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产业转移”中的代工制造业升级与就业转型互动

2014-10-09 00:46王晓萍
关键词:产业升级人力资本

摘要:为了顺应国际分工格局演进的新趋势,在借鉴亚洲“四小龙”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双重产业转移”是本土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选择。产业升级与充分就业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根据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理论,人力资本提升是促使本土代工制造业升级与就业转型良性互动的关键。人力资本提升不仅能为本土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保障,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而且还能提升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权,帮助劳动者实现从低技能低收入高风险就业向稳定安全体面就业转型,以最终实现产业与就业的“双转型”。

关键词:人力资本 代工制造业 双重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就业转型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目标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工作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投资拉动的外向型经济增长较快,但我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出现了不协调,就业增长率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率,即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不断呈现出减弱趋势。为改变这一不良趋势,我国提出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而推动经济与就业的双增长。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门打开之际,基于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我国制造业选择以代工的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GVC),承接发达国家转移来的附加值低、污染大、资源消耗大的加工生产环节,参与全球化的生产分工体系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也为我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发展方式的诸多弊端开始显现,尤其是当国内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不断增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愈演愈烈的当下,原始的依赖低廉的劳动力等资源投入的代工生产模式已逐渐无法维系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企业的生存,代工制造业必须另觅他路,找到解决产业发展与充分就业之间冲突的有效方法。

基于此,本文研究立足于人力资源供需均衡的角度,深入探析代工制造业升级发展与劳动力就业转型的互动机制,意在促进两者相互协调均衡发展,以推动现今社会所关注的产业与就业双转型。

2 双重产业转移是本土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选择

2.1 双重产业转移顺应了国际分工格局演进的新趋势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升级经历了从产业间升级到产业内升级的转变。产业内升级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条件下产生的,它伴随着产业的国际/区际转移。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国际/区际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是推动产业转移发生的客观基础,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活动会逐渐从处于高梯度的国家或地区向低梯度上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其中,梯度差异主要指的是各区域之间因区位、市场、资源禀赋、产业配套条件、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因此,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产业环节是否向外转移往往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本国或本地区是否还拥有某产业环节的比较优势;二是,该产业环节的转移是否已找到适当的产业承接地。

以产业转移为主的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自二战以来,加工制造产业经历了三次国际转移,美、日、欧等国家在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不断将其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在此过程中,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充分体现了产业国际转移的一大特征,其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加工产业国际转移过程中,适时抓住机会,通过系列改革、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美、日、欧等国家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创造了现代经济飞速增长的奇迹;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第三次加工制造产业国际转移过程中,“四小龙”在已有的经济发展基础上,担当起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中间人”角色,一方面承接从美、日、欧等国家转移出来的较成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把本国内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环节转移出去给我国及东盟国家,进而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双重产业转移是东部沿海地区应对 “民工荒”的有效之举

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发挥着基础性重要作用的资源要素。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的代工制造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主要依靠较多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投入,较少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形成比较成本优势来拉动规模扩张,进而推动经济总产值的增长。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回流”现象以来,劳动力短缺一直困扰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代工制造企业。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低成本劳动力从总量上来看是稀缺有限的,对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东部沿海城市来说,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是一种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目的是追求较高的效益回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然而较发达城市不断提高的生活成本和农民工的低工资水平使得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其进城打工的结果是较高的职业病风险和较低的财富积累,多年外出打工仍旧无法使其致富。

近几年来,国家着重鼓励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在鼓励创业、惠农措施等政策的驱动下,农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当地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并且劳动力就近就业还可以有效提高家庭效用,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比较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的相对利益基础上,纷纷选择回乡务工或自主创业。有统计资料显示,以往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河南等5个省份的GDP均突破了万亿元,其发展主要依靠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就意味着当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这也加剧了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用工竞争。

3 人力资本提升是实现本土代工制造业升级与就业转型的关键endprint

人力资源指的是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所有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总称。产业升级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途径,而人力资源作为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素质水平是影响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会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发展高度。凭借低廉的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底部的本土代工制造业企业,在面对发达国家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挤压以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低附加值环节的激烈竞争下,已逐步形成了打价格战的“竞次增长模式”,陷入进“代工生产——微利化——自主创新能力丧失——持续代工”的恶性循环中而无法自拔。

3.1 人力资本提升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双重产业转移”是东部沿海地区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环节,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向中西部地区或周边欠发达国家转移出去不再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以延长可由本土企业控制的产业链环节。进行这样具有挑战性的产业转型升级,必然需要有更高素质水平的人力资源作保障,原有的劳动力远远满足不了东部沿海地区“腾笼换鸟”的要求。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可以以内生变量的形式推动经济增长,而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就在于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的质量层次越高,就意味着其价值越高,通过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活动,就越能有效地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知识吸收能力,促进本地区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产业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进行必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一是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这是最低层的影响,本土代工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大多都会伴随有新知识、新技术或新设备的使用,由此极可能会对低素质水平层次的劳动者产生排挤效应,使所需要的劳动力质量和数量发生改变,因此,为了适应当地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人力资本应进行适当的开发投资,以规避大规模的失业风险。

