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2014-10-08 05:26梁同波
学理论·上 2013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梁同波

摘 要: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现实境遇至少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力量体系的宏大与大学生生活世界、认识视野的狭小,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单一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思想政治理论性强与大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薄弱之间的矛盾。理性反思这些现实境遇,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境遇;大与小;多与一;强与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206-03

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政治意义的重要工作。为此,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但是,一方面,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我国高校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形成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难题与国家大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机遇,相互纠结缠绕在一起,由此形成当下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在中国当下特定的现实境遇中展开的,离开了对当下中国现实境遇的把握,我们既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也无法有效地推进和落实中央的政策和文件。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全面了解当前现实境遇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才能更好地纠偏补漏、改正错误,从根本上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这正是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境遇加以具体研究的学理性意义。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境遇,是当下大学生思想发展、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所面对的一系列矛盾关系的综合展现。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向度上加以展开,但是,从整体上说,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必须面对的现实境遇至少可以概括为大与小、一与多、强与弱等几个方面。

一、大与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教育工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共同构建起了高校思想政治体系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必须培养大学生在宏大理论体系、社会大视野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部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更为宏大和广阔;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和再创造的产物,在思想理念、理论框架等方面,拥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如此一来,宏大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又注入了广阔的社会大视野。这意味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理解和学习,不仅需要具备宏大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特别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大视野,因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在于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如果缺少现实社会生活的必要经历,离开广阔的社会生活视角,仅仅依靠书斋里的学问,是绝对不可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

与思想政治教育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大学生现实生活却面临着狭小逼仄的境遇,由此严重制约了学习这些思想理论所必需的丰富的社会实践、开阔的生活视野。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提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界常常存在这样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在信息爆炸时代,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对生活的全面渗透,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事实上并不如此。

一方面,如果从时间发展的层面上看,今天的大学生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机会肯定要比过去多。但是,全面衡量当代大学生知识视野的大小,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上的某个阶段作为参照系,还应该充分考虑空间地域层面上的差异。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相比,中国高校整体教育水平仍然落后,单就大学生生活的现实生活环境而言,我国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普遍暴露出过于狭窄的问题,不仅很少融入到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学校课程的设置普遍表现出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的倾向。从表面上看,大学生们确实与社会密不可分,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过于集中在校园内狭小的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这些空间。他们固然可以在课后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与社会密切接触,但是,从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上看,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还是非常少的。饱受社会批评的大学生毕业后普遍不适应社会的问题,从侧面证明了高校生活与社会脱节、生活空间过于狭窄等弊端。例如,高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最后一张试卷考试了之,富有现实实践意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沦落成为了纯粹的理论知识教育。而高校举办的各种开阔学生视野的劳动课、实践课等等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主义,学生参加这类实践活动的最大感受并不是真正开阔了社会大视野,而是“放假一天,不用上课”。如此一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起来走进了大社会、大世界,但是,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理论所必需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开阔的社会视野。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大学生一度被称之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随着高校连续的扩招,社会转型引发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毕业就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难题,骄子们转眼之间褪去华丽的外衣,他们将在毕业后成为社会上“蚁族”群体的最主要力量。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忙于参加各种考试、考级,既无暇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获取开阔的视野,也缺少静下心来钻研理论知识的能力。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非常不利的。

二、多与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要想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从我国高校大学生背景年龄、个性兴趣、思想观念等方面来看,普遍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7岁至23岁之间,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年代正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强大冲击的时代。他们从童年开始就接触到西方文化,比起70后、80后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比较丰厚,大部分的生活学习条件都比较好。在思想观念上,更乐于接受新鲜的文化和观念,具有比较积极进取的精神,思想开放,不安于现状。在价值观念上,更加务实功利。但是,这不过是当前大学生个性兴趣、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一个向度。与此同时,他们又表现出困难面前意志力不强、不能吃苦耐劳、个人中心主义严重、名利思想过浓、心理脆弱、社会责任感差、浮躁享乐、急功近利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针对大学生特点的多元化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不能再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但是,与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个性兴趣多元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学渠道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队伍结构单一的境遇。

