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文化心理浅析*
——从方言熟语歌谣的视角

2014-10-10 06:16:52房建国黄丽娟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熟语歌谣福州

房建国,黄丽娟

(闽江学院历史学系,福建福州 350108)

福州民间文化心理浅析*
——从方言熟语歌谣的视角

房建国,黄丽娟

(闽江学院历史学系,福建福州 350108)

福州的方言熟语歌谣是闽都历史文化的结晶。在学术界对福州方言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人生观、处世观和家庭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福州方言熟语歌谣中的民俗文化内涵,以挖掘出其背后所反映的民间文化心理。

福州;方言;熟语;歌谣;文化心理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熟语一般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主要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等。歌谣则主要包括民歌和民谣。方言熟语歌谣是一个地方文化遗产的结晶,包含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经验、社会习俗、道德观念等等,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两大角度去研究福州方言,一是从纯粹的语言学的角度去解析福州方言[1,2],二是对福州方言熟语歌谣进行搜集、整理和分类[3,4]。笔者认为这两个角度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我们将福州方言熟语歌谣置于地方民俗文化的背景之下,考察这一段时期内福州熟语的变化,而后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民间文化心理,这将是研究福州方言的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本文即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所进行的粗浅的尝试。

一 福州方言熟语歌谣概论

闽都方言——福州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也是闽方言的重要一支。作为“闽都”的福州历来是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以马尾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港口和以台江为代表的传统商业贸易重镇,又形成了闽东北地区的商业经济贸易中心。因此,福州话在闽东方言区中作为代表方言具有较高声望[5]。

福州方言的基础应该是古闽越族的语言,此外古吴语、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近300年来,福州话无论是在语音的声韵母、音变规律、字音的变读方面,还是在词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极其缓慢的。就福州话的外部关系而言,由于福州处于福建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地位,它对周围小方言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本身又拥有较大的稳固性,这在南方诸方言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令人注目的[6]。

在福州方言中有着大量的熟语。熟语歌谣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劳动经验、社会习俗和情感体验,在民俗学、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等学科上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7]。1870年由福州美华书局出版的《福州方言拼音字典》(The Alphabetic Dictionary in the Foochow Dialect)共收录了928个福州话的基本音节,有字的“目”8,311条,写不出汉字的“目”1,242条,附在各字目下的词语共3万多条。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泽平搜集整理了这本字典中的851条福州熟语,然后将这些熟语分为四类(如表1):甲:目前仍为福州话中的通用词;乙:历史词或旧词,只有少数中老年人能懂;丙:已彻底退出交际,绝大多数今天的福州人完全陌生的词;丁:仍存在于现在的福州话中,但其含义已与旧意完全不同。这种统计能够反映出一百多年以来福州熟语的变化情况(见表1)。

表1[8]

统计结果显示,“三字组”熟语目前的通用率高达63%,“四字组”的通用率也将近50%,只有字数较多的熟语消亡率较为明显,但通用率仍接近三分之一。因此福州方言中熟语的生命力是比较旺盛的。这种生命力和稳固性还体现在300年前所编的福州方言的韵书《戚林八音》,至今还被闽剧艺人用作合辙押韵的依据。而即便是40多年来全国通告的社会称谓“同志”、“解放军同志”,在福州话还要换说成新造的方言词“依志”、“依解哥”[9]。

方言中的熟语主要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常运用比喻、双关、借代、夸张、对比、谐音等修辞手段。福州方言中的熟语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方言一样,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其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生观、处世观、家庭观等。下面本文将分专题对相关熟语进行梳理。

二 福州方言熟语歌谣中的人生观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天”的观念是所有认识的基础,它主宰着世间万物及吉凶祸福。到了孟子时代,又发展成“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深深地影响到每个具体的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天命观。儒家的天命观对福州人的影响有其非常实际的内容,而福州方言熟语歌谣中有着数量众多的关于人生观的描述。

(一)命由天定和快乐生活

福州谚语有云:“未生侬(人),先生命(命运)”[10]。福州人认为,人这一生是富是贫、是苦是乐,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既然“天命不可违”,那么人就更应该重视生命,“乞食(乞丐)伓(不)过烂柴桥(木桥)”[10]。至于其他世俗的东西,则“生无带来,死无带去”[11],因为人就算生前再富有,也难逃“死去双手只扌马(握)两拳头”[11],而且“皇帝有钱,不买(买不到)万万岁”[10]。

