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记者 吴 婷
近几年,随着传统中医药养生的复兴,一种名为“铁皮石斛”的兰科植物在保健品、药材市场上大受追捧,颇有赶超冬虫夏草之势。短短几年间,产业迅速扩张,几乎南方各省都有种植。鲜品每千克动辄成百上千元,加工产品更高达上万元。那么,铁皮石斛究竟有着怎样神奇的功效?如此高价是否可以持续?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如何?本刊记者收集相关资料,与您共同了解。
铁皮石斛,又名铁皮兰、铁吊兰,俗称黑节草,为兰科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约1000m的山地半阴湿岩石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环境,需与真菌共生才能发芽生长。野生的铁皮石斛大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我国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皖、浙、云、贵、川等地的山区。由于生长环境特殊,产量极为稀少,药用价值高,铁皮石斛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植物。
据道教经籍《道藏》记载: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丛(茯苓、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为“中华九大仙草”。据此,铁皮石斛被认为是“九大仙草”之首。
铁皮石斛既可作药用,又可作保健品用,同时还是一种高档食品。2010年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铁皮石斛从石斛类中药材中被单列了出来,认为它“具有益胃生津和滋阴清热”,可用于治疗“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和筋骨痿软”等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含有石斛多糖、石斛碱、蛋白质、17种氨基酸及7种无机元素,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抑制多种肿瘤细胞、降低血糖等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以及慢性胃炎、糖尿病、慢性咽炎和久病体虚免疫力低下等方面,且无副作用。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组培技术、人工栽培技术开始广泛应用,铁皮石斛的产业化之路得以起步。近十年,中药养生热潮高涨,铁皮石斛产业发展势头如雨后春笋。据统计,至2012年6月,全国组培苗年产量约4亿株,其中浙江约2亿株,云南约1.3亿株,产值近4亿;全国铁皮石斛种植面积约2130 hm2,年产鲜条约8000 t,产值50亿元。其中,浙江约800 hm2,云南约1000 hm2。云南省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成为种植栽培的主要区域,并且仍以每年40%~50%的速度在扩张;至2013年7月,全国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 666.7hm2,其中云南占到一半。广西、湖南、安徽、贵州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另外,江西、江苏和海南等地也开始试种。
浙江是我国铁皮石斛传统的消费地,因此在育种—组培—种植—加工—营销这条产业链的各环节均具有先发优势。在产业链的前端,浙江已经开始进行适宜浙江气候条件下种植的高产、高抗性良种的选育工作,并很快取得成绩。浙江省农业厅先后认( 审)定的良种有“天斛1号”、“仙斛1号”、“森山1号”、“仙斛2号”,表现为多糖含量高、抗逆能力较强、口感与外观好。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森宇实业有限公司、浙江佳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已经初选出森山2号、鲜食加工两用型浙农林3号、浙农林鲜食4号、加工型浙农林5号、浙农林原生态6号等6个优良组合,萌蘖能力适中,外观优良,质量好、产量高等优点,并与多家企业签订共创共享协议。
在产业链的末端,铁皮石斛销售市场目前主要在浙江,其次是上海、北京等大都市,以及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和国家。包括主产区云南在内的大部分区域铁皮石斛销售还未形成市场。浙江作为消费大省,自身种植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每年也大量从主种植地云南收购鲜条。
市场上以铁皮石斛为主要原料的主要产品可分3大类:以茎、花、叶等鲜品、鲜榨汁形式在专卖店、会所出售;以初加工的干制品“铁皮枫斗”形式在药材市场、药店出售;以深加工产品——铁皮枫斗晶、铁皮枫斗胶囊、铁皮枫斗口服液、铁皮枫斗含片、铁皮石斛浸膏、铁皮石斛饮料、铁皮石斛酒饮片、铁皮石斛配方包等形式在超市、专卖店、药店、医院出售。在深加工环节,全国以铁皮石斛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有30家,产品40多种,产值近10亿元,其中约20家分布在浙江。全国以铁皮石斛为原料的药品较少,铁皮石斛主要以饮片形式在医院供配方使用。产品批号方面,除浙江天皇药业具有一个国药B字号外,其他企业均为保健品批号,产品差异性不大。在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的40多个铁皮石斛保健品中,浙江就占有 30多个,剂型涉及颗粒、胶囊、片剂、口服液、浸膏、软胶囊等。各种产品因其品种、品质和产地差别,售价相差较大,甚至达到数倍之差。以2013年底铁皮石斛鲜品为例,安徽铁皮石斛(以地理标志品牌——霍山石斛为代表)4 000~6 000元/kg,浙江1 200~1 600元/kg,广西1 000~1 600元/kg,四川1 500元/kg,而云南售价仅150~350元/kg。
