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世间最优雅的生活方式

2014-10-13 22:44严华银
江苏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师者育人思维

严华银

“教师也是人”这句话是从“领导也是人”“移植”而来,言说者的初衷主要是希望人们用平常心、客观视角来看待和评价教师这个群体,不要总是用超高的标准和要求,用变异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评判教师这一群体。假如是从生活要求、工作状态和常人情感的角度来看,从打破教师职业神秘感和“师道尊严”威势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自然不错。但若是从教育精神和境界、学生培养和发展的高度来说,此一表述则有所不妥。这似乎有为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品德的降格而推卸搪塞、辩解辩护之嫌疑。在一个教师培训工作研讨会的现场,一位学者的话发人深省:就教师职业而言,我不很认同“守住底线”的说法,因为这样的表述太过模糊,这底线,是多做好事的底线,还是少做坏事不做坏事的底线?是人格高尚的底线,还是一般人格的底线?我以为做教师就是要不断抬高道德的底线。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商榷并需要仔细澄清的问题。笔者一直以来总是把公务人员、医卫工作者和教师看成是一个国家稳定、健康发展的三块基石。以为只要这三块基石真正能砥柱中流,这个国家必将繁荣昌盛。但教师又是这三者中最为特殊的群体。教师不是公务员。公务人员管理或者说“服务”的对象是成人,其相互间是一种法规约束之下的对等的交往关系,“公仆”必须按照公务法规做出相应的“服务”,完成相应的工作,给服务对象以一个非常明确的交代。任何一个被管理者都可以通过身体力量或者法律手段对“强权”对不公对迫害做出反抗和斗争。教师不是医卫工作者。成人或者在成人护卫下的孩子到医院就医,病患者及其家属通过保险和就医费用等与医方达成契约,医方必须认真履行医疗天职,给病人治愈病痛的回报。若是医生医德不彰,医术较差,带来病人不应有的周折和困苦,病患者及家人完全可以采取多种合法的路径申诉,以赢得应有的医疗服务。

教师作为国家聘请的公职人员,面对的是一个学生群体。学生多半不是成人,即便是,也还只是不谙世事的准成人而已。而教育教学的服务很难通过量化指标来完整精准地反映,尽管有火爆的应试分数的比拼,但那也只是教育或者说变异了的教育生活的冰山一角。因而,一旦遭遇问题,要求中小学生在学校中像成人那样向学校和教师去争取权利、争取应得的服务,这可能性较小。于是,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将家庭和民族未来的孩子一生的奠基工程交付这样一个群体,要求这样一个群体有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无比地敬业和尽职,那无论怎样的期盼都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换句话说,一个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无论如何都得抬高道德的底线,而不是守住底线——最低的或者是较低的道德要求和标准。

理想丰满而光鲜,现实骨感而残酷。在全国各地,在许多与校长教师交流的现场,每每提及“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类的句子,都会见闻到许多不由自主的“笑”。此笑声音不大不小,态度不冷不热,其义实在含混晦涩,很难准确描绘其情感性质和底色。每当此时,我都会背脊上一阵阴冷。

是的,现实、市场、社会转型、功利和物欲,光怪陆离之下,教师工作和教育生活焉能总是超然物外?教师也是现实生活中有七情六欲、须顾及家人和柴米油盐的凡夫俗子,有私心,有娱乐,有个人追求,有小我的情感世界。要求今天的所有教师像古代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地“苦行”既不可行,也无必要。但教师不是一般的公务人员,也不是一般的医卫工作者,更不是一个普通的公民,他们是一个要用心灵去摇动和感化一群人心灵的人,一个要用心智去教导和影响一群人心智的人,理应有着有别于一般人的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一种生活方式。就好像既然背起了行囊,就必然要目光紧盯着远方一样,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我以为选择教育就是选择了诲人不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教学生立身处世的道识、境界和价值观,让学生从课堂里识人生、校园里看世界,充实心田,奠定根基,为自己成长,为社会进步,为民族崛起而努力。于是教学者就得从每天的每一课教学、每一次交流,直至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甚至一辈子,教学者都得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施教。当应试的压力如山,当分数的比拼如潮,这就需要为师者有耐心、有意志、有毅力,并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地坚持科学施教,并为此奉献终身。“教书”,就得按照“教”的规范和要求;“育人”,就得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尤其是道德养成的规律,真正用“育”的方式而不是“教”的方式来育人。长期以来“育德”的难以“有效”和“长效”,就因为我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有重大偏差,误“育”为“教”,以“教书”之法来“育德”,自然是南辕北辙。那么,究竟什么是“育”呢?“言传为教,身教为育”,所谓“育人”,便是育人者做给被育的人看。从这一意义上讲,为师者的才德之优异和高尚几乎是底线的要求。这自然与怠惰、懒散无关,与无慧根的撞钟的和尚、多智谋的投机的商人、趋向功利的攀高的政客无关。

