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华
【摘要】历史教师是历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历史教育功能的体现主要依赖于历史教师的辛勤工作。本文主要对初中历史教师当前的角色定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角色定位
历史教师是完成历史教育教学任务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之一,对于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力。然而,受传统教师角色的影响,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落入传统教师角色的俗套.在历史教学中充当了四个方面的角色。
一、历史教师是历史知识居高临下的传授者
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育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学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独占讲台,居高临下,俨然知识的权威。白月桥老师在历史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中,显示了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状况:“老师主动讲述的占47.67%;老师布置题目,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的占13.86%;教师划重点,学生背的占10.47%”。历史老师作为此类角色,有两个方面的弊端:其一、导致师生之间教学上相对的不平等。一是言语上的不平等:一节历史课,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教师发言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除非教师允许。二是意识上的不平等:教师讲的学生就得认可,就得记住,因为这是考试的答案。教学上相对的不平等必然拉大两者之间的距离,进而产生彼此的隔亥,不利于师生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被动的学习者。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是一种束缚,而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历史教师是历史事件结论的灌输者
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学科”。所以,历史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把看似定论的历史事件结果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历史的面目,也在于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评价生活、认知社会、评定人物的准则。比如,讲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方说曹操,讲完他的历史功绩,即积极影响时。我们一般还会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他的另一面进行评价。这时,直接告诉学生曹操传统的“奸臣”或“奸贼”论,是汉朝的“篡逆者”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相应的思辩力,加上对老师的盲目崇信,就很容易认可和牢记这个结论,从而产生错误的历史认识。事实上,曹操“奸臣”“奸贼”的历史形象是有疑问的。一方面,曹操的“奸”或“伪”是当时的战争环境和政治斗争环境造成的,是被逼出来的。在那样的环境下,不“奸”就难以生存,更别说立足于社会并有所发展了;不“伪”就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就没法“九合诸侯,一匡北部”,最终一统天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不应该这样的简单化处理。
三、历史教师是历史教材的阐述者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既定教材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依据教学参考书,围绕教材作泛泛而谈的讲解,学生获取的大多是平庸的思想,或是守旧的、过时的观点。比如说,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的时候,有一幅“孙中山断发改装像”。假若我们的历史老师仅仅是教材的阐述者,停留在指示、告诉学生:“这就是中山先生”这一表层现象和简单画面时,我们就无法透过中山装这一服饰的改变,通过与传统服饰马褂、辫子、靴子的对比和对照,反映出中山先生坚定的政治革命意志,反映出当时波涛汹涌的辛亥革命。中山先生的着装,既是对满洲贵族厌恶心理的一种表态,又是对革命精神的一种宣扬。与维新时代维新派辫子装、马褂装比较,又可以看出那时的康有为,也是与他的政治立场保持高度一致的。这样发现教材、挖掘教材、深入教材,才能够“从历史的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进而达到历史的创新”。
四、历史教师是学生历史成绩的终极评判者
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的历史课学得好不好、优不优,主要的评判标准是考试成绩。“说一千,道一万,考试面前见好汉”,“知识来源于做题,能力来源于考试。”这种以考试作为标尺的评判标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使得历史教师的知识局限在考试范围。很多时候与考试有关的知识教师就学、就懂、就讲,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不学、不懂、不讲;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发生错位。以考试成绩好坏作为学生的评判标准,很容易误导学生:成绩好,就有价值,就能够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成绩不好,就没有用,没有希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可见,历史教师是学生历史成绩的终极评判者,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能够正确地看待和评价学生,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违背,“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邓松楠;胡松青;也谈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