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秦红
摘 要:学情,是指来自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等诸多方面。影响和决定教学效益的因素有多种,但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情。
关键词:学情;弹性设计;竞赛课
一、了解课前学情,确定教学起点
课堂的高效与低效,关键在于学情,判断和研究学情能够让教师科学地确定教学起点。现在的教师教学时往往不知道教学起点在哪里,通常以零起点为出发点,但是事实是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非零起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及情感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妨看看课例是如何确定这堂课的起点的。
例:师:同学们,相信你们都读过“诗圣”杜甫的诗歌,谁来背一背?
生:(举手)(背《春望》)
生:(举手)(背《春夜喜雨》)
生:(举手)(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噢,都会背了,预习了?
生:这首诗我们小学时学过,昨天我们还做了预习。
(这才意识到因为跨地区执教,没有注意到版本不同,可是已经上课了,没时间考虑那么多,只好继续按教学设计上。)
师:读杜甫的诗感觉怎样?
生:忧愁、难受……
师:对啊,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公元755年那场安史之乱迫使他远离家乡,和人民一起漂泊。杜甫的一生不知承受了多少凄风苦雨,装下了多少人间悲苦,他用深沉的声音唱出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反思:这个导入已经完全忽视了“教”,应该从“学生需要”出发,我从一开始已经了解到学生对这首古诗已经学过一遍,对诗人、写作背景应该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改变了教学起点,由“新授课”变为“深入理解课”,主要解决学生预习过后仍然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解读。这种教学起点的变化就是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的。
师:本来我打算上一堂新授课,我们这节课就是要读书,要看看字词,要理解,要学过了,理解了,我还上什么呢?好了,既然同学们已经学了,也熟悉字词了,也理解了,那咱们这个课的上法就得变一变了。现在组长组织本组的同学讨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不会,需要老师来帮助我,需要同学一起来研究交流。那现在我想问问同学们,咱们这篇文章,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吧?
生:有问题。
师:认为有问题的举手。
(生举手)
师:那么多同学举手了啊。好的,请放下,我知道你们的情况了,下面我就得换一种方式了。组长抓紧组织本组同学进行一下交流讨论,看看存在哪些问题,每一个组都要提出问题来。
重新设计后的教学流程留有更大的空间,弹性更大。这段“引言”把“着力点”放在“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哪些是学生如果没有教师或资料的帮助就永远也无法弄懂的。”弄清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困难所在,辨识学习内容,找到“兴趣点”,然后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集中力量突破难点,解决最后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学生所学的“内容”入手来分析学生的“兴趣”需要。因此,即使有精美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课堂中的“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设计,使之适宜“学习需要”。
二、抓住课中学情,开展教学环节
所有的学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定有相关的学情存在。学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有一定的突发性,只有把握住学情,才能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现状和真实认知水平随时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呈现出来供大家点评。
师:点评诗中哪些词句表现出诗人“喜若狂”的心情。拿起笔来,在文本中圈一圈,画一画,品一品。(生思考)
生:“涕泪”,让狂喜倾泻而下(板书:闻——涕泪)
師:此刻,诗人心里充满了———喜悦!那么,这满衣裳的泪,还是什么样的泪?(是激动的泪、喜悦的泪啊!)
师:人们往往因悲伤而哭泣,可杜甫却因高兴而哭,这是为什么?
生:高兴得哭了就叫……(喜极而泣)
师: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他还为什么而喜?
师:(引导)回想那苦难的八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写下了一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生齐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感时花溅泪”这“泪”里还有?
生:悲伤。
通过对这节竞赛课的反思,我的教学理念有了深刻的转变。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语文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把握学情,把学情当作课堂的重要资源,依据学情开展教学,才能展现给学生最适合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