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证文献定量分析视角看集形态出版物的编撰及传播特点
——以对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的分析为例

2014-09-29 01:39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2014年0期
关键词:出版物学术论文

□ 周 辉

从引证文献定量分析视角看集形态出版物的编撰及传播特点
——以对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的分析为例

□ 周 辉*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的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搜集了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研究了这些论文在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平台的被引证量、被下载量的具体分布、被引证量与被下载量相关关系、“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的二元引证关系网、“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被引证文献所属知识库”的三元关系网的结构特征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的编撰与传播特点,本文相关研究结果为同类型学术集刊的选题设定、作者群稳固、集刊未来的发展定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集形态出版物 集刊 《新闻与传播评论》 引文网络 关系网

一、引 言

集形态出版物多指集刊,即以书代刊连续或不连续的出版物。现实中,集形态出版物是指由出版单位把许多学者数量众多的单篇著作或者单张作品(包括未出版发表的和已经出版发表的两类),在一定编辑传播思想理论和文化优选理念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研究主题和编辑主旨与编辑原则分类选择收集,使单篇散籍在归并的基础上汇编成册,编辑创构成定期或不定期的一部或者多部、具有连续性或不连续性的文化传播载体。它是一种具有交叉性的大众出版传播媒介,是在中国古代集文化根基上创生的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刊物。

杨玉圣是较早关注集形态出版物的学者之一,早在2004年,他曾撰文指出:“专业性、学术性集刊之异军突起,是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版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之一。这些学术集刊往往由学者个体或群体、学术组织或学术单位主持编辑,由相对固定的某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些学术集刊的编辑情形有异,学术旨趣亦不尽同,但大都以追求高学术品质为依归。除个别例外情况,基本上都是连续性出版物。”这大概是国内学者对集形态出版物首次做出的、较完整的一个说明。之后,杨玉圣、叶继元等人开始研究关注国内学术集刊数目、举办单位分布,此类集形态出版物的定义与性质如何界定、出版频率及连续性如何,发行量如何、学科分布和地区分布怎样,是多栏目多作者的多篇文章,还是专著性的著作,其学术质量和影响到底怎样,其被引用与影响因子情况如何,同行专家怎样评价其质量等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界关注的许多问题。马晓军针对2005年度CSSCI来源集刊的特点进行了个案分析,他发现这些集刊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出版历史,出版相对稳定;依托学术研究机构或出版机构进行建设;专业性强,学术影响力大,美誉度高。文中还为集刊建设提供了一些借鉴经验:依托稳定、可靠的学术机构进行建设;把学术创新作为自己的办刊宗旨;加强编辑出版规范建设。于丽英也撰文对国内集刊进行了综合评述,该文首次注意到集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已成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她也以法律类集刊为例,指出:“这类出版物在出版形式和内容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利用中存在着收藏完整性较差、检索途径少等问题。对于集刊文献资源的发展和利用值得关注。”此后,阎现章撰文研究了集形态出版物的媒介性质与集文化出版传播体系的创构。这期间,众多学者针对自身所属领域内的集刊也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如陈进文,徐浩关注了国内经济管理类学术集刊发展现状;赵熳开展了我国文学类学术集刊和中国语言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尚荣研究了中国宗教学类学术集刊的现状分析及其趋势;孙乐强研究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赵仲明对中国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展开了研究与反思;尚莲霞研究了我国历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冯潇则针对中国综合类集刊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展开了分析。最近,李铁亮则分别讨论了中国当代集形态出版物的编辑特色及传播价值,并就当代集形态出版物的编辑特色以及传播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的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搜集了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研究了这些论文在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平台的被引证量、被下载量的具体分布、被引证量与被下载量相关关系、“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的二元引证关系网、“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被引证文献所属知识库”的三元关系网的结构特征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的编撰及传播特点,本文相关研究结果为同类型学术集刊的选题设定、作者群稳固、集刊未来的发展定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本文开展定量研究的文献样本数据来源及基本统计分析

2.1 对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开展分析的相关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1.1 数据的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的CNKI期刊全文检索平台(参见图1检索格式及界面),在所有期刊中,以“新闻与传播评论”为刊名检索词检索,时间限制为建库日至2014-08-25,检索获得相关研究期刊文献,共找到264条结果(因未知原因,该刊自2010年后未进CNKI库)。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是年度出刊的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的长期科学传播特点,而通常近期文献发表后2~3年被引用量通常较少,因此缺乏最近期文献应该不影响文章结论。因此,下文中,在研究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的传播特点时,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64条学术文献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无疑仍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图1 CNKI关于《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2009年间发表文章被引用量及下载量的检索结果(注: 中国知网主页.,http://acad.cnki.net/kns55/,采集截止时间:2014-8-25)