首先,就教学渠道而言,“两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虽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并且进一步加强“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但是,两课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全部,要想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摈弃过于依赖两课主渠道的做法。特别是校园文化等非主流教育渠道,一种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可以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又可凝聚成深厚的思想内容以影响学生[1]。这些最能体现大学生个性兴趣、价值观念多元化特征的活动,本应该成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重要阵地和渠道,但是,就当下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展开情况来看,大多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为娱乐而娱乐的层面上,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很好地融入进去。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单一问题非常突出。教师授课方法单一,内容死板陈旧,形式单调乏味,空洞地谈论理论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在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即使在课堂上听课,也是心不在焉。这种现象的发生,既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突出的课程性质相关,更与教师教学中未能充分重视、展开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有关。学生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现实背景决定了他们渴望获得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僵化的理论教条。当教师们仍然照本宣科,或者只注重抽象的理论教学的时候,学生对此课程的逆反情绪也就必然产生。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大学生心目中扭曲了它应有的崇高价值。加快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创新,变被动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为自主式、互动式教学,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命题。

再次,就教学队伍结构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对此,可以从教学队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两个方面来分析。就前者而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除了专任“两课”教师之外,就是学校辅导员。其中,辅导员是教学队伍结构的重要力量。这部分人大多来自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在年龄、思想、心理等方面,与大学生非常接近,这让他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非常有利于和个性兴趣多元化的大学生交流沟通,但是,目前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部分人员,整天疲于应付处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活保姆,很难集中精力专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无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深入细致,由此导致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化、共性化的状况。就后者而言,这部分人的知识结构和来源结构也不合理。一般高校的辅导员大多以本校留校生为主力军,极少通过对外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这些人在应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普遍缺少高屋建瓴的素质,即使工作态度积极努力,但是,受到专业知识结构的制约,很难在工作方面获得创造性突破。

三、强与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理论基础知识强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求学生在思想理论深度上具有比较强的实力。然而,现实中的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思想理论水平过于薄弱的问题,二者构成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现实境遇。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理论体系宏大,而且,在理论深度上,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经典价值。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前人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完成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重要思想政治观点,是对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所有重要成果的总结,然后依据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时代状况,提出了具有深刻辩证色彩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这意味着对这些思想理论的学习,必须深入了解西方深刻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又是中华民族深厚思想的结晶。想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智慧加以学习。无论从哪一个方面上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彰显着深邃的思想光芒,这一点早已被学界公认。

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度强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大学生普遍暴露出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学生阅读中的“两浅”问题。所谓的“两浅”指的是“浅阅读”和“浅理解”。“两浅”发生的背景,与当下社会进入“读图时代”有着直接的关系。相对于传统文字阅读之后努力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而言,当下大学生深受社会流行的图像阅读模式的影响,在大众流行快餐读物铺天盖地涌向校园的背景下,善于接受新思想、尝试新观念的大学生们成为读图时代快速阅读的主力军,成为“两浅”的重要践行者。就前者而言,虽然高校一般都鼓励学生加强阅读,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调查表明,中国高校大学生看起来确实在阅读大量书籍,但是,被大学生喜好的最具有普遍性的书籍,往往不是那些具有深刻思想的哲学论著,这样的阅读只能是一种快餐式的、肤浅的阅读。富有趣味的小说、浅白直露的故事成为大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而晦涩难懂的理论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另外,在电子网络面前,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传媒接受信息,这种浅层次阅读导致的可怕后果则是,大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辨机能的严重下降和普遍匮乏,即他们从注重思考想象力的文字阅读,滑向注重感官刺激的图片阅读的过程中,理解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更趋向于娱乐化、表面化、肤浅化。这就必然导致“两浅”中的“浅理解”。就此而言,由于“网上得来更肤浅”,大学生们在阅读中得到的相关知识基本上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层面上,再加上近年来,国内新闻界、学术界的浮躁功利、造假腐败现象盛行,这种浅阅读、浅思考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远远大于不读书。在无数信息杂糅交错,自己没有理论思想作为判断支点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的平庸、肤浅、混乱也就必然发生。这种现状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当下思想政治理论性强与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弱的现实境遇,对于能否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展开,是至关重要的。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认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宏大、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性强的特点,与大学生视野狭小、价值观念多元化、理论知识结构脆弱的现状形成的现实境遇,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从学理上进一步提出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徐金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及其途径[N].光明日报,2005-11-30.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