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在应用化学大类招生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教育探索

2014-10-09 11:25刘静毕东苏刘超男
大学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应用化学通识教育

刘静 毕东苏 刘超男

[摘 要]环境工程专业为交叉性学科,很多学校将其纳入其他基础性学科进行大类招生,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育评价体系、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在应用化学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体系,以期通过提高通识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我国环境工程全日制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环境工程 应用化学 大类招生 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5-0036-02

近年来,许多高校依靠各自优势及相关背景学科相继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在不同学校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也应有所不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建设的新办本科高校,学校坚持“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大类招生这一世界各国高校通行的人才招生和培养模式。该校的应用化学学科为传统强势学科,该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则是源于应用化学这一优势学科的交叉与延伸,环境工程专业于2012年纳入应用化学专业进行大类招生。本文在基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应用化学大类招生背景下,探索培育卓越环境工程师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该模式下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施重点。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是大学理念,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1]通识教育中的“通”,是要求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交流合作,达到不同学科原理和方法之间综合汇流。

基于这一理念,环境工程专业在应用化学大类招生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二是人格与道德方面的培养。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取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包括化学污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污染物的降解原理和防治途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应用等,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人格与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掌握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和降解途径,从源头削减污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通识教育教学内容设置

通识教育需重建知识的整体性,在学科、专业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3]“通识”的意义在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应用化学是以化学理论为基础、跨学科、跨领域、具有活力的学科,在材料、环境、能源和信息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环境工程是与化学、生物、城建、管理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原则需要满足普适性、现实性和前沿性。普适性要求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性色彩不能过浓,要着重突出知识要点的普及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目的是使刚入校的大学生对化学学科和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全盘的把握和认知,使大学生初步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污染控制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清楚认识化学学科和环境保护专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以使他们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未来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实性则要求授课内容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起因及解决途径,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赋予其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4]前沿性要求在将基本学科理论作为主要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向学生补充和介绍全球最新的环境案例及环境保护形势和政策。适当结合学生的兴趣,介绍实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缩短课程内容与环境科技前沿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明确学习目的,为自己将来的科学兴趣取向提供感性认识。

三、通识教育教学策略

人类的学习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的、连续的、复杂的、自然的。当学习者处于相互支持的环境中时,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提高。[5]通识教育教学策略的制定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参与式教学法为基础,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具体而言,制定行而有效的通识教育方案通常需要关注以下五点教学策略:一是以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组织并解释教学材料,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控制感;二是关心学生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回应措施,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三是充分运用提问的方式,从智力上挑战学生,激发学生的智力兴趣;四是尊重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和学习方式,不打击和批判学生的回答,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安全学习空间;五是持续开展批判性的反思性实践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效能。

四、通知教育评价体系

在应用化学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全日制环境工程專业本科生的培养涉及学校、企业、教师等多方面,且具有个性化培养特色,因此制定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评价指的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评价内容而言,通识教育的评价诉求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又要关心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6]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就评价主体而言,通识教育的评价诉求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

五、教学管理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識构成应是跨学科性的、以问题取向和知识应用为最终目的。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刚性,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从而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自由。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的自由,这就需要配以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弹性的学制和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来适应这种改革,[7]基于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学分制的广泛选择性和高度灵活性作用,构建相对柔性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即允许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按照自己的学习安排,完成规定的学业任务即可以毕业;对于一些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学生要建立延长学习年限或淘汰制度,然而为了保证学习自制力较弱的学生不至于放任自流,有必要严格教学管理过程,开展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的互评考核,建立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质量评估体系,健全信息反馈系统,以评估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使刚性的教学管理过程与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相补充,有效保障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在实行应用化学大类招生的环境下,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设置和实施具有“普适性、现实性和前沿性”的环境化学类课程,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制定行而有效的通识教育方案,更有利于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构建相对柔性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有效性。

[ 注 释 ]

[1]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85.

[2] 刘春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清洁生产”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93-94.

[3] 余东升.通识教育:知识、学科、制度整合的新范式[J].医学教育探索,2005(1): 4-6.

[4] 贾修伟,楚红英.高等化学教育中科学价值观及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2012(28):45-46.

[5] 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159-161.

[6] 杨洲.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11):59-60.

[7] 张晓明,王燕妮.深化实施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2-83.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应用化学通识教育
《应用化学》编委团队介绍-陈义旺研究团队
应用化学特色专题实验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建立65周年纪念专刊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浅论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