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思考

2014-09-27 10:42费彦青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阅读作文改革

费彦青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基础的教育,它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社会功能,而且还担负着语言文字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工具。基于以上认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更应关注创新,本文从阅读方面着眼于对改革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小学语文;改革;阅读;作文

一、语文能力的理解,要感性,要有情意味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程,在整体上,存在着只注重理解知识,却忽略语言方面的真实情感;只重视语句与段落之间的分析,却忽略了整体篇章的综合感性理解;反映以学科知识为主体,而非以学生思想的发展为主体的课程观。

我个人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是我们课程知识以及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这一要求不断遵循着语文课程学习的规律。从古至今,语文教学都是文字性非常强的科目,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了浓厚丰富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忽略学生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那么教学流程中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小,学生阅读的效果同时也会大打折扣。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学生就不会对文章中所描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动作等等,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在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还要提供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语言空间,提倡各抒己见,让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课堂飞扬。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教师范读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2.创设情境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3.分角色表演朗读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

4.朗读与想象并行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而学生的情意受到感染,身心受到陶冶亦需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三、注重学生的作文,以及作文的点评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段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知识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1.指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美好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当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真正解决学生习作的困难。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到随时随地去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景,如何去思考身边的零零总总,多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有了一双写作的慧眼,一颗于生活中寻找语文的心,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就不会视而不见,也就能够真正走进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美妙无穷。

2.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习作、应用。“生活处处皆作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勤写生活随笔”,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动情的场景。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学生将必克服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知道:学生作文的好与坏,与老师的评价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灵成长,非常重要!评价的恰当得体,不但可以激励学生乐于作文,爱上作文,还能发挥学生们潜意识的创作才华。我认为,老师们不能对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地老套点评,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以及不同语言的评价。鼓励应该大于批评,只有鼓励得越多,表扬的越多,方可让一些作文较差的学生,增加自信心,从而会更加努力与上进。

总而言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燕.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孟炜.小学语文情感朗读[N].甘肃日报,2010

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作文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