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形态——以《二十四诗品》的审美旨趣为中心

2014-09-29 16:16
文艺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司空诗品意境

陈 超

《二十四诗品》是晚唐司空图所著的一部论诗著作,短小而精湛,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纯美学诗评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笔者认真梳理了《二十四诗品》中对“格”与“风格”、《诗品》与诸品之间的关系等争议,从而提出《二十四诗品》的逻辑起点在于老庄美学中的“虚无”、“自然”,它的诗歌意境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自然真实、意境传神等方面。

一、“格”与“风格”

《二十四诗品》是不是讲“风格”的组诗?这关系到如何看待《诗品》的性质和主旨问题。对于这个命题历来存在诸多争议,其中主要问题归结在——如何去理解“格”与“风格”的异同。对此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一是认为《诗品》是讲“风格”的。认为《二十四诗品》乃是讲“风格”的有罗根泽于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以及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另外曹冷泉、吴调公等人也坚持此说。罗宗强更是直言:“风格与作者才性之关系,与风气时世之关系,表圣之前,前人已论之精微,表圣虽亦涉及,然大抵未超越前人所论。”但如果把《诗品》看作是讲“风格”,那就很难说《诗品》有何新见与独特之处,因为自《诗经》之后,特别是曹丕的《典论·论文》等许多论著均涉及中国文论“风格”命题。二是认为《诗品》不是讲“风格”的。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中成复旺、黄保真、蔡钟翔等人则不认为《诗品》是谈“风格”的:“任何以诗名家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自然二十四则难尽其品。至于《诗品》二十四则,本来就不是专谈风格的,既有一个问题见于数则之中,也在一则之内涉及几个问题,这正如清代的林昌彝在其《海天琴思录·卷七》所言:“诗之品何止廿十四品?况廿四品中相似者甚多。”三是采取折中的说法。王运熙、杨明在《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中认为《二十四诗品》中有一部分是讲“风格”,但“也有少数如委曲、形容偏重讲作法”,王运熙、杨明在这部著作中重点考察了有关研究“风格”的文献,并引用曹丕的“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以及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另外还引用刘勰“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在这种考察特征流变的基础上,得出《诗品》的风格论述乃是“在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贡献”①。而由此推之,王运熙、杨明等人对古代典籍中“风格”的整理和归纳,其中的“风格”概念已然与今人的理解趋向一致了。

如何看待由此命题而带来的三个差异性观点?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有人认为《二十四诗品》是全讲或部分讲“风格”,这里面大抵又有两个理由:一是司空图自己确实曾屡次提到过“格”;二是后人把《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冲淡”等语和刘勰等所谓的“典雅”、“清丽”等词放在一个层面上来理解了。

笔者认为,司空图所提出的“格”与“风格”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是格的“意味”,即“格”是根本,风格是一种由“格”延伸而来的外在状态,这种状态其根源还于“高、低、雅、俗”的格中。司空图强调“莫向诗中著不平”,意指如果用诗歌切入日常之俗事,过于直白的指向现实,就会有让人缺乏空灵诗意之感,流于庸俗。而诗歌贵在含蓄、委婉,要达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要有空间的张力感和情感的弹性存在。从司空图其他作品中也可以发现,司空图不仅重于论述要求要写出“高”的格调,更在于阐述这种高的格调应该通过何种手段来实现。他认为这种高的格调要“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直致所得”(《与李生论诗书》)、“目击可图”(《与极浦谈诗书》)等,这种对高的“格调”的论述又与《二十四诗品》中的“实境”、“绮丽”、“纤秾”、“形容”等提法是相类似的。这种对诗歌格的强调与钟嵘《诗品》中概括的“直寻”、“所见”、“即目”等观点在脉络上是一贯相通的,即所谓写诗不必“贵于用事”。这种古典诗学精神对后来者如王士慎、王国维等人影响深远。王士慎在其《带经堂诗话·香祖笔记》中直言:“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可以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司空图寄寓于《二十四诗品》最为重要的诗学精理,这一主旨与其“莫向诗中著不平”的说法是存在互应关系的。在此基础上,司空图所提出的“思与境偕”、“直致所得”、“目击可图”,强调不要把自己的直白情感直接入诗,要使自己的情感通过委婉的表达或寄寓于外在的事物,而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是使诗歌达到高格的一种途径。

综上所述,司空图所谈的“格”,是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谈的风格,虽然两者基本意义存在承接和精神脉络上的关联。《二十四诗中》中司空图就未曾对具体的某个诗人或某件作品来谈论其所谓的风格,这也恰如成复旺等人认为的:“至于《诗品》二十四则,本来就不是专谈风格的,它是以诗的形式写成的诗的美学。”②

