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河
摘要:本文在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有软硬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消极因素,结合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探索提高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成效的对策,旨在为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落实,山区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学科教师配套也越来越规范。有新课标的指引,有学校、教研组作为后盾,这些都为我们山区高中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 影响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效的消极因素
1.选修课程模块设置单一
新课标实施至今,高中信息技术在课程的开设上有了系统、全面的规划,从必修到选修一共六门教学模块内容,是由易至难的学科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然而,目前山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只开设必修课和单一的选修模块。
2.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存在缺失
在现行高考制度面前,信息技术在学生心目中是边缘学科,学生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巨大作用。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讲解,学生却无动于衷,课堂效率低下。
3.教师没有按学科教学计划实施
部分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在掌握知识、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没有认真讲授,脱离教材偏重讲一些技能操作,导致教学进度不正常,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4.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还没实现深度整合
山区学校普遍停留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层面,还未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深度整合。
● 提高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际成效的对策
1.优化信息技术教育的软硬件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学校和教师要在现有的软硬件基础上合理配置信息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从校园的整体规划到图书馆、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都应考虑信息环境和信息文化氛围的营造;在课程设置上,开齐、开足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和选修模块的课程;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例如,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学生在网络教室可以通过在网上分组讨论、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共事的能力;学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等网络工具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辅导和答疑;学生可以利用文件传输资料库下载资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浓厚的信息氛围,构筑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2.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学科思想。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
学习态度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一定感性与理性认识,进入了从活泼的“玩电脑”的初级学习阶段向“用电脑”的构建能力的学习阶段的转型期。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娱乐休闲工具转变成为支持人类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等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介绍,同时结合本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通信交流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强大功能,促使学生从思想意识上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态度。
(2)根据学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或技术点的分布是网状型而不是线性的,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一点入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并没严格的规定。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基础上,把握教材实质,处理好新旧知识衔接的矛盾,把有先后顺序的教材内容整理成前后贯通、互相联系,鲜活生动的内容。按照所制定的目标,重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使之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能力培养和情感形成。例如,在《数据管理技术》选修模块的“设计数据库”教学实践中,对于数据模型、E-R图、联系、数据规范等生疏的重要概念,以高中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形下,对教学内容中的技术概念应作适当的迂回处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作适当调整,先依据课标对必须理解的概念作技术铺垫,穿插构建数据库的建库、建表操作演示,进而分析数据库中表的结构,让学生体会并意识到建立数据模型的重要性,再深入讲解这类技术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以利于学生接受。
(3)以任务驱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根据信息技术教学“做中学”的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要善于把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转化成项目任务。设计项目任务时,要理解项目任务准确、适切、具体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分解,把学习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操作,通过对项目任务的实践,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4)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理解新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影响的两面性,分清楚虚拟与现实,形成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学生能够遵循使用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懂得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3.提高各学科教师的信息驾驭能力
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要取得更好的实效,还应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深度整合。深度整合包含两个层面的目标:从课程教学层面看,信息技术能为课程教学创设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情境,课程教学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信息技术教育层面看,整合能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要完整地实现整合目标,各学科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信息驾驭能力,增强课程整合观念。在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整合使信息技术教育显性或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之中。
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为了取得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大成效,必须把握山区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山区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真正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