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宏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在课前、课中、课后有效渗透德育,一定会达到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下面我就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课前渗透,一举多得
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浅,很多东西没办法去体验,而一些短小的哲理故事、名人故事可以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因此,我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五分钟讲故事训练,让故事引领学生成长。如学生讲“习惯的力量”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教育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增长了知识,知道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不同,让学生明白了自己既要注重知识,还要注重能力……每一个小故事的里面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潜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地一带而过,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故事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进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故事中感悟人生,积累人生经验,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二、课中渗透,事半功倍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的高尚情操,有的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可以说,在学会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每一篇课文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形成。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体现在以下几处。
(一)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学习《清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方志敏同志的崇高精神,课前我向学生介绍了方志敏的相关材料和被捕时的情况,学生了解了背景,再理解课文,那么对方志敏的敬佩之情就更强烈了。
(二)在观看多媒体视频中渗透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先放映了一段地球地貌无限美丽的资料片,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方面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母亲的无穷魅力。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时,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山水的美丽,我通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朗读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赏读美文的热情,让学生走进桂林山水,体验桂林山水的意境美。
(四)在分析理解中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长征》这首诗,是伟人毛泽东的名作,仅仅56个字,它用凝练的语言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热情的讴歌。课上,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几个问题:长征的“难”体现在哪?从哪看出红军不怕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了解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的千难险阻,但是都一次次战胜了困难,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对中国红军的敬佩之情在分析理解诗歌中也就油然而生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后渗透,润物无声
作业批改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教师教的延伸与升华,也是学生学的检测和反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发挥作业批改的德育功能,使它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能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我经常利用作业本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成长。例如,对于不经常完成作业的学生,偶而一次作业写得较好,我会在他的本子上写上:“看到你的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继续努力好吗?”再例如,对于作业正确率高的学生,而书写不好,我会写上:“你真聪明!要是再努力把字写工整些就更好了!”对于上课没认真听讲,作业出现错误的学生,我会在他的本子上写道:“今天的作业出错了,是老师讲的你没听懂,还是你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这种不是通过面对面的“师训生听”的说教式思想教育,既照顾了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又照顾了这位学生的“面子”,显然易为学生接受。所以新课改下的作业批改绝不是“√”与“×”的简单定性,它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细心的教师一定会通过作业的整洁程度,字迹,正确率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态。当然,作业批改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这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辛勤地“春风化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
四、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学生特点循循善诱
小学生知识面窄、贪玩、好动,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争强好胜,掌握了学生的这一心理性格和特征,所以教师平时要细心和耐心,并且讲课要考虑到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与学校德育相融合,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生活处处有语文,也就处处有德育教育。学生主要成长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能是孤立的,要与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联系。学校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进行。例如,我校在学生中开展“3.8我为妈妈洗洗脚”的活动、感恩作文竞赛,到避暑山庄游玩等。在活动中,我常常担当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组织者,并且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参与后感悟,在感悟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品德教育一定会水到渠成。
(责编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