近十年来,虽然铁皮石斛产业迅速发展,但全行业产值不到100亿元,可见产业规模并不大,从全国角度看,也只能算是刚刚起步。石斛种植大省——云南,尽管生产了占全国总量一半的铁皮石斛,但由于深加工进展缓慢、市场开拓不够,以及当地消费水平较低、宣传力度不够,一直以来处于原材料供应的地位。前几年因原料供不应求,生产企业和种植户不愁销路,等待浙商上门收购也能得到很可观的收入,但随着铁皮石斛不断扩种,仅仅进行原料生产显然无法在市场中掌握定价权,将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而在产业链的末端,产品深加工及市场销售环节,浙江企业已经处于绝对领先优势,涌现出天皇药业、森宇实业、康恩贝等集育种、组培、种植、成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铁皮石斛产业呈现出明显的“三高”特点:高科技支撑——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解决了种苗大量繁育难题,确保了生产栽培每年数亿株苗木的需求问题;栽培基质的研发与集成栽培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技术瓶颈;依据中医原理,通过多种名贵药材的复配,生物活性物质的高科技提取工艺研发,形成了一批专利技术与新产品。生物科技进步有力地支撑了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撑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高投入——种苗的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不仅技术要求高,也需要较高的投入(小型组织培养室需要3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设备、设施投入)。这一特点决定了铁皮石斛生产并非普通农户所能独立完成,需要较大型的农业合作组织、骨干龙头企业的直接组织参与;种植环节,绝大多数地区需要设施栽培,也需要较高的投入建设大棚设施,建667 m2标准大棚需投入约15万元,加上购买种苗的费用,种植铁皮石斛需要前期投入20万元/667m2左右。在成品加工领域,更需要现代高科技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与技术,在设备、技术上需要高投入。
高风险——自2007年以来,因需求被拉动而原料供应不足,铁皮石斛鲜条及加工产品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很多加工企业甚至提前高价预定生产企业次年的原料,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极为丰厚的利润。但由于资金投入大、生产周期漫长(一般种植15~30个月才会有第一次产出),技术性强,加上受各种病虫害、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同时对于生产企业和种植户来说,还要面对来自市场的不确定性,必然存在较高的投入风险。以云南的种植户为例,按照大棚生产300~500 kg/667m2铁皮石斛鲜品来计算,2006~2011年,当地鲜品收购价格在500~600元/kg左右,除去成本,还能赚10万元/667m2左右。然而2012年收购价达到800元/kg的峰值之后一路走低,到2014年已经降至200元/kg左右,以此价格出售,种植户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尽管云南产地的铁皮石斛价格主要是受到收购原料的浙商联手压制,但是目前铁皮石斛的种植扩张速度远超其消费的发展速度,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和其它所有农产品一样,尽管无法预测具体时间,但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张必然导致几年后市场价格的下降,这是种植户必然要面对的风险。
受到高利润的驱使,铁皮石斛市场不可避免的出现假冒伪劣乱象。品种选育与质量控制等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滞后,也制约了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受国家保健食品严格管控,要取得合法生产批准文号,门槛高,手续繁杂,程序多,申报十分困难,导致产品深加工几乎是停步不前。从2007年至今,石斛鲜品市场投放量增长了几百倍,而石斛深加工产品增速却微乎其微,仍然是浙江原有的几个传统产品,大量新研发的产品无法投入市场。
随着石斛行业的逐步规范,尤其是2012年《中国药用石斛标准(试行)》发布后,消费者对石斛品种优劣有了认识和鉴别,导致一些杂交品种,品质不好的石斛品种首先出现了价跌和销售难。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好事。
在种植环节,低肥低农药的有机种植是大趋势。除了在设施大棚中通过光温、水肥的精细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实施获得高品质铁皮石斛,仿生回归型栽培的铁皮石斛也逐渐受到种植者的欢迎,如将铁皮石斛苗放归于树干上,湿润的带苔藓的石头上、岩石上栽培。
和其他消费品行业一样,得终端市场者得天下。有专家分析,在铁皮石斛这个产业,利润已经由种植环节转移到销售环节。接下来几年,拥有品牌者将会成为龙头,铁皮石斛行业已经呈现出这一趋势。铁皮石斛产品有别于人参等,作为保健食品,兼具功效性和平和性,适用于不同区域与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因此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当下以铁皮石斛鲜品、枫斗、成品送礼也已形成风尚,未来还会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而市场上无论是鲜品、铁皮枫斗还是深加工产品,有品牌者才能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