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录贵 杨木兰 李韦唯
摘 要:广西当代大学生信仰模糊、政治信仰缺失、宗教信仰蔓延、实用主义价值观抬头的现象比较显现,大学生信仰状况不容乐观。急需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塑造的良好信仰环境下,大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两课”的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树立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区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投身社会实践,消除信仰功利性和肤浅化,才能扭转当前的形势并取得效果。
关键词:广西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79-03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信仰如何,不仅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本调查从2012—2013年,连续两年以广西南宁市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上问卷和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西六所大学进行,共发放1 6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372份,有效率85.75%。
一、广西当代大学生信仰总体情况
(一)信仰需求情况
在“大学生是否需要有信仰”的问题中,有效样本中选择迫切需要的213人,占15.52%;选择需要的731人,占53.28%;选择有时需要的257人,占18.73%;选择不太需要的122人,占8.89%;认为完全不需要的49人,占3.57%。
(二)信仰倾向情况
在“您的信仰倾向”(多选)中,49.12%选择实用主义,24.42%选择共产主义,15.89%选择享乐主义,5.69%选择功利主义,34.04%选择理想主义,30.69%选择集体主义,14.65%选择个人主义,3.43%选择虚无主义,而选择其他的占3.72%。
(三)宗教信仰情况
在“您是否有宗教信仰”中,没有宗教信仰的占55.61%,佛教的占19.97%,基督教的占11.81%,道教的占5.17%,伊斯兰教的占4.15%,其他的占3.28%。
(四)信仰坚定性情况
在“当个人信仰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冲突时,你是否会坚持”的问题中,有效样本中242人选择“完全坚持”,占17.64%;1 022人选择“看情况”,占74.49%;108人选择“放弃”,占7.87%。
二、广西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发展过快,造成严重信仰迷失
“信仰”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能理解的人不多。在破尔达斯定义中,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1]。“信仰”在辞海里的解释为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2]。在我们去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都会问到底什么是“信仰”,说明很多学生对于信仰还没有深入的思考,还不明确自身的信仰。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对于信仰还处于迷惘期,不懂什么是信仰。信仰迷失的原因如下:一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快。改革开放后,中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宏伟目标,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领域上,使得人民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淡化,人们更多地、更迫切地去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因而对信仰的需求降低了。二是政治民主化浪潮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自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来,并且在全球化不断发展情况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遭到重大冲击。三是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力度不够,没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寄托在某些错误的领域上,如沉溺网络游戏,迷恋不成熟爱情,沉迷功利,执着追求错误的梦想和观念等,日子得过且过或者过得匆忙却又没有什么收获,从而没能明确自身的信仰,没能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盏指明灯。
(二)缺乏有效公平竞争机制,共产主义思想陷入危机
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人们很容易否定和怀疑马克思主义,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在现今大学生中,受历史影响、地域性影响、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怀疑。比如,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贪污腐败的消极现象感到困惑,因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不懂如何去看待共产主义信仰。也有的大学生带着功利目的入党,为了找工作的时候能增加砝码;有的大学生重在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认为金钱可以买来一切;有的大学生把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看得很高,是为了撑面子,而不是本着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宗旨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有的甚至违背道德来获得荣誉;甚至有个别女生一心只想嫁“高富帅”依靠婚姻谋出路,歪曲了上大学应有的奋斗目标,等等。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实用主义盛行。在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模式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正确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受到较大的影响。中国还缺乏有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导致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变较为困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刺激下,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是倾向于实用主义,他们从理想回归现实、适应现实,他们关注焦点是物质利益短期回报和私心欲望的满足感;二是学校开设的“两课”教育不能吸引学生。大部分学校开设思想课,一两百人一起上课,而老师也只是“一言堂”给学生灌输一堆堆的理论,很多时候却无法解答学生对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困惑,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只是应付性学习,上课玩手机,开小差等现象严重;三是课堂教育实践性不强,没能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共产主义。无聊而且不实际的课堂反而会给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的兴趣带来负面影响,加上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反差以及社会中各种负面现象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导致共产主义不能深入人心。
(三)心灵安慰缺失,宗教信仰盛行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越来越趋向于独立化、多样化和差异化,对个人价值观、理想、信仰等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探析,存在肓从、迷信、随便信仰倾向,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个体感情色彩重,理性思考不足,甚至相信鬼神、天堂之说。从接近50%学生有宗教信仰数据上可以看出,大学生信仰选择中,既有主义信仰,又有非主义信仰,既有科学信仰,又有非科学信仰,既有理性信仰,又有非理性信仰,存在着信仰多元化和非理性并存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信仰多元化环境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发展,“闭关锁国”的观念早已摒弃,各国的往来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也不断地进行交流、碰撞、融合。同时,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利益主体,而正是由于这些多样的利益主体和复杂的关系,导致出现了取向和价值目标多样性趋势的价值要求,因而出现了信仰多元化;二是心灵安慰缺失。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个人在生活中遭遇到事业、爱情挫折或疾病、自然灾害等不幸时,使得人们试图用宗教信仰来填补自己的精神家园,容易通过信仰宗教来获得心灵安慰,特别是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诚律:不偷盗、不好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3]。正是这样的教义,使得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并不违背。甚至在很多地方,宗教道德的约束力量已然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endprint
