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探析

2014-10-09 10:14魏海平曹光柱
大学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高校

魏海平 曹光柱

[摘 要]随着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党员数量不断增加,而高校党员中,学生党员和青年教师党员占主体,使得高校流动党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大。伴随经济的多元化和就业渠道的增多,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分散。作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各高校应努力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党员队伍建设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 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5-0169-02

目前,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党组织侧重在校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而忽视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对流动党员的监管处于真空地带。所谓高校的流动党员主要是指因辞职、辞退、离退、毕业离校、停薪留职、落聘待岗、学习进修、实习实践、挂职锻炼、出国(境)等离开原党组织时间较长的党员,以及来校学习、进修和从事其他工作的党员。针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高校党组织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但伴随流动党员新特征的不断出现,教育管理日趋困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强化党员动态管理。因此,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具有实践意义。

一、高校流动党员特点

(一)高校流动党员以中青年为主,分布广,流动频率高

随着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党员数量不断增加,而高校党员中,学生党员和青年教师党员占主体,使得高校流动党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大。伴随经济的多元化和就业渠道的增多,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分散。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流动党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频繁的学习进修、实习实践,甚至变换工作,使得高校流动党员的流动频率越来越高。

(二)流动期间易受各种思想的冲击,党员意识淡化

在高校流动党员中,学生党员和青年教师党员占主体,他们大都入党时间都比较短,长时期的游离在党组织外,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造成有些党员意识淡薄,纪律性差,党员标准降低。他们接触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思想逐步消沉,把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以物质上的满足来排解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和空虚。同时,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党员身份。

二、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高校各级党组织意识到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了积极探索。但是伴随流动党员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以及新时期党员教育的新任务,当前的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流动党员的监管,存在流动党员失管、漏管现象,流动党员在流出地、接受地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严重影响到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党组织对流动党员重视不够

由于相对于在校党员,流动党员数量有限,且高校往往处于输出端,对于流出党员,与原党组织的关系若即若离,教育监管难度大,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高校党组织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针对性

基于流动党员在流动期间的实际困难,造成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教育监管上的脱节,呈现教育管理上的盲区。大多数高校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从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充分考虑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管理机制适应不了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的特点,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实际性,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无章可循、无例可依。加之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上落实不到位,想管力量不足,想教育、考察、指导又没有经费,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

三、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

(一)完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制度。1.重视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基层组织机构,流动党员专职人员管理,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中来。2.加强制度建设,组织流出党员、流入党员学习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流动党员的相关规定,规范流动党员行为,确保流动党员管理有章可循。3.建立流动党员档案,结合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对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介绍自己流动期间的表现,强化归属感教育。

(二)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推行流动党员三期教育管理模式

结合新时期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新任务以及流动党员呈现出的新特征,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推行流动党员三期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流动党员流出前,注重党员党性教育。学校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安排专人对流动党员外出前进行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党员的权利义务教育,做实思想政治教育丁作,通过开展流动党员承诺践诺等方式,规范其流出后的日常行为。流动党员在离校期间,注重动态管理。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系统,依托动态管理平台,形成“外出登记——期间联系——归来反馈——组织管理”的教师流动党员管理系统,“外出登记——期间联系——关系落实”的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系统。在流动期间,高校党建工作者根据动态管理系统,定期进行联系,召开民主生活会,缴纳党费,传达党组织的活动安排及任务。利用网络信息新技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听取流出党员的意见,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好流动党员流动后期服务工作,鼓励流动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彻底解决后续工作。对于教师流动党员,在结束流动后,查实组织关系。对于毕业生党员,及时转接组织关系。对于在转接过程中存在的接受权限问题,具备条件并经同级地方黨委同意,可以接受这部分党员的组织关系,定期组织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会;不具备条件的可将其党组织关系转移到本人或父母现居住地的乡镇、街道基层党组织,便于组织关系查询和日后组织关系二次转接。

(三)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构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信息新技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开辟流动党员学习新途径。开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络平台”,创建“网络党支部”,将所有流动党员纳入网络平台进行管理,形成校内党组织、校外党组织和党员沟通、交流和管理的有效机制和渠道。

1.创新学习形式

建立了党支部的网上学习系统,该系统开设了培训园地、文件学习、 视听广场、分校之窗、网上考场、 网上课堂、 资料下载等专栏,为广大流动党员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党课课件、文本、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同时系统开设还可以自动提醒、记录、评价每位流动党员的网上学习情况。

2.创新组织活动

网络党支部可以利用网络会议系统、博客和Q群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和各种主题活动,使身在不同地方的流动党员都能参加。

3.创新表达渠道

网络党支部开发有思想汇报系统、网上投票系统,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表达意见,递交思想汇报;也可以对预备党员转正、评先评优等事项进行网上投票。

成立网络党支部,开辟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领域,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模式,扩大了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网络党支部的建立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使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归属感。

作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各高校应努力结合实际情況,不断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党员队伍建设时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Z].2006-06-29.

[2]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9-9-18.

[3] 陈亮.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意义与途径[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9).

[4] 陶大伟.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5] 丁东锋.加强与改进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J].党政论坛,2009(1).

[6] 杨爱东.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J].学习月刊,2011(1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