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杰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二是“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物理走向社会”侧重于应用和实践。我们在这里重点阐述的是:课堂教学中怎样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所谓“从生活走向物理”是要求物理教学建立在学生熟知的生活实践基础上,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富于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中的“生活”是指学生的生活,它包含三层含义,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现时的生活环境和未来可能的生活世界。准确地理解“生活”的三层含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物理教学活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提高物理基本技能。因此,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如何在课堂上贯彻这一理念呢?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物理贴近生活,尽量创设生活情境引出物理问题。
课堂导入的方式多样,如实验导入、问题导入、直接导入等。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更好地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教学理念。
例如教学《生活用电常识》时就可以利用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有过触电的感觉吗?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触电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了。又如在教学《电与热》一节时,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导入,可设计为:在家里使用电炉子或电暖气时我们会发现,电热丝热得发红,可导线却不怎么热。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知道答案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师细心提炼,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就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感觉到物理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二、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尽管初中学生已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思维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电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理问题。
例如,测电笔的使用、保险丝等这些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这些问题做出解释,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归纳概括。这样做达到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在教学《电阻》时,对于“影响电阻的因素”这一问题,在操作相关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问题就会变得很直观。平时常用水流类比电流,同样也可以用水管类比导体。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导体越长,电阻就越大”时就可以利用这一类比。农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春天抗旱用的“白龙”越长出水就越慢,就是因为“白龙”越长阻力就越大。“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就越大”,可以联系生活,如用水泵浇水时用8寸井,然后接4寸“白龙”就非常困难甚至接不上,这就是因为水管越细,阻力就越大。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生活经验进行类比,学生就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听一个孩子讲过这样一件事,他问老师“压力”与“压强”有什么不同,教师回答说:“概念和单位不一样。”结果弄得他更糊涂。这样的回答显然不利于学生理解。我认为,不妨从生活经验入手向学生解释:以人走在沙地上为例,在走的过程中脚对沙地的作用是压力,而踩出脚印的深浅不同就是压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明抽象的问题,这样就会以生动具体的形式把知识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物理教材中,在每个基础物理量的教学内容后都加入了一些“小资料”,如常见的家用电器的电压、电功率,一些物体的质量,等等。这些“小资料”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利用好这些小资料具有两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些内容,也可以有重点地对这些内容进行说明,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用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围绕生活话题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的。教师通过设疑,学生通过解疑,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围绕生活话题设计问题对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围绕生活话题设计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的背景为材料编题,激发学生的解题热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串并联电路”后,不必急于处理课后习题,可以让学生先画一下教室的电路或家里的电路;教学“电功率”后,可以安排学生计算教室里的日光灯一个月能耗电多少,也可以计算一个月的电费大约是多少。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解题时兴趣会很高,解题后也会有更大的成就感,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一些重大社会现象为背景,教师编题或为学生确定范围学生自编题。
如纳米技术、四川地震、神七发射等,都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热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课题,在新课教学时利用丰富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在巩固新知或课堂小节时再让物理知识回到生活,才能更好地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物理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把书本知识还原到它所存在的生活情境中,“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从来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本文就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做了深入的探索和清晰的阐述,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另一个研究课题:如何“从物理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