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柯
摘要:本文通过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及对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因素的分析,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兴趣,进行思维训练,塑造创造性思维人格,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 创造性思维 阻碍因素 能力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展开,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我们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 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称作发散性思维。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受传统方法和现有知识的制约,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多结构、多侧面去思考,往往都是在多种方案和途径中去研究和抉择,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特征包括:①求实性,体现在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②批判性,首先体现在大胆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一切原有知识。③连贯性,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具有连贯性而保持活跃。④灵活性,善于从全方位思考而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不断变换角度、调整思路、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获得有效的办法。⑤跨越性,其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⑥综合性,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创造性思维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才能豁然开朗、获得顿悟。因此学生要想获取创造性思维方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2 阻碍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①基础知识薄弱,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阶段高职学生生源状况与其他大学相比普遍偏低,基础知识薄弱情况较为严重。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深刻理解之上,否则创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宽更远,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
②从众心理是扼杀创造思维的毒瘤。思维上的从众定势会使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瞻前顾后。这种心理会导致创新意识淡薄,创造性思维能力差。
③习惯性思维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要创造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思路、习惯的思路的束缚。[1]
3 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传统教学的重点,但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内要想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基础知识和发生过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偏重于结构的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如若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基本原理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上来,使学生主动去掌握新知识、发现新事物,则所能获得新知识就会更多,所做的贡献也会更大。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极大的动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观察和研究。作为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第十一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时,首先列举案例,如不少青少年崇尚洋货,盲崇洋药,羡慕涉外婚姻等带来的种种恶果,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由学生进行分析,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公民不同程度存在爱国主义淡薄的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有必要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3 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客观现象,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客观的东西及其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思维当然也不例外。”[2]思维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掌握思维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促进我们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想象、联想、类比、延伸等多種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做法:
第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因势利导,让学生敞开思路大胆想象,尽可能多地列举相关的内容并分析其相互联系。
第二,引导学生在整理、运用知识中进行收束性思维训练。在完成某一阶段学习或期末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本阶段学习内容及全书内容进行综合、归类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本阶段学习内容中贯穿始终的主干线?”“关键部分是哪些?”“各部分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如何?”把学生的思维由平面认知导向立体认知,由单向认知导向多向认知,从而实现收束性思维训练。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与成才”内容时,采用 “自学-讨论-精讲”法,先让学生自学,掌握基本的概念,基本理论。然后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提出一系列问题:A.从心理特点上说大学生与一般社会青年相比有什么不同?B.健康心理对我们有何意义?C.大学生怎样才算心理健康?D.你有没有苦恼吗?如果有,是什么?E.怎样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首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讲台把本组有代表性的观点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时,同学们相互交流、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小结,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模糊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3.4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克服从众心理和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要有别于前人之处,敢于突破传统思想和陈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问,进行问题性教学。通过一个个好的问题的思考,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对立分化,就是思维锻炼和发展的过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情境模拟:学生模拟的角色铁路扳道员。场景:一群小朋友在一个铁路道岔附近玩耍,两条岔道,一条正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两个小朋友在停用的铁道上玩,其他小朋友全都在正在使用地铁道上玩。这时一列火车开来,你正在扳道器旁,道德选择摆在你面前:①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你可以救多数的小朋友,但是那两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小朋友将被牺牲掉;②不动扳道器,牺牲大多数小朋友。你怎么办? 教师提示: 同样面对生命,你如何选择? 答案在道德含义之中。通过情境模拟,引发了学生对道德概念的兴趣,使他们明白遵守道德秩序的重要性,懂得了不能因顾及多数的错误而惩罚少数的正确,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生命价值的道理。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看到教材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且有新的见解时,学生的欣喜不言而喻,从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塑造创造性思维的人格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是在学校靠教师的引导就能完全具备,需要长期训练,更需要在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加强,因而它更主要的是指向学生作为主体的人格特质。教学必须要注重对创造性思维人格的培养,因为“无人格的表现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隘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3]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当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落实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个人格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努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敢于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比如,在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不要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此不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要具有强烈培养意识和明确目的的教学行为,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必能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群.浅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3).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叶远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