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祥
【摘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措施和方法是: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全面,标准要多维,方法要多样,主体要多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评价方法;改革措施
现在的课堂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公开教学中,我们在评课时,关注比较多的也是看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对教材的把握,很少会涉及到对学生学习评价。如果有,那也无非是说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好,思维活跃等。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起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就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谈一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要及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阐述如下: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概念、法则、定理等一些是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技能。其实这样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这些数学事实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如对空问与图形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事实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获得。
二、积极构建学生学业评价的过程性策略
所谓过程性策略,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关注学习过程为取向的评价。也就是说,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而是一种评价的基本策略。因而,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从过程性策略看,小学数学学业评价都应具有以下特点。
(1)多元化。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还应包括知识与技能习得的过程;不仅仅是数学的事实(结论),还应包括那些数学的可能(如数学猜测等);不仅仅是数学构成体系的元素,还应包括“经历、交流、体验、表达”等过程性能力,“数学感、符号感、度量感”等数学意识,“欣赏数学美及力量”和“数学史及数学文化价值”,以及数学学习的情感等方面的元素。
(2)生成性。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内容不仅仅要关注那些已经被预设的要素,如概念的理解、算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等,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的要素。因为这些生成性要素,往往与个体的主观知识相关联,即与个体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等相关联。
(3)即时性。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实施不仅仅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进行,更多的是伴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要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那些数学交流活动、数学问题解决活动,甚至数学操作活动等,视为数学学业评价的重要手段。
三、积极构建学生学业评价的发展性策略
发展性策略对数学学业评价的作用,并不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而是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次评价活动不仅仅是对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应成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学业评价是对学习行为与结果的一种价值判断,因而,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和手段,无一不显示着对数学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因而,数学的学业评价也就具有了对数学学习的导向作用。例如,如果我们将学业评价的取向过多地放在对数学知识的再现与再认上,可能就会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移到对知识的简单识记上。而如果我们将学业评价的取向更多地放在数学问题解决上,就可能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重心移到对数学的理解与运用上。
四、积极构建学生学业评价的表现性策略
表现性策略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单单依靠单一的习得性评价来实现。一般说来,对数学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反馈,往往更能有效地形成促进个体数学发展的动力和方法。正像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数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的测验专家于1995年的年度报告中也提到:从本质意义上来讲,表现性任务是对“个体做某事有多么好”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个体知道如何做某事”的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真实情境中设置真正的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评价。于是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表现性策略来组织的学业评价,除了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的数学知识的习得状态(习得与否以及习得的程度等)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的构成,来获得学生的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以及数学情感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过程性评价的价值。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