2.1.2 数据的预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对每一篇来源文献,本文仅考虑了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高引用率文献的传播特点。通过对全部264条文献的手工检查,发现,158篇被引用1次以上,其中,最高引用文献次数为39次,38篇被引用5次以上,120篇被引用1~4次,除去编辑部启事、通知等无意义条目外,零被引用文献仅有83篇。考虑到这类文章在学术上价值相对较小,在下文中,本文将通过分析被引证量排名前20位的源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这20篇文献被引证量均超过5次,期内在引证关系能够从侧面反映全刊的学术影响的扩散传播特点,此类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合理性,应该不会影响本此分析研究的最终结果)。在获得基本数据后,本文通过手工处理方式,将基本数据中的作者、篇名、引证文献等信息转化为excel格式的二元或三元关系组,同时将其转为CSV格式供后期可视化分析程序Gephi调用。

2.2 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被引证量与被下载量的量化关系分析

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单个刊物或者多个刊物的引文网络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本文选取的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这一研究对象。学术集刊或期刊的被引频次可以用来表征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构成集刊或者期刊被引频次的基础是期刊间的相互引证关系,通过这种引证关系可以形成相关期刊群的引文网络。在图2和图3中呈现了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2009年间发表文章被引用量以及被下载量总体分布柱状图。从中可看出,该刊发表的文献在发表后5—10年内被引及被下载量情况均显得差异性较大,可见高影响力和高被关注度文献仍不够多。本文研究发现:尽管是少数文献拥有了较多的被引证量,但该集刊发表文献中的65.6%文献均被他引,零被引证文献占比小于34.4%。这一特点显示该刊的影响因子相对较高,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学术影响力较强的这一特点。

图2《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2009年间发表文章被引用量总体分布柱状图

图3《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2009年间发表文章被下载量总体分布柱状图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记录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在2001—2009年间发表的所有文章的被引证量和被下载量向量为X,容易计算出向量X的两分量间的皮尔逊关联系数r为0.6848。由此可见,在CNKI电子数据库中,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在2001—2009年间发表的所有文章的“实际被引证量”和“被关注程度(被下载量)”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参见图4)。这一现象与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大多数人类动力学行为过程是一致的。

图4 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在2001—2009年间发表的所有文章的被引用量和下载量关系图

同时,本文研究还发现,部分文献虽被引证了3—5次,但在CNKI电子数据库的下载量却为零(参见图4)。这从另一侧面表明:在电子文献基本普及的年代,纸质刊物类型在学术观点传播的过程中仍为不可或缺的一类载体,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集刊出版者需要加大集刊的馆藏推荐力度、重视邮局订阅、专家学者赠阅、遴选潜在读者直邮或电子赠阅等实体发行等手段,以期增强所编撰集刊的学术影响力。

三、集形态出版物的编撰及传播特点研究——以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为例

3.1 “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所属库”三元关系网分析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对前述集刊发表的所有文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计量研究。基于对高被引论文及其被引用文献、相关载体类型的关系的分析,本文首先将建立“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所属库”三元关系网。在本文研究过程中,视“源文献”、“被引证文献”、“被引证文献所属知识库”分别为节点,采用三者间是否存在“引证关系”及“隶属关系”的方式构建了“高被引源文献-引证文献-所属库”三元关系网。图5、图6分别给出了该网络的两种可视化布局。

从中可看出:选定2001—2009年间该集刊总共发表了264篇有效计量文献中的被引证量排名前20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其被从发表以来的五至十余年间,其被引证文献的来源载体最大的为“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其次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再次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剩下则来源于“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从中读者也能轻松发现“公共领域的观念嬗变”等高被引证文献的被引证文献分布及来源。

3.2 “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二元关系网分析

目前,对现有文献关系、特别是引文关系进行分析,已经成为情报科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在本小节里,本文将继续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前述源文献及其被引证文献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在构建“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二元关系网的过程中,本文视“源文献”与“被引证文献”为网络节点,采用“二者间存在引用与被引用联系则存在一条有向边”的方式构建了相关引文网络(整个研究过程中,可视零被引用文献为孤立节点,因为本文选取的的是被引证量排名前二十的文献开展引文网络分析,因而不存在孤立节点)。

图5 《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2009年间发表文章“高被引源文献-引证文献-所属库”三元关系网(F-R布局模式)

