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秋菊
内容摘要: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是畏惧的,觉得作文难,即便是平时习作或考试都是被逼之作。长此以往,写作就成了学生和教师的一块心病:习作都是技巧的运用而非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属于自我特色的作文。
关键词:吐露心声 写作 激发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技巧的掌握应是足够,学生也掌握了一套熟练的应试技巧,能写出规范的考场作文了,可这样的教学却让我们的学生对作文越来越怕,只为应付而写作,写出的大部分是为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符合考场“潜规则”却不关乎本性的模式化文章。中学生本充满青春激情,就连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言: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可为什么这些天生的诗人,在我们的教育培养下,却变成了只会按部就班的写作机器,甚至于对写作越来越恐惧?
于漪先生曾多次强调“语文教学决不能重‘术轻‘人啊!”今天作文教学存在的这种现象,正如于漪先生所言,是我们太重“术”而忽略了“人”的结果。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最富激情之时,我们的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回学生的写作热情,写出有自己烙印的作文。
一、改变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作文就是宣泄自己的情感,做到“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并作为他的作文理论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明确地提出来。可见作文就是“言为心声”,本应我手写我心,展现出自我的烙印。基于这个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能打破思维的禁锢,改变陈旧的教学思想,能真正接受学生的个性作文,能接受其习作中哪怕不甚成熟的甚至是奇思异想,而不能仅仅以应试的角度去评价、打击。教师应将这一观点切实落实到日常的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鼓励他们写出真情实感,对于在习作中敢于写出自己的话的行径则要大力表扬,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可以淡化技巧上的不足。抓住“言为心声”这一优点不放就是重视于漪先生所谓的“重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长期的习作激情,才有可能写出有自我特色的作文。
教师改变教学思想无疑会给课堂带来新的风气,但更重要的是语文老师怎样把“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一教学理念成功地引进课堂?
二、改进作文训练方法,让心声从笔尖流淌而出
苏霍姆斯基曾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才能写得好。”王裕海先生的研究理论也告诉我们,要以中学生写作心理为突破口,搭建个性化写作的平台,激活其蛰伏心中的表达欲望。记得以前让学生写周记时,总能看到学生各种奇思异想,而大部分学生也乐于写周记,为何一到考试或较正式的作文训练,学生反而怕了,写出的大部分是模式化的作文?在习作的初期,模式化是有原因并可以接受的,可若一直都是无关乎心声只有模式的作文还能接受?对比两者,究其原因,是因为周记没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喜怒哀乐。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妨从改进作文训练方法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作文个性化之门。
既然如此,何不尝试“自由写作的训练方法”,把学生从“老师出题——学生写作——讲评”的陈旧的作文训练方法中解放出来,让作文训练少些条条框框,给学生以自由的思维空间,尽情表达,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从而喜欢上习作。
所谓的自由写作并不是完全的自由,而是缩短正常的一篇作文所花的时间,给学生创建一个情境,引起学生不吐不快的激情,将心声尽情地在笔端宣泄。我们可以尝试在每周的习作训练时,不提字数、文体等的条条框框,只给出习作的最多的时间——15分钟,认真地为学生创设与日常生活、社会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对人生、生活的思考,写一段话清晰而准确地阐述你的观点或看法。《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让作文训练与日常生活、社会紧密相关,让学生有话可说或有话想说,这样的训练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虽然只有15分钟的训练,但累计下来,学生的习作数量是可观的,绝对不会输于常规作文训练的量,更重要的是,训练的时间缩短了,无字数等要求了,更有益于学生真正吐露心声。
这种作文训练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就比日常的作文教学要高得多了,要求教师能密切关注日常生活、社会,从而选出适合训练学生的情境,从而确保此训练的有效性。教师不妨从学生的身份、年龄特点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来考虑,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像在选择“辽宁文科状元弃港大回本溪高中复读”这个情境时,学生的习作就写出了他们对此事件的真心话,可没想到在接下来的质检中,面对“博士生只因兴趣而从事中学教学”这个材料作文,竟然还有挺多的同学能灵活运用了此事例。从这可见此训练法的效果。像“张曼玉唱歌跑调”“抄出来的剧”“大学生投毒案衍生室友相处学问”“韩国男神为何换了一批又一批”“超级大脑,我们知道些什么”“学霸是怎样诞生的”等都是贴近学生实际且感兴趣的,何愁学生写不出自己的心声?
除了改进训练方法外,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讲评方法,淡化分数、技巧,只要求学生能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即可。教师在阅卷时不给分数,只是对其不妥当的地方给以适当的点拨,以肯定其优点为前提,注意批评的艺术的运用。另外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以时间和场合去交流,“美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好的作品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共赏、教师甚至可以尝试下水作文或利用媒体让学生与专家进行思维碰撞,只有通过不断的思维的碰撞才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写出有深度的属于自我思考的作文。同样还是“辽宁文科状元弃港大回本溪高中复读”,虽学生能灵活运用在考试作文中,但从习作中发现较为幼稚,大部分从兴趣入手,除此之外可能还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放弃等,而江西卫视的《杂志天下》更是从教育制度、高考备考做了深度剖析,于是特意在课堂上抽点时间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再给时间让学生对此事件深度思索,再将自己的思索形成文字,虽是同一个话题的重复,可学生的兴趣明显比以前死板的作文训练高。
叶圣陶先生曾说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若能细心思索,写作时就随手拈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让我们以生活、社会为船,以兴趣为浆,在“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东方的吹拂下,让学生在作文的浩瀚海洋里自由滑翔出自我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特色作文个性化》湖北通城关刀初中 潘广
2.《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引路》赵克明
3.《作文论》叶圣陶
4.《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钱谷融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蕉岭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