(四)大学生信仰世俗化,信仰坚定度不强
据调查数据可知,在拥有信仰的大学生中,当遇到个人信仰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冲突时,超过八成的大学生选择了“看情况”的选项。这也意味着近八成的大学生对信仰的不坚定,同时,拥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中,绝大部分信奉的是“不劳而获”崇拜的是“急功近利”向往的是“一劳永逸”[4]。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要求入党,都是抱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导信仰,信仰的人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的想法,这实质上已经把信仰等同于谋取利益的手段,具有世俗性。其主要原因是信仰及价值观变化随意。大学生所处年龄段大多为18~24岁,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容易偏激抑或是表面化,在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和宗教信仰面前,单凭他们的阅历和经验还不足以保证他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价值观念变换无常,时下流行什么思潮就跟随什么思潮,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安宁、抚慰而非理性地信仰宗教。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塑造良好的信仰环境
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教育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思想和情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是国家要加强正面宣传,强调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引领大家作出正确选择;二是加强党的建设,拒绝腐败情况的滋生,依法行政,科学分权,加强群众监督,树立良好的党内风气,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家庭成员要树立好良好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氛围,家长的信仰正确了,孩子的信仰才能有正确的起步。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可能正确解决孩子对于当今社会一些问题的疑惑;四是学校一方面要上好公共政治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成熟人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看到自身价值,激发他们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热情。同时,也要警惕西方腐朽思想通过网络、电台等对学生的侵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习惯、信仰、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两课”的教学效率
首先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两课”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途径,为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果教师本身没有崇高的信念,就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就很难让学生信服,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要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每个月或者每年达到一定的相关思想政治学习时间,加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积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是提高“两课”的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简单说教、理论灌输式教学,转用互动实践式教学,针对个体间存在的差异,以引导型为主,差异化为辅的教育作为战略方法;第三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讨论、交流和沟通,提高课堂效率和生动性,吸引学生参加到理论教学中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积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使“两课”真正成为他们最喜欢、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三)引导学生树立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区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
首先是树立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在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环境下,根据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加强学生在各种思潮面前的鉴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不“随波逐流”,还要指引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列主义政治信仰,理性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在高等学校里可以通过开设与宗教相关的课程或者是请一些权威的讲师开展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淡化宗教的神秘感,增强大学生对宗教的理性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科学信仰和宗教信仰。同时学校还要适当宣传新时期中党对宗教采取的一些政策,特别要加大力度宣传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淡化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消除盲目性,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宗教,更理性地认识宗教。
(四)投身社会实践,消除信仰功利性和肤浅化
做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以经济价值去衡量的,因为经济价值之外还有道德价值、信念价值等。大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平台能够让大学生们快速成长进步同时还能体验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劳动中树立科学信仰,加强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中逐渐消除功利性和肤浅化的信仰,树立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信仰,并坚定自己的信仰,不人云亦云。而要让自己能够选择正确的信仰,并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就要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努力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强化是非认知事物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需求层次,具有拼搏精神、开拓精神等,善于发挥自身人格力量消除信仰功利性和肤浅化。
参考文献:
[1] 破尔达斯.哲理数学定义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2]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 李丰春.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4] 刘放.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探析[J].工会论坛,2012,(3).
[责任编辑 陈 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