下面的图7(左、右)分别给出了该引文网络的可视化图形。从中可以看出,引文网络是不联通的、但存在一个规模非常大的连通分支。这表明集刊刊载的论文主题虽然涉及“新闻与传播”学科内的分支领域较广,但因存在“稳定编辑策略”或“固定范围的投稿人群”这一内在特点,实际出版文集中仍呈现了半数以上的论文主题相对集中或研究领域相对接近(该特征在可视化图形结构特征中呈现为存在“共引节点”现象,这一点将在下一小节另行分析),这也许是专业性学术集刊创刊初衷(学术专门性)所导致的“天然秉性”。

3.3 编撰视角的“集刊文献共引现象”分析

美国情报学家Small在1973年发表论文中首次提出“共引(Co-Citation)”概念,共引分析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引文分析方法。共引分析可分析某一学科的发展趋势变化、也可进行学科前沿分析等、还可为宏观科技决策、科技规划与评估提供咨询基础。共引又称同被引,若两篇文献同时被后来的K篇文献所引用,则称这两篇文献具有共引关系,其共引强度为K。一般认为同被引的文献在主题上具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由共引强度来体现,K值越大则这两篇文献关系越密切。共引关系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同领域文献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有效途径。共引分析就是以具有一定学科代表性的一批文章(或著者或期刊)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借助计算机分析研究对象所代表的学科及文献的结构和特点。

图6《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2009年间发表文章“高被引源文献-引证文献-所属库”三元关系网(环状按节点度值排序布局模式)

图7《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2009年间发表文章中被引证量排名前二十的源文献与被引证文献间的二元关系网(左:无标签,右:有标签)

本文上小节以《新闻与传播评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文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被引证量排名前二十的源文献被引证关系网(参见图7)。从该图网络中,读者可以进一步发现普遍存在的“共引”现象。当然,在本文研究的这一个例中,共引强度K值均较低(出现一次有两篇源文献共引强度为2,其余有共引现象的共引强度仅为1),这也更说明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的编撰者十分注重“选题兼顾广泛”的同时、十分注重选稿时“相对集中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核心领域”、且历年选择论文入刊时“注重避免了交集过大”。这一特点可从“接近半数文献被引证相互独立(图中呈现为星形独立连通分支),但过半数文献个体存在‘较少’相同共引现象”看出(共引表明集刊刊载论文的选题内在存在联系但不重叠,图中表现为由多个星形结构通过共引文献这一桥梁产生联系而形成了一个最大的连通分支)。这一现象也很好地展现了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办刊执行者所具备的较成熟的学术理念以及力图向读者传递的导向策略。事实上,对于集刊编撰者而言,这一点通常是很难做到的。笔者认为,只有编辑队伍持久稳定、且学术观念较前沿的专家编委团队才有可能保证这一“遴文准则”真正贯彻执行;否则的话,“年度连续发表、成为学科领域的历史观点参考工具书”的学术集刊功能将沦为空谈,继而落入“转为事实上是发表周期稍长的、滚动出刊的一般集形态期刊”的尴尬地位。

3.4 集形态出版物的传播特点分析

3.4.1 选题专业、权威

近年来,针对集刊的研究学者越来越多,如[1]文以集形态出版物展开研究和探讨,对集形态出版物的编辑特色以及传播价值进行梳理和挖掘,[2]文是国内CNKI电子数据库中第一本专注于集刊研究的学位论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当代集刊编撰及出版主体多为高校、且以学术研究为主,举办高校多为该领域学术排名靠前的985高校或者较有特色的地方行业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武汉大学的《新闻与传播评论》、北京大学的《北大法律论丛》、武汉纺织大学的《时尚与传播评论》等。事实上,截至今日,在国内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登记的集刊已突破千种,集刊数量虽和国内期刊相比虽少,但其在文化传承方面已经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学术引领作用。关于集刊的传播价值,文[1]也指出:集刊“出版物是文化创新和积累的主要载体。学术集刊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个分支,它的创办深刻反映了刊物的出版在学术研究领域内,以专业性和专门性传播为特点深入发展的态势,而这种集创新性与专业性于一体的传播效能实际上也是对古代编辑传播思想和集文化出版传播体系的继承,并且是对其发展和创新所创造的一种新的现代媒介和传播文化。”基于此特点,集刊也非常便于以“专业、权威者”和“意见领袖”的身份快速传播价值讯息,帮助读者拓展学术视野”。

