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4-09-27 19:30刘晓喆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高等教育

刘晓喆

摘 要:创新管理理念,完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进一步搞好高等教育评价工作,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可行选择。改善高校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唯真论原则,并着重改进指标体系对于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的支撑力与保证度,还应增加有关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评价既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也是遵循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规律,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借鉴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特别是总结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经验,人们思考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需要教育评价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评价,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作用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但稍微抽象地归纳起来,教育评价的关键问题可以简单地概况为两大问题,即“谁来评”的问题和“怎么评”的问题,也就是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方法的问题。关于评价主体,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和讨论最多的是管办评分离;关于评价方式方法,核心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问题。上述两大问题不是完全独立无关的,但从改善问题的步骤来说,两者可以分开研究,而且可以分步解决。

一、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评价面临的基本形势与背景分析

解决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清醒把握问题所处的基本背景和形势。从背景和形势分析出发,我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把握会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基本出发点。

1. 从评价主体的角度看,现阶段在我国实现完全的管办评分离缺乏足够的现实基础

推进管办评分离,实现教育评价主体的社会化、中立化,需要基本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社会组织基础,但我国目前的现实基础还达不到足够的要求,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办学自主权没有实现完全的独立自主,管办分离还不能充分实现,比如现行体制下有关高等学校的人事权(尤其是高校领导班子选拔与配备的权力)、财(政)权仍然不能由学校完全自主;另一方面是,现阶段有关社会第三方中介组织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成熟。因此,在现行制度环境与办学体制下,要完全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推进教育评价工作是不现实的,而改善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完善现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进一步搞好高等学校教育评价工作的现实可行选择。

2. 从评价客体来看,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面临内涵建设和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深层次内外矛盾

从内部因素来看,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面临深层次困境,困境首先表现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带来高校生源素质尤其是学生品质意志和人文(情怀)素养的下降;同时,社会风气的浮躁物化以及教师考评工作的现实困境(特别是考评指标的简单量化以及教学指标软、科研指标硬等带来的不良导向),带来了学校教学中心地位的相对虚无和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学态度与教学投入的不足,这成为高校抓教学、促教学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从外部因素来看,高等学校独立自主、静心致远的办学环境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一方面高校发展被动地受到政府政策和主管部门的影响很大(从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个别政府部门对学校的影响不是减小了而是加深了),一方面高校又自觉不自觉、被动或主动地不计自身实际情况而盲目跟从扩招、合并、升级、改名等“一窝蜂”的社会风潮,这使得学校发展难以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特点的稳定环境。

上述困境和问题的存在,使得高等教育管办双方的工作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改善有了更重的任务与更强的针对性。

二、当前高校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针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价应该是依据高等教育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职能与规律,对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由于评价主体的不同立场和目的而有所不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具有最为充分的教育评价性质同时影响最大的评价活动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发起并主持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及即将开展的审核评估。下面,结合教育部主持的本科教学评估,并着重从评价指标体系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评价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客观来说,从新世纪初开始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事件,通过这次评估,我们取得的最大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具有审查性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使得教育评价的思想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使得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各高等学校对于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自觉性有了深刻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平评估工作几乎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一次较为深刻的有关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普及与教育活动。二是在水平评估工作的直接推动下,各个高等学校的办学环境与条件特别是硬环境建设有了较为普遍的改善与完善,这是水平评估给各个高等学校带来的最为直接和普遍的变化。

相比较水平评估带来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硬环境的改善,水平评估期望带来的本科教学工作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成效并不十分显著(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通过水平评估的各个高校在教学内涵建设与发展上的实际状况差距明显,一些具有悠久办学传统和良好办学底蕴与学风校风的学校众望所归地顺利通过评估,而个别通过了水平评估的学校在教学建设方面实际上还存在许多不足),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身具有重要关系。因此,新形势下,要继续加强教育评价,以此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和高等学校内涵发展,原有的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与改革。

1. 原有指标体系仍不能充分突出与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高等教育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的实践深刻地告诉人们,影响教学工作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是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最为重要与关键的直接因素(也可称为“核心因素”)还是在于教与学两个方面,如果一所学校拥有好的教师(核心是具备较好教学水平和全身心投入两点条件)和良好的学风,那么这个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质量和内涵是具有基本保障的,脱离了这些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的保障,其他得分再高的指标也是不可能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质量的。但是,分析一下原有的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代表上述核心因素的指标在指标体系的总构成中并不占有核心的地位与足够的权重。新的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在此方面有所改善,但仍不能达到应有的解决问题的程度。