二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提升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转型需要以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为基础,产业升级与劳动力用工结构之间存在有相当强的关联性,基于“双重产业转移”的本土代工制造业在升级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放弃自身过时了的要素和资源,从社会中融进各种资源与要素,进行阶段性的成长积累,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非常关键的人力资源要素,在产业不断走向成熟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会不断提高,需要有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做支撑,推动产业实现升级换代。

三是先进的人力资源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升级伴随的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转移,会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新兴行业,而新兴行业的成长与壮大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引领作用。

3.2 人力资本提升与劳动力就业转型的互动关系

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既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率,又是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及其稳定性的一个最直接、最基础的因素。低层次的劳动者在市场上的就业选择十分有限,就业质量普遍偏低,往往陷入“低技能水平——低就业质量”的恶性循环中,而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有利于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增强企业改革创新的动力,还可以帮助劳动者提高其与用人单位的谈判能力,从传统产业的体力劳动中退出来进入新兴产业争取更高的工资水平和较好的就业环境,以实现从低技能低收入高风险就业向安全稳定体面的就业转型。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中最突出的是“结构性失业”,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为腰鼓型,两头大,中间小,对知识层次较高的管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而对中间层次的文员、业务员和办事员的需求较饱和;而市场上人才的供给却呈现出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这样就导致了人力资源供需在结构上的不均衡,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难。随着我国本土代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东部沿海地区“腾笼换鸟”,有选择地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自身则集中精力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量大增,而像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在接受了东部较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后,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在此次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都会更高,而如果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不能随着产业升级而进行同步升级,就会导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行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技能型职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技能不匹配,会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就业质量,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失业问题。

3.3 人力资本提升促进产业升级与劳动力就业转型的均衡发展

随着劳动力工资水平、原材料价格以及土地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东部地区的低端代工制造业逐渐失去其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本土代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认为,本土代工制造业升级应该建立在产业的“双重转移”基础上,双重产业转移将是我国国内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措施,是促进国内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之举,也是推动我国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双重产业转移”要求部分企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环节转移至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中西部地区,另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则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环节挺进。东部沿海地区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为新兴产业、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腾出空间的同时,还需要引进更多的具有更高素质及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作为产业升级发展所需的助动力。

当然,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也是其实现从低收入水平转向高收入水平的重要筹码。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的生产率普遍较高,其能获得的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升,Mince(1974)的教育投资回报模型和Becker& Chiswick(1966)的成本收益模型都证明了这一点,人力资本与收入水平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水平的提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消费需求,会使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相应提高,这会通过社会整体消费结构的改变影响市场销售产品结构的变化,进而推动产业的调整升级。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有力措施来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如可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或建立培训机构等,有的放矢地培育本土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需的人力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平衡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可推动劳动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转型,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与劳动力就业转型的均衡协调发展。endprint

4 推动本土代工制造业升级与就业转型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4.1 引导本土代工制造业梯度转移,不断创造更具价值的就业岗位

劳动力就业转型依赖于产业升级过程中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因此要推动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首先要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政策,继续推动本土代工制造业中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土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促使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第二,要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断创造更具价值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就业。

4.2 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劳动者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依照人力资本提升对产业升级过程在三个层面上的作用影响,我们知道,解决产业升级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而要提升劳动者的质量和水平,就要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使其通过培训成为专业化的产业工人,以适应、支撑产业的发展,甚至最终要实现以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就是这样一种为劳动者适应职业岗位需要进行的定向教育,为此,我们应该针对产业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逐步从“一锅炒”转变为“点菜式”,增强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生产需求间的匹配性,以满足本土代工制造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汉贤,邝国良.广东产业转移动因及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68-72.

[2]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J].财经科学,2011,2(275):61-68.

[3]刘洪银.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就业双转型的关联机制[J].职教论坛,2011(22):14-17.

[4]黄婵.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流动人口就业结构调整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特区经济,2012(3):58-60.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年龄人口2030年将达9.66亿[EB/

OL].http://cn.chinagate.cn,2007-07-23.

[6]Ciccone Antonio and Elias Papaioannou, “Human Capita,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nd Growth”,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623,2006.

[7]刘洪银.从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看产业转型与农民就业转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4):20-25.

[8]李萍,谌新民.人力资本投资、就业稳定性与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东莞市的经验数据[J].学术研究,2012(9):80-86.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14NDJC142YB);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B13GL06);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成果(L2014A010);浙江省教育厅课题(Y201432160);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N128);2014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ZWZC2014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17191)。

作者简介:王晓萍(1987-),女,浙江义乌人,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经营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人力资本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