科学精神,恒久毅力,坚韧品格,宏阔视野,为师者的“诲人”风范总让人想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想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想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就需要为师者进学不辍、修身不止,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

选择教育就是选择了学而不厌。

就好像“求流之长者必浚其源”,有支出必须要有收入,才可以保持收支平衡、健康发展。为师者即使曾经有一身的学养、厚实的功底,也还是要学习不辍、努力吸收。现实中,也许是应试之“必然”,很多教师被“恶谥”加身:“在中国,那一群最应该读书的人,就最不读书”;很多老师被称之为“三本书(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辅用书)教师”。尽管言辞刻薄,但不读书、靠“依葫芦画瓢”混教育的却也并非个别。同样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人留校,我们则走进了中小学。一二十年之后,在大学做教师的,大多成了学者专家、教授博导,成为了学科的领军人物。何以如此?乃学习之异也。我以为中小学教师之阅读,旨在充实、更新知识特别是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提升素养特别是教育教学素养,修炼精神特别是人文精神,改善思维特别是理性思维。从方法的层面,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宽口径阅读和专题指向性阅读。前者重视的是为师者的综合素养,是知识的宽度。古人之所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便是要求为师者真正成为“杂家”和“博通之士”。因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复杂的教学对象要求为师者必须具有全能型“武功”以应对各类个体和群体,应对意料内外的各种事件和情况。后者重视的是为师者的处理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针对问题,伴随思索,致力解决,相当于工程中“定点爆破”,这样的阅读过程是研究的过程,当然也是快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每一位教师每一次教学设计的过程,从广览群书、材料搜集、博采众长、资源整合,到课堂结构、程序安排、活动方法选取,严格说来,几乎都是一次专题指向性的阅读、研究过程。在各类阅读中,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自求进步,教学相长,这是任何职业的他人都求之不得的优势和境界。

这样说来,几乎毫无疑问的,每一位老师要想成为一位称职、优秀的教师,都必须是彻头彻尾、终身不辍的读书家。

选择教育就是选择了思维理性。

论及教育的应试顽症问题,论及课改“深水区”问题,论及学校发展的种种“反文化”现象,我总觉得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便是中国教师在所谓理论和专家面前的“集体失语”。比如对诸如“三维目标”“合作学习”理念的狂热追捧,对某些教学模式的一味膜拜,对某些名师的极度迷信,对行政和社会干预和裹挟教育并陷教育于应试绝境的听之任之甚至随波逐流,抱薪救火;相反,对于几乎一直伴随并影响我们的那些经验、道理、常识,却熟视无睹甚至弃如敝屣,这既是知能、底气的问题,也是和教育精神和思维品质相关的问题。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我总以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尴尬和狼狈,还是需要我们自身来拯救,拯救我们的教育,尤其需要中国教师的理性回归和提升。

比如实践自信、深度反思、敢于求真、大胆质疑、科学思辨,这些我们久违的或者“口有言而实不至”的优秀的思维品质,需要我们不断培养、修炼和发展。当假以“建构”之名而否定教师“教”的价值的教学模式风行,就该深度研究自主“建构”的心理机制、过程以及“他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或者说应该发挥的作用;当假以“合作”之名的“小组”侵入课堂,就该仔细探求“合作”与“自主”、个体与团队在学习过程中各自的作用及内在关系,就该反思曾经是学生的我们学科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当各类假以“课改”之名求偏求怪的应试“绝招”像恶魔般翩跹起舞,就该深度追问,它与教育和素质发展的本质、与课改的价值追求之间究竟有多少切合。

