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学生视角

2014-10-14 15:58李铃川
文学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学生视角差异语文教学

李铃川

内容摘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诸如阅历、素质修养、文化积淀等等。当我们以成人的视角去解读某一类文本时,可能是轻而易举的,而它之于学生却有可能是困难的,甚至是费解的。就好比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会操作电脑,可相比之下的许多成人,尤其是年长者却视为畏途。对于文本学生与成人因视角之不同,可能在理解方面会存在天壤之别。鉴于此,本文探讨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视角。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视角 差异

从前(也包括现在)的语文教学,教者常常习惯于站在我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也就是我是怎么读懂文本的,然后将这种解读的“成果”诉诸于学生。至于学生能懂多少,懂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教者常常没有多大的把握。长期的这种“费力不讨好”导致语文教学用最长的时间产生最小的效益。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教的方法不是学生读的方法,教的思路不是学生读的思路。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诸如阅历、素质修养、文化积淀等等。当我们以成人的视角去解读某一类文本时,可能是轻而易举的,而它之于学生却有可能是困难的,甚至是费解的。就像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会操作电脑,可相比之下的许多成人,尤其是年长者却视为畏途。对于文本学生与成人因视角之不同,可能在理解方面会存在天壤之别。

钱梦龙先生说:初中毕业即走上讲台,“对语文教学自然一窍不通”,“为了指导学生学课文,我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想一想”。有时候也讲一点自己读文章的“诀窍”,自己爱朗读,“就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声情之美丽”。自己怎么读语文的就怎么教,教学效果之好出乎人们的意料。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着阅读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

由此可见,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也就是还原到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明确他是怎么读懂的,然后才确定怎么教。

关于还原学生视角解读文本,明白怎么读,才能确定怎么教。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首先,必须立足学生的“潜在资源”。

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并非是白纸一张,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时刻都在影响着他们的阅读行为以及阅读状态。在阅读文本之前学生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学生未知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读可以把握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读仍然无法把握的?学生已经把握了的东西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诸如此类对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的准确把握,是还原学生视角解读文本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潜在资源”,才能知晓学生是怎么读懂文本的,进而才能确定教什么的问题。

其次,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

学生作为阅读文本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生命色彩的个体。在解读文本之前,只有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同状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生为本,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揣摩阅读文本,立足于“生命个体”自身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才能明晰他们解读文本的特性特征,从而确定教什么。

最后,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学生因年龄和阅历的因素,他们在阅读文本时更多的时候,感性化的成分占主导地位,对文本往往处于一种感性化的解读阶段,而成人则更注重理性分析。同样的一篇课文,我们有我们的视角,学生有学生的视角。如果总是机械地按照成年人方式,以直接的功利性目的去解读文本,学生的潜意识中就会有排拒的心理,更谈不上乐于接受了。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感性的、非功利的去解读文本。

为此,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习惯代替学生的思维习惯,将本属于成人的阅读和接受方式,生硬地塞给学生,这样势必会造成“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

(作者单位:福建福安二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视角差异语文教学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满意度提升的策略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义
从学生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探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