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生
摘 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新课标下如何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对新课标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作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语文素养;习惯;热情;思维;能力
一、做好课前预习,养成自学习惯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以培养。比如,学习新课文,会遇到许多生疏的字、词,这些都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障碍,也是新课文必须识记的基础知识,我们不能忽视。如果学习生字、新词都放在课堂上解决,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学生被动地学习,效果不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后,圈点画记,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归纳大意,熟背名句等。对于成绩差,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说,恐怕很难做到。那就给他们一点压力,在课堂上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字词名句、课文作者、文章出处、课文大意等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测完之后,同桌互相批改,查书对照。经过预习,学生学习主动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热情
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如果用精炼、准确、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作为开场白,一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为教师后面的讲课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教学《春》时,就借鉴于漪老师设计的导语:“我们提到春天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觉得眼前出现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接下来引导学生背了两首描写春光美好、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把学生早已带到浓浓春意中了,去享受领略春的勃勃生机。
三、巧设学习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篇文章经过反复地听、读后,学生头脑中已有整体印象,这时教师能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完成,学生的学习就会循序渐进,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巧设问题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布置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思考题,抄在本子上,课外完成。这一过程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动脑思考,且要把思考的结果体现在本子上,这也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好机会;第二步,在课堂上,教师提出昨天布置的问题,找学生回答,回答的问题依据课文内容灵活确定,所找学生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而定,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使每个学生对自己都充满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问得有艺术,问题设置要由简到繁,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善于启发,用巧妙的问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寻找答案的蹊径。教师的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而应该着眼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加强训练,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不仅是向學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培养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要进行迁移,只需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实现。例如,教学了《白杨礼赞》,可以让学生讨论《松树的风格》;教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写《于勒叔叔到我家》;教学了《变色龙》后,让学生写《奥楚蔑洛夫巧遇将军》等等。这样迁移训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篇文章经过上述的一系列过程后,学生对文章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至此,整个教学过程并未结束,教师还需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训练,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这种训练形式多样,如片段练习、读后感想、仿写、续写等。
通过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语文的综合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