二、诸品关系、高下问题及审美特征

《二十四诗品》中各品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这种关系归源于何处?《诗品》与诸品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历来存在争议。清人杨廷芝《诗品浅解总论》和今人杜黎均的《二十四诗品注译析》都对“二十四品”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细致解读。他们把《二十四诗品》中的二十四品分成几类,或以“言在其中”、“神游外象”分;或以“自然论”、“真切论”、“神态论”、“余味论”分。这种分类的方式本身就呈现出他们对诸品之间关系的看法,即它们是存在某种同一趋向性。更进一步而言,杨廷芝在其阐述中则更直接地说明诸品间存在着“次第”的关系,如其所论“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但持相反论调的人亦有存在,如张少康就认为:“《诗品》虽分二十四品,却并不分辨高下优劣,显示等级差别,各品之间是平等的。”③

在杨廷芝、杜黎均认为诸品之间存在关系的基础上,今人赵福坛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二十四品”间的关系可以用《周易》来对应,基于他认为《周易》之于古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观念等存在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强调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以《易经》的观念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他把天地人文视为一体,又以天地为纲,确立阳刚、阴柔为诗歌的两大美系,还取象以四时,以二十四节气为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但二十四诗品怎样与二十四节气形成对应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赵福坛却没有论及。持《二十四诗品》间存在关系论调的还有张国庆,他认为:“《二十四诗品》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突出的体系性就体现在它那由模仿《周易》结构而来的严整的理论结构,以及此结构所表达出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涵义之中。”④但另一方面,祖保泉等人却持完全相反的论点,他提出《诗品》“不是一部有系统的东西。这二十四品,每品各自独立,前后不相连贯,并没有显示出什么完整的体系。”⑤他认为《二十四诗品》中诸品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联系,理由是——《诗品》首先是讲“风格”的,他认为“诗人的风格总是各有偏擅的,否则也就不成其为独特的风格”,因此,“二十四诗品间不存在内在的联系”。

《二十四诗品》之所以在中国文论特别是“意境”理论流变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它在先秦的意境学说、汉魏六朝至唐代的诗歌意境论等逐步走向成熟的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理论的基础上,把意境理论提升到了艺术哲学的高度;而且,其中二十四品所涉及的诗歌意境概括虽然看似各有特点、各表一枝,但其归根还在于相同的美学心态和哲学根本,体现了司空图自身的艺术旨向和哲学脉络。结合其中对于诗歌特征和文艺评论的观点,可以归纳出《二十四诗品》有关诗歌理论的大致特征。这种特征的逻辑起点大致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找到其踪迹,主要蕴含在老庄美学中有关“自然”、“本真”、“道”等理论中。

其一,自然本真的意境创设。在《二十四诗品》中随便可以寻找到这种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及其描述,如《自然》中的“真予不夺,强得易贫”,《精神》中的“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哉?”等等。其目的在于强调诗歌要超出人为刻意、雕琢的痕迹,要表现地自然本真,混为天工。而要做到这一步,那么就得怀有真实的情感,顺着自然存在的某一脉络,得到自然启悟的神理,由此,才能做到“不夺”,才不会有矫揉造作所带来的“易贫”。这一观点又与“离形得似”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即形即在体,又出离体,是为真实中的虚幻、虚幻中的真实,就是一种存在的自然的调和和混沌。归结来看,这又与老庄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存在精神的脉络。这也恰如刘湛哲所总结的:“纵观《诗品》,道家“自然”之精神既有重点的表述,也有或隐或显的分散表现,既有对“自然”风格的强调,也有对“自然”意境的营造,是贯穿《诗品》的一种道家精神和审美理想。”⑥在要求呈现本真自然的基础上,还要求要“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即强调要有生命的意识,而使其具有生气、灵通和圆泽,而不会给人造成有凝滞、呆停、刻板的印记,若此,纵是本真也是不美、不灵的,也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调和、一种存在的生长。

其二,生活本真的精神来源。此中强调诗歌要“莫向诗中著不平”,却并不否定生活是诗歌的源泉,相反,它还非常强调对生活规律的掌握。众所周知,没有生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文艺的映现,文艺来自于生活的影像和精理的归附。在《二十四诗品》中《含蓄》、《洗炼》等篇章都有此相关论述,如《含蓄》“深浅聚散,万取一收”、《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指出诗歌创造必须在原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提炼、总结和归纳,要去粗存精,千锤百炼。这种理论可以在庄子的哲学理论中找到踪迹,庄子提倡“技进乎道”,即技艺的提升在于对“道”的掌握程度。司空图所强调的“深浅聚散,万取一收”就是在掌握事物“道”要进行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不断地思考、反复捉摸,才能在事理中找到精理,找到道,找到意境创设的方法。因此,有人直指《二十四诗品》重在教人进行诗歌意境创造的方法,此言应是不虚。

综上所述,对《二十四诗品》有关格与风格、各品之间及其美学旨向的问题思考和主旨探索,从中可以看出,《二十四诗品》及其他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经典一样,深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司空图对于诗歌命题的把握,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精神存在关联性,其中概括出的诗歌创作方法和意境形成的理论,强调了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识,强调艺术本真的精理呈现,是典型的中国艺术美学理论概括、诗学经典。

猜你喜欢
司空诗品意境
海萌辉二十四诗品纂刻作品欣赏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诗品出于人品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吴英昌《诗品二十四则·劲健》
司空见“惯”
里耶简“司空厌弗令田当坐”文书研究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