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拉特谈郎朗

2014-10-12 11:16陈楚汉编辑季艺
人物 2014年11期
关键词:巴托克彼特拉特

文|陈楚汉 编辑|季艺

西蒙·拉特谈郎朗

文|陈楚汉 编辑|季艺

Simon Rattle

principal conductor of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西蒙·拉特 柏林爱乐首席指挥

Superstar

之所以郎朗成为超级巨星,首先是极好的个人品牌推广。其次,他喜欢,他想要,而且他也愿意和观众交流。你要知道,做一个超级巨星——这是他自己的选择——郎朗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在音乐上所差无几。他满怀热情,我觉得,他是想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影响力。

音乐无国界,郎朗演奏的古典音乐,西方人欣赏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情绪去听,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的音乐到了郎朗这个水准,那国籍就不重要了。他就只是他自己,他跨越国界了。

是的,他是天生炫技者,但你又能说什么呢?他热衷于把观众带进他的演奏中,有时他会分心,有时他的表演过犹不及,但这是他的本能。

作为他的指挥,啊是……我觉得这是他的一部分,我真这么想的,而且说这句话只有欢喜。偶尔我们觉得他有点过了,但他还很年轻,15年后,他完全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钢琴家。我们可以拭目以待,看他怎么成长。我觉得随着时间流逝,他会越来越内敛,减少炫技次数。这也是一种成长过程吧。

在音乐家中,他绝对是心态最开放的一个了。至少谦逊这点,在他的同行中非常非常少见。他会跨界表演,不停探索任何他喜欢的事,除了古典音乐中的现代作品。可惜,因为其中一部分如果他来弹,他会比任何人都弹得好。

郎朗也有能力两者兼得!他既可以是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美国70年代摇滚乐巨星、词曲作者,格莱美奖得主),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只不过在古典音乐界,这种双重身份不同寻常。很不寻常。这是另一段旅程。

Joy

除了技巧、营销,郎朗最无价的一份天赋是“乐趣”。因为要达到他那样的技术水准,你得拼命努力,这整个过程就像挖一辈子矿似的,一不小心就把乐趣弄丢了。比如说,我们一起演奏的巴托克(匈牙利作曲家)第二钢琴协奏曲,非常难,但他不仅弹得棒,还乐在其中。

我给你举个例子。巴托克第二钢琴协奏曲我这一生录了两次,一次和郎朗,一次和彼特•约翰尼•赫尔(音译),我交往最久的一个朋友。上次我和彼特见面聊起巴托克,我给他听了郎朗弹奏的录音。他说:“作为一个钢琴家,你能想象得出他是怎么弹的。大多数我们讨论过的关键之处,他轻而易举地就做到了!”彼特是一个更年长、更富经验的钢琴家,但他说这句话不是溢美之词,而是充满惊讶:郎朗演奏时居然带着这么多的轻灵和乐趣!

这种乐趣和传播无关,只和“有或无”本身有关系,这是他内心的禀赋,也是他一生都得以享有的无价品质。

Social

他很友好(笑),我觉得这是他的“技巧”之一。他喜欢把大家聚起来,因为他习惯于被喜欢他的人所环绕。他爱社交,这方面他是一个很现代的人。

我有时有这种感觉:他小时候如此努力,所以现在他只有,(停顿,笑)在成年人中交朋友了。我知道,他本性之一就是开放大度,但现在他又有一点想要重温童年了。我确信郎朗在弥补童年失去的东西,他小时候如此努力,所以童年闲暇不多。另一方面,他也因努力获得了极大的回报。我觉得这么做没问题,你要知道,所有音乐家小时候都是类似的,(笑)这一点无法避免。

所以,很多音乐家都很喜爱郎朗,尽管他已经广受瞩目——聪明的音乐家会避开这种关注度。他们只是希望郎朗的音乐生涯能尽可能走得远些。在圈子里,我们觉得郎朗,他就是他。作为一个个人,他为人坦诚热情,从不矫饰。

我想,大家唯一对他印象不好的地方,就是他身边无处不在的“机器”,一个制造摇滚巨星的机器,宣传团队什么的。这是一个难题:这些周边的人和音乐家格格不入,因为这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至于说这套机器是不是必要的,天知道。

无论如何,作为艺术家,郎朗是很纯粹的。

Future

我希望他不断进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这很困难,因为他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还要更进一步想必越发艰难。

他需要思考,我希望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不确定。我们大家都希望他能平衡好,不要遇到什么危机才想起来反思。(停顿10秒)去读一些书,超越他现在所拥有的善变的生活。

曾经有音乐系的学生问勃拉姆斯:我们该做什么?这位德国作曲大师给了一个很令人不解的建议:你每天都应该比前一天少练一个小时的琴,再多看一个小时的书。

我想这是一个绝佳的回答和建议。

谢谢你,勃拉姆斯。

猜你喜欢
巴托克彼特拉特
穿 梭
快乐动物城
作为爵士音乐家和教育家的巴托克
——论其对爵士乐的影响及其编订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浅析巴托克钢琴“组曲”《在户外》和声特点
我所认识的巴托克(下)
当梦想被按下了暂停键
跌落·升腾·激荡
巴托克《小宇宙》之历史解析
世界建筑师-彼特·族姆托作品浅析
不爱“面子”的美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