自信,才不会盲从和迷失真我;求真,才不会迷惑和与伪善为伍;质疑,才可能渐近科学和真理。如此,我们才有资本和资格,致力熏陶渐染出学生的优秀品质的思维。

选择教育就是选择了尚德修身。

如前所说,决定教师形象和地位的最为重要的因子就是德性,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师德和人文素养。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几乎是我们一切教育行政、教育标准的基本要求,正好像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德才兼备”一样,师之有德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是,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导致今天师风日下。有专家说,假如说教师之腾飞依靠“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翅膀的话,那么现实中不少教师的“人文”之翅已经破损和折断。既然育人者本人既缺少教育的技能和艺术,又缺乏育德的资本——这“资本”就是自身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优异的师德和人文精神——就此而言,言教师“教书”可以,“育人”则勉为其难。此言虽有极端,却也警醒我们每一位教师,修炼和提升我们的师德和人文素养有多么重要。

就此而言,即使是一个德行起点并不很优秀的教师,一旦投身此项事业,你即便是从本职的角度,专业的方面,也该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地“诚意、正心、修身”以吻合于“教书育人”的基本要义。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善良和宽容。与人为善,诚厚为本,将所有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年青时候的自己,宽容学生的一切错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教育学生而言,这是教师一切高贵品德的基础。二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品质与生俱来,也许我们并没有多少能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和课堂提供他们创新潜能成长和发展必需的资源、环境和条件,我们更可以对这些富有“锋芒”“反骨”“对抗”“傲气”“自负”等特点的不“听话”的孩子给予宽容、尊重和保护,至少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予以贬损和戕害。三是平等与敬畏。所谓平等,重点看他是否善待平民学生、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和学困生;我们一向总强调学生对于教育、学校和教师的敬畏,实际上,敬畏应是双向的,没有学生,哪有学校?没有学生,哪有教师?于是教师敬畏学生和家长便是天经地义的。有此敬畏之心,责任、无私、真爱、敬业便是不言而喻的了。

教过20余年的中学,送过近十届学生,近些年来,偶尔参加当年的学生们的各种形式的聚会,才知道,被学生们一直记住的老师,与是否当班主任、是否相貌标致、是否才华横溢无关,一定关乎的,是大爱、高德和人文情怀。

育人,那是为人最伟大的功德;阅读,那是生命最优美的姿态;理性,那是思维最优秀的品质;而修德,那几乎是人生最崇高的境界。

教育,真正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真正是人世间最优雅的生活!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链接四:感动我的教师节祝福

▲亲爱的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老师,您辛苦了!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刘暄供稿)

▲老师,您像一位大姐姐,给了我亲切和快乐,让我不再惧怕课堂!您又像一位妈妈,给了我无限的包容,让我这只小蜗牛也能点点前进!老师,您还像我的朋友,我愿意向您倾诉我的烦恼,更希望向您表达我的感谢!教师节快乐!祝您工作顺利,每天开心!(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杭鹏供稿)

▲又忙碌了一天,孩子们都放学了,老师们还在忙碌吧,今天是老师的节日,我和孩子一起向您说声:老师,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宋蕾蕾供稿)

▲6年了,在您的教导下我已经长大了!一年级时什么都不懂,您教会了我1、2、3……;二年级时懵懵懂懂,您教会了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三年级时我做了数学课代表,您教我如何协调自己的学习和课代表工作;四年级时我一次考试失误,您没有责备我,而是耐心地帮我找到问题所在,使我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五年级我终于得到了数学的免考资格,您说这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您不知道您对我积极的鼓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六年级了,我想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谢谢您!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王晓军供稿)

▲刘老师,是您让我爱上音乐,是您让我实现当“歌手”的梦想,谢谢您,祝教师节快乐!

(苏州市东山实验小学,刘玉婷供稿)

▲范老师,您为了我们能够茁壮成长,牺牲了多少业余的时间:备课、查找资料、找同学谈心,您将自己的青春化做甘露来培育我们这些还经不起一点风浪的小苗,沙哑的喉咙是您辛勤工作的见证。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谢谢您!(山东省肥城市河西小学白云山校区,范明刚供稿)

猜你喜欢
师者育人思维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