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希成
(鹤壁市妇幼保健院,河南鹤壁 458030)
近年来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各种因素使其颅脑深部血管破裂后致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疾病,临床发病急,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1]。造成出血的因素很多,目前主要包括颅脑内的各种动静脉畸形及血管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原则讲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目前螺旋CT影像检查技术由于其无创伤、无辐射、操作方便的特点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于颅内血管瘤的筛查,为发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本研究将36例考虑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分别给予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xx angiography,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brain angiography,DSA)检查,探讨CTA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抽取36例患者,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鹤壁市妇幼保健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7~70岁,平均(53.6±3.2)岁;发病时间5~48 h,平均发病时间(5.6±3.2)h;临床症状:剧烈头痛者14例,脑膜刺激征者4例,意识不清者9例,昏迷者9例。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符合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指标且临床症状典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由美国GE公司提供的Light-speed64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然后将扫描线定于和听眦线平行位置,从颅底至颅顶。首先进行整个头颅常规CT扫描,CT及运行参数为:管电压设为120 KV、管电流设为280 MA、扫描层厚设置为1.25 mm、螺距设为0.562:①进行连续扫描后,设置重建时间为0.62 mm。然后应用高压注射器将100 mL对比剂应用欧乃派克通过肘静脉注入,速度控制为4.19 m/s,延迟时间设定为20 s。将扫描的原始图像输入到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②工作站中并对图像进行后期的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法及表面遮盖显示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POLYSTAR 1250 mA数字减影X线机进行DSA检查,常规行股动脉穿刺插管并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
1.3 评价方法 将获得的图像由影像科及神经内科有经验的医师进行阅片和分析,并对发现的动脉瘤的体积、来源及与周围的相互关系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将获得的资料分析整理,运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DSA诊断结果作为评价标准,DSA发现36例患者中25例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和4例正常患者,而CTA组发现25例动脉瘤患者,漏诊1例患者,其他诊断正确,诊断结果准确率率为97.14%,和DSA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CTA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经过统计发现,在诊断血管瘤大小及准确率CTA与DSA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CTA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n=25,)
表1 CTA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n=25,)
组别 瘤体大小 瘤颈大小DSA 6.63±2.53 3.58±2.78 CTA 6.57±2.54 3.48±2.14 t 0.0853 0.1453 P >0.05 >0.05
近年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案例越来越多,其发病原因主要考虑是颅内存在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畸形[3]。针对自发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传统的检查方案主要实行DSA检查,具有直视血管病变的优点,而其检查结果也作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4]。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A逐渐应用到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来。CTA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全方位的对颅内血管、动脉瘤及周围组织相互关系进行显示,可以让医务工作者对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动脉瘤的血供有直观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5]。目前螺旋CT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对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筛选过程中。目前临床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报道和成功的治疗案例[6]。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通过VR、MIP、SSD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可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钙化、与周围组织关系及动静脉硬化及斑块情况,可为术前和介入治疗前提供详尽的影像学资料,避免因DSA手术人为因素造成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7]。有资料显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其图像治疗清晰,对大脑中动脉4~5级的血管支流的显示率高达95%以上,显然CTA能够对很多细小的血管进行显影并且无外界伪影的干扰[8]。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对患者实行快、大范围的扫描,可以为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时间。总之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快捷、方便、经济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1]闵辉东,谢文花,姚斯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1):173-174,176.
[2]张晓娟,喻 博,刘作君,等.64层螺旋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60-61.
[3]邓小林,谢 惠,周帮建,等.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8):1024-1026.
[4]郭 兴,丁 伟,秦慧娟.双能CT血管成像虚拟平扫对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6):695-698.
[5]董玉姝,张春志.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118-121.
[6]杜新亮,朱红伍.炫速双源CT脑血管成像术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5):58-59.
[7]范晓萌,刘海俊,邹玉红,等.螺旋CT平扫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安徽医药,2012,16(10):1484-1486.
[8]李 彬,牛文强,吉六舟,等.多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