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仪
摘 要:2013年初在网上掀起了关于中国货币是否超发的全民大讨论浪潮,不少人都指责央行货币严重超发,但依据仅仅是M2数量庞大及与GDP比值偏高。这种“确诊”过于简单和片面,没有考虑各国货币供应统计口径差异、融资结构区别和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等因素。通过对比2008—2012年我国货币供给量与全球其他经济体货币供给量,再结合我国货币发行原因及近年来M2/GDP增长原因,最后联系CPI的增长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现状,认为我国货币没有超发。
关键词:货币超发;货币供应量;M2/GDP;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28-02
2013年1月30日,著名经济学家兼财经评论家郎咸平发了一条主题为“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的桂冠”的微博;华夏时报总编助理、财经部主任贺江兵批评郎咸平博文存在概念错误、数据不准等问题。一时双方各执一词,社会各界也参与到了这场关于中国货币到底有没有超发的大讨论中。那么,中国货币量究竟有没有超发呢?
2007—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为了恢复经济,各大经济体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纷纷大量印钞,造成全球货币的泛滥。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发行货币量领先全球。2008—2012年中国、美国、欧元区及日本M2存量均呈上升趋势,而中国则是直线上升。
人们通常以M2与GDP的比值或者M2与GDP的差额来衡量国民经济活动中货币供应是否超量,以及超量的程度。从图2看出。2003—2011年中国M2数额都远高于GDP量,两者的差额在2008年后有大幅度的上升,两者的比值也是逐年攀升,2010年已达到181%。至2012年年末,美国的M2/GDP为73.2%,欧元区为102.5%,日本为158.5%,中国达到了188%。
中国货币发行量及增发量居世界首位,M2与GDP差额巨大,且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连攀升,人民币10年间对内贬值幅度高达43%,就购买大米的能力而言,与2005年的1 000元相比,2013年的1 000元已缩水至576元。以上信号似乎都指向了人民币有货币超发之嫌。然而这种论断过于简单,不能仅从中国货币量居全球第一及M2/GDP之比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这些表面数据就判定中国货币超发,应该更深层次挖掘信息再来判断。
一、货币发行量的影响因素
1.货币发行量增加与中国的货币化进程相关。由于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要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2.我国外汇不断增加是我国货币量发行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现代信用货币,背后都对应着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美元、欧元的货币发行方式,都是用各自央行发行的货币取代其他资产进入流通,货币发行有明显的数量约束,并用买入的资产作为央行货币的担保,保证央行货币的信誉与流通。而我国央行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主要通过出口部门结汇获得,而出口部门的创汇能力是无穷的,因此基础货币发行基本没有硬约束。2002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截至2012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 115.89亿美元,2002—2012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7.73%;货币和准货币量达974 148.8亿美元,2002—2012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8.18%,可见外汇增长比货币和准货币量增长更为迅速。
3.产业结构不同,货币供应量也不同。在经济增长中,不同的产业部门对货币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的发展与货币供应量正相关,二三产业与货币供应量负相关。第三产业的运营需要大量短期资金,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总产值来衡量,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导致我国M2存量较高。
4.2008年全球经历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推出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实现“保八”目标,中央政府积极采用扩张性货币以及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以土地等资产做抵押,向银行大肆借贷,从而使2009年中国M2增长率从2008年的17.8%跳升至27.7%,加速推升了广义货币余额M2的大幅增长。
二、M2/GDP过高并不等于货币超发
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但仅以M2数量庞大及与GDP比值偏高就“确诊”中国货币超发,显得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中国M2/GDP过高有其自身的原因。
1.社会保障制度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滞后于GDP增长率,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十分迟缓,公众出于对未来就业、养老、医疗和教育保障等存在不安全预期,M2的积蓄趋于上升。中国居民的财富积累倾向与“大额刚性支出”同方向变化,与收入水平反方向变化,且变化幅度大于前者。为了准备将来大额刚性支出,人们不得不缩减当前的消费,增加银行储蓄,从而一方面中国的GDP 增幅放慢,另一方面M2增幅上升,最终反映为M2/GDP不断攀升。
2.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中国的超额货币并非均等的分配于每个人,而是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公平,货币供给的增加以极其隐蔽的形式合法地或非法地聚集在少数人手里,并多由股价和地价的上涨所吸收。而中国股市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其消费倾向相对于平均分配必定是低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实际GDP的影响甚微导致了M2/GDP过大。因此,M2/GDP不仅仅是量的问题,更反映了货币供给结构的问题。
3.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结构影响。不同的金融结构货币流通速度不同,对应的M2/GDP比值存在很大差异。央行在《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M2/GDP比重普遍高于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这是因为,间接融资比重高,银行资产扩张派生存款,一国货币总量相对就会较多;但直接融资只涉及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和交换,不会带来货币总量的增加。endprint
三、CPI指数远未达到通货膨胀标准
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最终标准是物价水平。研究表明,货币存量与物价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影响物价水平更重要的因素是货币供应增速及资金价格。简单地说,若货币增速超过实体经济需要、实际利率长期偏低,物价上涨压力就会加大。但如果货币供应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即使货币存量很大,也不一定就能导致物价上升。2000—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5.26%、CPI年均上涨2.3%,属于“高增长、低通胀”搭配,表明我国的货币环境总体上是适度的。
根据 M2/GDP 居高不下就指责央行货币超发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首先,M2/GDP 并非判断一国是否“货币超发”的准确指标。这是因为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结构的变迁以及央行货币政策调控都是影响 M2/GDP的因素。其次,央行也很难维持 M2/GDP 的稳定。要想维持 M2/GDP 稳定,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就必须稳定。央行无法控制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无法很好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再次,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发展,加剧了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不稳定,于是增加央行维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的难度。最后,实际的CPI指数也表明中国物价水平依然稳定,因此,不能认为中国货币超发。
参考文献:
[1] 张楠.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经济货币化领先全球[N/OL].21世纪网,2013-01-28.