既然生死富贵有命,那么在有限生命里,人应该怎样生活?福州人认为,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是最重要的。歌谣《没病就是仙》唱到:“大大猪头谢苍天,五帝不捉没作愆。穷人没病就是富,富人无病就是仙”[12]。其次,福州人认为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尽量做自己想做的事。熟语“活礼(着)若伓乐,死去硬核核(硬梆梆)”[10],意思就是活着就应该“及时行乐”,不然死后只剩一副僵硬的躯壳,一切都烟消云散失去意义。还有,福州人特别强调人要具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所谓“封条总有蜀顿(一次)破”[10]、“有鸡有鸡米,有囝(孩子)有囝粮”[10],都寓意着一个朴素的哲理,就是注定的事总会发生。因此,即使遇到像“买臣妈十八败”[10](买臣妈:传统戏曲中人物朱买臣的妻子,与朱买臣离异后又连续改嫁十七次总是夫亡子夭,难脱厄运)这样的遭遇的时候,也要坦然面对人生。

(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福州人的方言中有着众多蕴含着朴素辩证思维的“隽语”,几乎形成了一部生动的哲学教材。

虽然如前所述,福州人认可“命由天定”,但福州人似乎并不甘心消极听从命运的安排,福州人的性格中总能表现出一种“成事在天,谋事在人”[11]、“人事可以补天工”[13]的豪迈。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认识到物质活动是离不开实践的,并总结出各种或失败或成功的教训及经验,如“不走万里路,哪来铁脚板”[13]、“豆腐渣上练不出脚力”[13]。在实践过程中,要探清事物的本质,因为“天无二日,人无二理”[13]、“道理有八角,真理只一个”[13]。

此外,福州人还注意到了世间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有的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一世做好事,百代扬名声;一人做坏事,全族败名声”[13];有的指出了事物的因果关系,如“日头弹(照射)昼(中午),大雨就遘(到)”[10];有的揭示了生活的现象:“冬天寒皮,春天寒骨”[10]、“清明谷雨,寒死老鼠”[10];有的则进一步指出了事物运动的发展变化,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蜀(一)时韭菜蜀(一)时葱”[10]、“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13]。

三 福州方言熟语歌谣中的处世观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时常面对和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家庭等诸多的社会人际关系。在这一方面福州方言熟语歌谣仍然可以给我们许多丝毫没有过时的启示。

(一)交友

福州人认为“门书只是纸,友谊值千金”[11],同时在他们眼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1]。这两句熟语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共同强调的是个人交友结伴的对象非常重要。这就是所谓的“跟着好人学好样,跟着恶犬学咬人”[11]。因此福州人在择友的过程、方法上可谓“老谋深算”。首先,福州人讲“面囝白澈澈,呆事做固搭(更甚)”[10]、“长衫重马褂(指有钱人),尿壶无对挂”[10],这些熟语都是在表达同一个道理,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貌取人。其次,与人打交道,不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因为“婊子年年讲十八,熏鬼日日讲革”[10]、“扛棺材,张式款(装腔作势)”[10]、“雪中送炭是挚友,锦上添花一般人”[11]。

此外,福州人还很注重交友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这一点集中体现在“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11]。而在如何维护人际关系方面,福州人认为,一要经常换位思考,多为对方考虑,所谓“智者责自己,愚者怪他人”[11]、“垚沙看江口——模模着(看不清,此作马虎,不计较)”(垚沙和江口都是闽侯县地名,两地距离稍远,所以看过去“模模着”)。二要重“人情”,少与人争执:“柴博(交换)炭,齐好看”[10]、“凡事先留人情,日后好相见”[11]。三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讲适当的话:“出门看天色,理门看面色”[10]、“讲话讲理,吃乇(东西)吃味”[11],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量力担担,量腹吃水”[11]。而上述所有这一切“小心翼翼”的根源,在于“台补不如原痕”,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有了裂痕,裂痕能够弥补,关系一般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好了。

(二)邻里相处

福州人认为“田园日日去,亲戚淡淡行(疏淡地往来)”[10],“亲戚姜母汤(姜汤,喻辛辣)”[10],而“金厝边,银乡里”[10](厝边:邻居。乡里:街坊。)这两个意思结合起来,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在你身边的不是你的亲人,而是身边的邻居,因此邻里关系还是应该要处理好。“有理无理,勿会瞒(瞒不过)乡里”[10]、“锣掏过山去拍(意即不要在本乡本土做对不起乡里的事)”[10]。

四 福州方言熟语歌谣中的家庭观

受几千年来宗法伦理的影响,中国人非常重视亲情血缘。在这一点上福州人也不例外。福州人注重家庭和睦,集中体现在福州人喜欢在家庭范围内考虑个人得失,并在家庭的基础上考察社会关系。

