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波+张甜甜
摘 要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万,被称“更难就业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高校创建创业特色基地的必要性、意义及现实存在的困难入手,从完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加强社会支持、加强对学生创业团队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创业特色基地 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Necessity for College to Create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Bases
LI Jiangbo, ZHANG Tiantian
(Forestry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Abstract In 2014, the total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reached 7.27 million, was called "harder Employment season."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created from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 base necessity, significance and reality difficult to start, from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improve business employment, strengthen social support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team of technical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proposed recomme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base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背景及发展现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研究,目前高校在创业就业方面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就业实践上,现有就业实践基地较多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多存在业实践时间短、岗位任务模糊、参与真正锻炼的机会有限等突出问题。在合作方式上,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种是由学校教务处或学院教务部门签订管理,为期一个月左右,配合专业教学任务要求的基地;第二种是由学校与熟悉企业或长期有招聘合作的企业共同设置,利用寒暑假,为响应团中央关于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号召而设立的基地;第三种是政府主导下,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促进产学研相互转化的基地。
根据不同的标准,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可分为创业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和创业技能实践基地;按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按作用可分为单一和综合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按性质可分为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和创业园等。
2 高校创建创业特色基地的必要性
2.1 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的必然之举
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高度重视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就业工作,特别鼓励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从2009年起,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团中央也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因此,高校创建创业特色基地是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的必然之举。
2.2 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创建创业特色基地,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弥补专业实践的不足,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真实的创业实践经历,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社会真实岗位体验,从而激发大学生自发地按照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结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自己感兴趣且有市场发展前景、可行性高的项目深度挖掘,为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加强学生创新应变能力培养,增强学生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有力保障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变革和调整了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组织形式,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同时这种新的职业岗位正向着综合化、智能化、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能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创新型人才,将是未来高校和企业一个发展趋势。
高校创建创业特色基地,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保障,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也使广大学生在创业、就业实践中得到道德的升华、人格的完善、创新应变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3 目前在创建创业特色基地中存在的困难
3.1 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课程的完善是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前提,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课程建设。但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就业教育还停留在较为零散的初级阶段,多被定义为利用课外时间的“业余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相比缺乏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创业课程数量不足,多以公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呈现,教学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学科综合能力较差,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少,课程体系单一,缺少规范统一的课程教材。其次,课程在学生中影响小,与学生实际脱节,课程设计脱离市场、社会,缺乏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的讲解,课程指导意义不强,对大学生不具备吸引力,再次,在高校教学计划制定中,对创业课不够重视,在学生看来创业课成了正规专业课之外的“边角料”。endprint
3.2 严重匮乏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对教育规律的熟练掌握,我国从2004年才由教育部牵头开办了第一批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数量少,时间短,对创业教育的规律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入,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二是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这两类老师都缺乏专门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3 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创业计划项目孵化及运营困难重重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源于创业过程从融资、吸引风险投资到产品生产,再到税收,管理直至效益的产生,牵涉到全社会方方面面,它不仅仅需要高校的技术环节培训,更需要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创业实践中,资金缺乏往往掣肘大学生创业发展。国际上,大学生创业能获得较充足的风险投资资金,但中国缺少创业融资的环境。即使高校重视支持、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资金难以保障,多数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实体运营。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目前我国国家层面制定的创业政策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长期性,以致创业实践、创业计划项目孵化困难重重,创业实效性低。
3.4 学生创业团队产学研相互转化的能力不足,项目发展后继乏力
大学生创业一开始多表现为资金少、规模小,经营灵活,准入门槛低,往往集中在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以及技术服务等行业,但随着互联网新兴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者与社会创业者相比,在技术成果转化的驾驭能力、对市场的把握能力等方面较弱,这些劣势加大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增大了创业失败的几率。尤其是学生创业团队产学研相互转化的能力不足,项目发展缺乏后续技术支持,难以在市场上突出特色,资金回收率低,发展举步维艰。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创造条件在社会资金和大学生技术创意之间搭建桥梁和通道,使他们取长补短,近年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创意和资本的有效合作无疑为大学生创业、产学研转化提供了一个便捷通道。
4 对策及建议
(1)构建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就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是创业就业课程教学。首先,加强KAB课程建设。KAB(Know About Business)是创业教育启蒙阶段开设的课程,是进行进一步创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KAB课程建设。其次,构建创业理论课程拓展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创业基础知识更广阔的平台,内容涵盖人力资源管理、银行货币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内容。再次,课时安排。创业教育要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和地点由专业教师讲授。在创业课程教授中,重视实践操作,结合具体创业项目,教师逐一指导,高年级最好依托创业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确实达到实战的效果。
(2)创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职业化、结构合理化对于创业就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事创业就业教育的教师可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理论型教师在专业技术、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给予理论指导;实践型教师可聘请校外成功企业家、创业者在创业经验、管理心得、市场发展前景等操作层面让学生对创业就业有更清晰的认知。
(3)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构建全社会支持体系。创业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完整的社会创业体系的支持,包括鼓励创业的社会大环境、支持创业的社会融资渠道以及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团队教育等。只有在社会舆论大力支持、政府政策的强力扶持、高校的正确引导共同作用下,才能推动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确保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是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效果,良好的创业氛围有利于激发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早日形成创新型社会;社会媒介要从社会责任感出发,通过广泛持久的社会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大学生创业。二是政府要制定更多的激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解决制约大学生创业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融资难问题,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引入风险投资、NGO等社会力量,设置大学生专项创业资金,多渠道缓解创业资金困难;同时在税收、工商许可办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4)加强对学生创业团队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高校创业特色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能够帮助学校及时感知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供需之间的平衡。高校目前现有的学生创业团队,因个人专业技术知识有限、缺乏对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驾驭能力、缺乏对商品的市场定位及准确把握能力、企业管理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团队发展缺乏内生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创业团队的技术指导和团队主干的管理培训,从而保证创业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高校对创业基地的孵化。创业基地孵化包含两个基本流程,即创业培训与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在完善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中完成,创业孵化则需依靠高校科研项目、专业教师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参与专业教师科技研发过程,掌握专项技术,为后续创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其次,利用高校自身的影响力、校友等软资源,为学生创业搭建实践训练平台,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 苏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59-62.
[2] 郑纯,章桂华.高校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模式探索[J].改革探索,2008.11:28-30.
[3] 张育广.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8:43-45.
[4] 陈雄一,唐烈琼,周宙安,刘湘辉.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J].零陵学院学报,2002.10:147-150.
[5] 代薇.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意义和内容[J].企业导报,2010(7):2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