[2] 刘江,钟正生.M2/GDP水平的国际比较和借鉴[J].南方金融,2013,(439):5-11.
[3] 王国刚.“货币超发说”缺乏科学根据[J].经济学动态,2011,(7):54-60.
[4] 贾壮.广义货币数量庞大难成货币超发证据[J].经济研究参考,2013,(24):18-19.
[5] 刘裕生,谢辉.辩证看待“货币超发论”[J].浙江金融,2013,(3):27-29.
[6] 钟正生.M2/GDP过高≠央行“货币超发”[N].第一财经日报,2013-02-23.
[7]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断言我国当前“货币超发”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J].金融纵横,2013,(5):9-15.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三、CPI指数远未达到通货膨胀标准
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最终标准是物价水平。研究表明,货币存量与物价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影响物价水平更重要的因素是货币供应增速及资金价格。简单地说,若货币增速超过实体经济需要、实际利率长期偏低,物价上涨压力就会加大。但如果货币供应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即使货币存量很大,也不一定就能导致物价上升。2000—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5.26%、CPI年均上涨2.3%,属于“高增长、低通胀”搭配,表明我国的货币环境总体上是适度的。
根据 M2/GDP 居高不下就指责央行货币超发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首先,M2/GDP 并非判断一国是否“货币超发”的准确指标。这是因为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结构的变迁以及央行货币政策调控都是影响 M2/GDP的因素。其次,央行也很难维持 M2/GDP 的稳定。要想维持 M2/GDP 稳定,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就必须稳定。央行无法控制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无法很好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再次,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发展,加剧了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不稳定,于是增加央行维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的难度。最后,实际的CPI指数也表明中国物价水平依然稳定,因此,不能认为中国货币超发。
参考文献:
[1] 张楠.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经济货币化领先全球[N/OL].21世纪网,2013-01-28.
[2] 刘江,钟正生.M2/GDP水平的国际比较和借鉴[J].南方金融,2013,(439):5-11.
[3] 王国刚.“货币超发说”缺乏科学根据[J].经济学动态,2011,(7):54-60.
[4] 贾壮.广义货币数量庞大难成货币超发证据[J].经济研究参考,2013,(24):18-19.
[5] 刘裕生,谢辉.辩证看待“货币超发论”[J].浙江金融,2013,(3):27-29.
[6] 钟正生.M2/GDP过高≠央行“货币超发”[N].第一财经日报,2013-02-23.
[7]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断言我国当前“货币超发”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J].金融纵横,2013,(5):9-15.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三、CPI指数远未达到通货膨胀标准
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最终标准是物价水平。研究表明,货币存量与物价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影响物价水平更重要的因素是货币供应增速及资金价格。简单地说,若货币增速超过实体经济需要、实际利率长期偏低,物价上涨压力就会加大。但如果货币供应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即使货币存量很大,也不一定就能导致物价上升。2000—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5.26%、CPI年均上涨2.3%,属于“高增长、低通胀”搭配,表明我国的货币环境总体上是适度的。
根据 M2/GDP 居高不下就指责央行货币超发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首先,M2/GDP 并非判断一国是否“货币超发”的准确指标。这是因为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结构的变迁以及央行货币政策调控都是影响 M2/GDP的因素。其次,央行也很难维持 M2/GDP 的稳定。要想维持 M2/GDP 稳定,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就必须稳定。央行无法控制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无法很好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再次,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发展,加剧了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不稳定,于是增加央行维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的难度。最后,实际的CPI指数也表明中国物价水平依然稳定,因此,不能认为中国货币超发。
参考文献:
[1] 张楠.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经济货币化领先全球[N/OL].21世纪网,2013-01-28.
[2] 刘江,钟正生.M2/GDP水平的国际比较和借鉴[J].南方金融,2013,(439):5-11.
[3] 王国刚.“货币超发说”缺乏科学根据[J].经济学动态,2011,(7):54-60.
[4] 贾壮.广义货币数量庞大难成货币超发证据[J].经济研究参考,2013,(24):18-19.
[5] 刘裕生,谢辉.辩证看待“货币超发论”[J].浙江金融,2013,(3):27-29.
[6] 钟正生.M2/GDP过高≠央行“货币超发”[N].第一财经日报,2013-02-23.
[7]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断言我国当前“货币超发”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J].金融纵横,2013,(5):9-15.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