2. 原有指标体系存在“硬指标”硬、“软指标”软,许多“软指标”在实际中得不到真正落实的问题

在原有的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诸如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甚至包括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等指标由于具有更为刚硬的量化要求而得到较为充分的落实,这也是水平评估取得上述办学环境与条件建设方面成效的主要原因。但是很明显,相较于上述硬性指标,诸如教师风范、学习风气等指标,尽管对于教学工作本身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但由于指标考核的非量化而在实际评估中得不到充分的落实,从而使得这些具有重要软实力因素的指标在实际中变得更为软化和弱化。

三、新形势下改善高校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建议

经历了规模化扩张和跨越式发展之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加重视内涵建设,以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遵循和服从教育规律的理性表现,已经成为教育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如何抓好内涵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需要高等学校管办双方的共同努力,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改革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来引导各高等学校向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努力,是一项重要性和必要性俱在的工作。

1. 进一步改进指标体系对于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的支撑力与保证度

这一点,应该成为改善高等教育评价、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抓手和关键纽带。为此,如果是对于高等学校整体工作(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内)的全面评价,则应该在整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中,有效提升有关教学指标的绝对权重,因为,无论如何回顾与界定高等学校的办学职能,教书育人都是高等学校最原始、最基本的职能,没有教学职能的成熟与完善,其他一切职能都是空谈。

而对于相对单纯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与重构来说,要充分和切实地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还需要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实践革新。下面,以原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是根据相关度和影响力的不同,对于指标体系的各类指标进行不同的区别与分类划分。理论上讲,原有体系的所有指标都是与本科教学工作相关的,但不同指标对于教学工作的相关度和影响力显然不同。比如,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投入、生源质量与学风,这几项指标应该是与本科教学相关度和影响力最大、最为贴近教学发展内在要求的最核心指标,相对而言,诸如教学基本设施和教学经费等项目则是与教学相关度和影响力最小的指标。所以,区分与确定各项指标对于评估标的的不同相关度和影响力,是做好评估的基本前提。

二是要在上述划分的基础上,对于不同评估相关度和影响力的指标进行不同的定位。一种最为简单的办法是,在同一等级的指标体系内,对具有不同影响力的各类指标给予不同的评估分值权重。另外一种办法是,可以对不同影响力的指标进行不同的等级或者性质划分,比如变相借鉴组织行为学中的“双因素理论”,将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各类指标划分为“保健性因素”指标和“激励性因素”指标两类,将对于评估标的的相关度和影响力最大的指标视为“保健性因素”指标,而对于其他影响力次要的指标视为“激励性因素”指标,这样一来,有关教学的最核心指标就可以得到更为根本的强化与保证。

2. 建议增加有关文化建设的教学评价指标

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不仅仅是基于对于高等学校职能界定的最新理论的遵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基于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高校教学工作问题的现实考量。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高等学校的办学职能由教书育人逐渐扩展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但从古至今乃至可以预见的将来,教书育人永远是高等学校最为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都必须服从并在相当程度上服务于这一基本职能。文化创新作为人们新近认识到的高等学校职能,既具有外向式的学校对于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担当作用,也具有而且是首先具有内向度的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如前文所述,分析我国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扩招背景下生源质量的下滑、社会风气浮躁物化和基础教育应试化带来的学生学风的疲软以及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投入的弱化等,是诸多因素当中较为关键重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既需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下大功夫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也需要发挥文以化人、文化育人的职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熏陶与潜移默化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内心世界的改造和教风、学风、校风的逐渐好转,从而为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所以,增添并重视文化建设指标,既是高等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困境、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的一项现实选择。

3. 指标体系的建构与使用应坚持唯真论原则

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与使用实践中,有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就是要将指标体系尽量量化,以便简单易行可操作。这种观点的危害性远远大于它的合理性,因为说到底,教育事业属于文化的范畴,本身就属于软实力的因素,对于这样的软实力采取更多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在理论上是不能完全站住脚的,而且更为要害的是,上述观点的直接结果是,让教育评价工作的具体操作凌驾于教育规律和文化规律之上,这就像文学当中的以文伤义一样属于原则性的错误。当然,也正如前文所述,我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确实出现了“硬指标”硬、“软指标”软,最终让“软指标”得不到真正落实的问题,但这不能成为指标硬化量化的充分理由。恰恰相反,我们要改进的是评估工作的操作本身而不是扭曲指标。在绩效管理和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当中,英国是世界各国的楷模之一,而英国针对政府机关的全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就包括了诸如“文化服务”、“抱负”等许多软指标。所以,教育评价指标的建构与改革,必须坚持唯真论原则而不是其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 (教高厅[2004]21号文件).

[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文件).

[3]《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文件).

[责任编辑:李文玲]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高等教育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