(一)婚姻关系

福州人认为“讨勿会(不)着固呆食郑(错)药”[10],意思是配偶找不对,比吃错药还严重。在许多婚俗歌谣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福州人民对于婚姻大事的慎重和美好祝愿。如《新郎挽髻歌》:“新郎官挽鬓挽得起,家业会做蓬蓬起;新郎官挽鬓挽得高,起大厝置好田年年高”[12]。

如前所述,福州人非常注重家庭和睦,在他们眼中,能否娶到一个好媳妇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所以就有了“讨个不好亲,不如做单身”[13]、“媳妇没好货,棺材打进厝”[13]。在处理婆媳关系方面,福州人对婆婆和媳妇都有期望。比如福州人认为当婆婆会被告诫“孝顺诸娘囝(女儿)着天边,不孝新妇着身边”[10],而当媳妇的会被规劝“媳妇莫当别人子,台家(婆婆)要当亲生母”[13]、“堂上交椅轮流坐,媳妇有日做婆时”[13]。总之,婆媳之间互相退让才是长处之道,妯娌之间和夫妻之间也是这样。“大家(婆婆)呆,有日死;姆婶呆,有日分”[13]、“兄嫂合得好,兄弟好到老”[13]。夫妻之间则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口角争吵而耿耿于怀,“金富银夫没值结发夫”[13]、“夫妻恩爱,一世自在”[13],双方要互相体谅,互相包容。

(二)子女教育

家庭关系处理妥当,子女的教育问题便随之成为福州人关注的焦点。福州人对子女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经常说“养囝不教,不如不养”[10]、“容猫上灶,容囝不孝”[10]。这些熟语都是提醒父母们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不可过分溺爱。而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多些耐心,“好钢要经三炉火,教子不厌千百回”[11]、“有钱客礼使,坏子细心唤”[13]。

孩子“孝”意识的培养,集中体现在歌谣《千万要记父母恩》:“唱首民歌劝于君,为人当报父母恩;父母恩情若不报,何颜来见老祖宗”[12]、“砻砻谷,谷砻砻,糠养猪,米养人;有谷养鸭母,鸭母生蛋还主人”[10]。在践行孝道上,福州人认为父母以身作则也是非常重要的,“无好大,害礼细(儿女)”[10]、“孝顺必生孝顺囝,怜逆还生忤逆儿”[11]。而“抱的猫勿会咬鼠”[11]、“鸡大飞过墙,囝大不由娘”[11]等等是在说,父母只要引导子女走上正途便可,不用过于操心,要适当放手。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方言除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其特殊的语言交流功能之外,大多还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福州话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近20多年来,福州市区出生的儿童一般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而即便少部分年轻人能用福州话进行基本交流,他们能够掌握的方言词汇也远远不能与他们的祖辈甚至父辈相比[8],至于熟语歌谣,就更无从谈起了。必须承认的是,一些富有哲理或带有警示内容的方言熟语,由于其符合广大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因而成为民间大众为人处事的生活指南[5]。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操某种方言的人群所处的社会继续存在,众多的方言熟语就永远都不会“过时”。方言熟语作为一种朗朗上口、幽默诙谐的载体,能够使人在嬉笑中自然欣然地接受“大道理”,因此其传承的价值不言而喻。

[1]梁玉璋.福州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J].语言研究,1994,(2).

[2]陈泽平.福州方言的结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J].语言研究,2001,(2).

[3]王海燕.连江(苔菉)方言渔业词汇[J].引进与咨询,2006,(8).

[4]祝敏青.福州方言熟语的修辞特点[J].方言,2005,(2).

[5]林蔚文.福建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6]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第8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7]陈泽平.闽语新探索[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8]陈泽平.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传教士福州土白文献之语言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9]薛菁.闽都文化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陈泽平.福州方言熟语歌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11]方炳桂.福州熟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7.

[1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

(责任编校:简子)

On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Folk Culture in Fuzhou

FANG Jianguo,HUANG Lijuan
(Department of History,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methods of Fuzhou’s dialects,idioms and songs,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connotation of Fuzhou’s folk culture,and analyzes its cultural psychology.

Fuzhou;dialect;idiom;songs;cultural psychology

G127

A

1008-4681(2014)06-0044-03

2014-09-04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的闽都文化研究综述”,编号:JA11203S。

房建国(1981-),男,山东青岛人,闽江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闽都历史文化。黄丽娟(1990-),女,福建连江人,闽江学院历史学系学生。研究方向:闽都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熟语歌谣福州
幸福歌谣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0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流行色(2020年6期)2020-07-31 03:28:16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00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海峡姐妹(2018年11期)2018-12-19 05:18:32
寻味福州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8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天津教育(2012年10期)2012-08-17 09:01:18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
天津教育(2012年4期)2012-08-17 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