷又夕阳,山河大地几沧桑;眼前景物须牢记,爱国由来本爱乡。”将生活琐事如祝寿、观画等情景、心态形象描绘,艺术性强,譬如《丙寅十月二十九日为淑雅夫人五十初度赋赠》、《丁卯贺吴生廷献结婚》等。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常借荷花、小桥、流水、竞渡等生活习见场景,寄寓细密情感,读来意趣盎然。如《望海》:“沙堤十里苦寒侵,江薄风微碧影沉。望远一挥儿女泪,倚栏无语海天深。”慨叹幽深,婉致动人。

直接抒情之作,也绝不是直抒胸襟,而是含蓄表达,继承中国古典诗词委婉、细腻情味,耐人咀嚼。如《听潮》:“莫辨风声与水声,夜来众窍各争鸣。静观万象随生灭,岂为人间诉不平。”其诗既鼓荡着伤时爱国情致,也彰显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是值得研究的良佳之作。诚如周少连在编辑说明所言,熊希龄诗作不仅在技巧上继承并发扬唐宋诗词风格,读来如注入了一股清风,如饮甘泉,同时也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材,读之使人激奋,使人有感于建设一个强大祖国的责任。

注释

① 周少连编选.熊希龄诗词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艺熊希龄诗情
诗艺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诗艺学》第4章论析
“出奇制胜”话诗艺
向源头学诗艺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童心”开启百年新诗——以王统照诗集《童心》小诗的诗艺为例
诗情
熊希龄:空负凌云万丈才
《从芷江走出的民国总理熊希龄》序
此君一出天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