3.4.2 普遍共引高影响力文献

由于集刊读者群相对单一,出版周期较长,选稿较严格的特点,集刊发布文章通常主题高度相关,因而具备普遍共引特点。同时,由于不同卷出版时段主题的传承和不重复性特点,自引非常少,因而高质量的集刊影响因子会相对一般学术刊物要高。如对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新闻与传播评论》而言,他引较多,自引就几乎没有,这表明此类专业集刊的“年度选题”和“文章主题遴选”具有较高差异性,这也是与出刊更频繁的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有差异的一个显著特点。此外,我们还发现《新闻与传播评论》这类专业集刊具有普遍共引现象,这表明集刊所关注的稿件选题仍旧是本领域各类专业期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等所共同关注的重要主题,因此集刊与期刊在学术观点的有效传播方面有着很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如在本文着重分析的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实际文献被引证量(截至2014年8月28日的CNKI数据)排名前20的文章中,除九篇文章不存在共引关系外,其余十一篇文章因低强度共引关系形成了一个大的联通分支(参见图6),而构成被引文章间联系的各篇学术文献通常也是本领域高被引、高影响力文献。

3.4.3 引领学术热点、趋势

从前述“高被引源文献-引证文献-所属库”三元关系研究不难发现:基于集刊类似“意见领袖”的权威专业性特点,集刊论文被引证文献来源最多的是“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其次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再次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最后是“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可以看出,专业性集刊对各高校刚开始步入相关领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青年学生(硕士研究生)群体具有非常强的引领作用、其选题往往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这也从另一方面迫使集刊编撰者们通过“精心选稿、认真选题、特别约稿、加大发行、传播宣传、力争覆盖更大学术研究人群”等多途径方式办好集刊这一年度连续出版物,以期维持本学术集刊在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权威性。

四、结 语

基于中国知网的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本文选取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作为研究对象,希望发现集刊的科学传播特点。通过搜集该集刊十年间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研究了这些论文在CNKI电子期刊数据库平台的被引量、被下载量的具体分布、被引证量与被下载量相关关系、“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的二元引证关系网、“高被引源文献-被引证文献-被引证文献所属知识库”的三元关系网的结构特征等。通过定量分析研究,本文发现,被引证量排名前20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其被从发表以来的五至十余年间,其被引证文献的来源载体最大的为“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其次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再次为“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剩下则来源于“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时我们注意到,就全部文献个体来看,部分文献虽被引证了3~5次,但在CNKI电子数据库的下载量却为零。这表明在电子文献基本普及的年代,纸质刊物类型在学术观点传播的过程中仍为不可或缺的一类载体。通过集刊文献引文网络结构分析及文献间共引现象的进一步剖析研究,本文还发现:集刊《新闻与传播评论》的编撰者“选题兼顾广泛、却又注重相对集中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核心领域并确保年度间选题的不重叠性”,这一潜在编撰原则值得学术类集刊借鉴参考。最后,本文还总结了集形态出版物的传播特点,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集刊大多具备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选题专业、权威;二是普遍共引高影响力文献;三是擅长引领学术热点、趋势。

[致谢:本文所有网络可视化图片采用的是免费的开源软件Gephi制作。]

[1]李铁亮.论集形态出版物的编辑特色及传播价值.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3(1):94-96.

[2]李铁亮.中国当代学术集刊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3.

[3]杨玉圣.值得关注的学术集刊现象.云梦学刊,2004,25(4):29-30.

[4]叶继元,魏瑞斌,宋歌.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出版,2006(10):17-21.

[5]马晓军.2005年度CSSCI来源集刊述略.学海,2007(02).

[6]于丽英.集刊评述.图书馆建设,2009(02).

[7]阎现章.研究集形态出版物的媒介性质与集文化出版传播体系的创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5):119-126.

[8]陈进文.徐浩国内经济管理类学术集刊和教育部基地期刊述略.商场现代化,2008(32).

[9]赵熳.我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天府新论,2012(06).

[10]赵嫚.中国语言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11]尚荣.中国宗教学类学术集刊的现状分析及其趋势展望.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12]孙乐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13]赵仲明.中国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与反思.学术论坛,2013(4).

[14]尚莲霞.我国历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13(7).

[15]冯潇.中国综合类集刊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展望.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6]王建芳,冷伏海.共引分析理论与实践进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85-88.

[17]赵党志.共引分析——研究学科及其文献结构和特点的一种有效方法.情报杂志,1993,12(2):36-42.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Compilation and Opinion Spreading of the Annual Monograph‘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Review’Based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Been Cit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NKI electronic journals database,all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annual monograph‘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Review’are analyzed via a viewpoint of networks.Research on citation volume and downloads distribution of each paper in CNKI electronic journals database platfor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ation volume and download volume,are discussed and two related citation networks are constructed.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ilation and spreading of this special monograph are investigated.Results reported in this article are useful for those who concern on this topic.

Set form review publications,Annual monograph,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Review,Citation networks

Zhou Hui,who had obtained her bachelor and master degree of media communication in 2002 and 2006,respectively,is now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she is majored in Effect investigation of media communication,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education,etc.

* 周辉,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传播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传播效果分析、传播学教育理论

媒介与文化

猜你喜欢
出版物学术论文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