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细节进行阅读教学

2014-09-30 00:32曹希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品读细节内容

曹希伟

内容摘要:文本的语言是精妙的,也是富有逻辑层次的。从内容上看,是有主有次的。在课堂中,教师总是过于关注对文本关键语段的预设处理,而这种“预设处理”可能与学生的“预设处理”达到心理上的重合,以至于师生在有效时间里在某个角落耽搁时间,冷落了所谓的文本“平淡内容”的现象,无疑是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发展。

关键词:品读 细节 内容

本文以苏教版课文《水》为例,试着寻找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

一.走进文本,品一品令你心跳的细节内在

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小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窑,作者痛苦地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小勺水为四兄弟纳凉,这是一个极其难忘的场面。从构段方式上,第一段是总写,第二段写人们痛痛快快洗澡的情形,而(3-6)段是作者回忆着艳阳无雨时母亲为四兄弟纳凉的情景。从重、难点的处理上,第一段是精彩的背后。学生读起来,很容易冷落。如何处理好第一段呢?今年四月份,我参加县里举行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为了处理好教材,我把文章读了又读,可始终找不出第一段的情感与知识上的交互点。虽然作者的言语里包含着辛酸,但我经过细细揣摩明白了作者处理作品的精妙之处。我通过多媒体显示这句话,在深沉的箫乐配音中,我把课前与作者的对话内容抛给了学生。

师:作者马先生说要挑一担水,大约需要7个小时,请大家走进文本,走进这个干旱地区的小村庄,亲自来感悟一下是怎样的7个小时呢?

生(1):这7个小时简直是不可思议。可课前我们思考这个过程仅用了6个小时呀!

生(2):作者一定这样算,一个人步行的速度快的大约是每小时十里,何况路又是崎岖不平。再加上到了目的地需1小时,排队约1小时,一勺勺的也需1小时……共约7个小时。

生(3):不是约7小时,而是足足7个小时,这调查时的“7小时”与作品中的1 小时意义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呀!这又是多大的劳动强度呀!

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读一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用一个逗号?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里,我只设计了课前与作者巧妙的对话,就把本来就平淡无奇的文本奠基了一个情感的基调。显然,我是把文本中的细小镜头放大起来,里面的人、景、物也就自然得鲜活起来。一位名师说“没有学生亲身实践或“心理实践”的课堂是苍白的,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师只有根植于自身的实践,学生才会根植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从图状思维认识的角度上讲,学生的思维运作过程是读来模糊,议来真切,生发得虚幻。这系列性的运作过程就是创造过程。

二.走进文本,将关联的细节变为连动细节

细节被学生视为课文的精典。一篇课文没了细节等同于一个人没了血液。为了使细节的联系更为清楚,也便于组合。

师:请大家带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每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上述训练,是学生进行整体速读后归纳出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同时也认识了主要段落部的细节,从表面上看,细节间有一定的连带关系,若对每个细节的内涵进行揣摩,便会发现细节间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请你看一看黑板上的细节,它们还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生:从中心内容洗澡角度看,文章的2、4、5、6节是讲洗澡,1、3两节是写缺水,而且像风干一样的缺水。

生:文章的1、3节让人一读就知道缺水,其它各段虽然写有水,只是更能反衬出是极其缺水,这就是作者运用反衬手法的妙处。

师:请你再读一读课文,你还发现了什么联系?

生:我还发现一、三两节相比,写的是文章外在的内容,而其它节写内在的、中心的内容。

师:那就让我们先走进文章的心脏部位,触摸内脏中“血液最澎湃”的地方?

……

从学生自读上看,先前往往被我们视为孤立的细节,因为被师生探讨得细致入微,本属定格似的细节内容,也变得像细胞似的被急得富有弹性(指细节间的上下组合)。它们连缀在一起(这两组放大的细节,却在孩子心里成了两道相互交织的风景)。两个创新细节风景的形成,自然是通过学生朗读自然形成感悟的创新过程。

如此,就有效预防了学生将课文任意肢解的可能性,也很容易形成学生的以下能力:一是自主学习能力。文章是包含着情感的,摸清了课文之血脉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抓住关键句段激发学生情感大有益处。二是逻辑归纳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八义集镇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读细节内容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细节取胜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时尚细节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