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华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对中职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思考
余庆华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接受中职教育文化的学生在基础文化的学习上具有特殊性,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在注重“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偏重“人文性”,从而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职学校 语文课程 人文性
教育部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由此可见,即使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语文依然是一门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两者应该并重,互为补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状况比较特殊,他们无论是在文化基础还是在能力获得方面都逊色于那些通过中考升入高中的学生,因此,我认为在施教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注重“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偏重“人文性”。
“人文性”的关键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这里的“实际”并不是指中职学校学生在入校时已经具有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指学好“语文”这一课程对他们现在所选择的的专业及以后工作有什么样的实际效用,以此为动力,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卫校大专一年级第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设置了“自我介绍”这一环节,并且对“自我介绍”的内容提出了几项要求,其中一项是“说出自己本学期对语文学习的打算”。学生在叙述此项内容的时候,基本上先指出自身学习语文时存在的优势,然后指出自己学习语文中的不足之处,继而希望自己扬长避短,提高语文成绩。听了学生的叙述以后,教师发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不挂科”这个词语,以此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的这种思想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这正是他们始终无法真正喜欢语文和学好语文的根源所在。因此,教师先宏观地向他们阐述“语文”的含义:“语”即语言(口头语言),它涉及“说”和“听”的能力;“文”即文字(书面语言),它涉及“读”和“写”的能力。“语文”,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掌握这些能力和我们的生活实践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教师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发现会用到哪些语文知识,如每天人们的口语交流,报纸及各类信息等;再引导他们发现在护理专业学习中会运用到哪些语文知识,如看药方、配药时需要识字与断句,面对病人或者同事时需要说话交流,等等,将学习语文与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护理工作相结合,使他们更直接地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而不仅是“不挂科”。如此一来,学生改变了对“语文”这一课程的认识,不再只是为了“不挂科”而学好语文,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人文性”的关键在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的内容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探索和发现。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又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这正是“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所在。
某卫校大专班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候勤记笔记,并且不定时抽查学生的笔记,一方面是因为记笔记是学习语文课程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上课时常常会开小差,抽查笔记是监督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最初的设想是,学生上课时将笔记记在书上,课后再把笔记整理到专门的笔记本上,以此希望学生可以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将知识再梳理一遍,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但班里有名女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做,从不将笔记整理到笔记本上,教师得知后很生气,准备惩罚她,可是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先听听她的想法,之后再做决定。教师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与教师交流问题时的胆量和勇气比较大,敢说也感想,这是他们身上特有的闪光点。该女生认为将笔记整理到笔记本上是在做重复、机械的劳动,只会浪费时间,增加负担;再者,笔记记在书上便于复习,而且不会弄丢。后来经过调查,教师发现即使是那些整理了笔记的学生也有这样的想法,并且几乎每次都是在教师的“强迫”下整理完笔记的。不仅达不到教师预想的效果,反而使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只会更厌恶学习语文。于是,教师采纳了她的意见,重新制订了巩固知识的方案。如此一来,从学生那里,教师对如何记笔记这种学习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教师遇到类似“不听话”的学生时应先调查清楚事实再下结论,免得师生间因为沟通不及时而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人文性”的关键在于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发明”。这里的“创造发明”指的是学生精心完成的作业,或许这样的“创造发明”不似物理、化学等科学的“创造发明”能够震撼世界,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但却是学生思维发展、个性成长及精神世界丰富的集中表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在枯燥的文化知识面前不如他人,但是他们的思维活动非常活跃,只需稍加点拨,便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近年来,开放式的语文作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它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自由,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某卫校大专班语文教师在讲授完选自《诗经》中的《邶风·静女》一文后,布置了一项选做作业,要求学生改写《静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快速掌握改写的要领,教师先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别人改写后的范本,带领学生一起鉴赏,之后便让学生独立创作。出人意料的是,班里近大半的学生都完成了这项作业,并且不乏佳作。接着,教师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整理批阅,并在课堂上给予点评。学生反映较强烈,欣然接受教师的批阅建议,认真修改,学习情绪高涨。之后,每每再遇到类似选做题时,全班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学习兴趣随之提高。选做作业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增添了学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面对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语文课程,在注重“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偏重“人文性”,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2009.
[2]马芊.浅议“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周立群.如何凸现语文新课程的人文性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5:87-90.
[4]黄厚江.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J].中学语文教学,2007,08:19-21.
[5]王帆.对中职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思索[J].黑河学刊,2010,08:127.
[6]李萍.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学科的人文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