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两汉以来,文学与家族就有密切关系,如枚乘与枚皋、杨敞与杨恽、司马谈与司马迁等父子均能文。魏晋时期,文学更是集中到家族内部,著名者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二阮”(阮籍、阮咸)、“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等。南北朝时期,文学与文化更加集中于少数世家大族,与政治、经济特权一起世代相传。
从汉末至唐亡的七百多年中,士族是结合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关键力量。唐代士族力量仍然十分强大,清人顾炎武说:“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于唐。”(《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陈寅恪先生认为:“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问题实为最要之关键。”(《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从唐代京城长安往东,出潼关进入都畿道,再沿黄河而下就是广袤的河北道与河南道,一直到齐鲁大地以及皖北与苏北等,这一地域习惯上被唐人称作山东(范围远远大于今人所指山东)。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略论稿》中选出唐代除李唐宗室外最贵盛的十四族(十七家),其中九族为山东士族,六族为关中士族,两族为江东侨姓士族。山东士族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江东士族势力锐减,与南北朝时不可同日而语。
“所谓山东士族,就是以五姓(七姓)高门为代表,包括众多的家族与支系的婚姻集团”(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唐人所谓山东五姓郡望指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李姓有陇西和赵郡二望,崔姓有博陵和清河二望。故就郡望而言称“七望”,就姓氏而言则称“五姓”。除了山东五姓外,山东高门还有彭城刘氏和渤海高氏。他们姓族虽然不多,却对中古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郑仁表出自山东士族荥阳郑氏,是唐武宗朝宰相郑肃孙,以门第文章自负,诗中自称:“文章世上争开路,阀阅山东拄破天。”(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二)在私学发达的唐代,文化教育多在家族内部,唐代文学家的产生往往具有家族背景,文化士族在唐代文坛占尽优势。唐代山东士族是文学士族,唐代著名诗人以山东人最多。唐代山东地区人才辈出,袁行霈先生认为:“唐代著名诗人几乎有一半出自河南,尤以洛阳、南阳两地最为集中。”(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这一地区正属于山东士族文化环境之中。作为唐代的最高门第,山东士族文学成就也远远超越其他士族,达到了极盛。明胡应麟说:“唐著姓若崔、卢、韦、郑之类,赫弈天下,而崔尤著……初唐之融,盛唐之颢,中唐之峒,晚唐之鲁,皆矫矫足当旗鼓。以唐诗人总之,占籍几十之一,可谓盛矣。”(胡应麟《诗薮》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山东士族在唐代社会地位最为显赫,其文学地位亦不容小觑。明人高棅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将唐代划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代,我们将从这四个时代分析山东士族对唐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初唐时期,当关陇诗人和南方诗人群大量创作宫廷诗歌的时候,政治上处于“在野”地位的山东士族文学成就已经十分令人瞩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中所列才子崔信明就出自山东高门的清河崔氏:“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赋诗吟啸,自谓过于李百药,时人多不许之。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旧唐书》卷一九上《崔信明传》)这个时期荥阳郑氏所出现的作家有郑世翼。崔信明恃才傲物,郑世翼自负程度更在崔信明之上:“时崔信明自谓文章独步,多所凌轹。世翼遇诸江中,谓之曰:‘尝闻:枫落吴江冷。信明欣然示百余篇。世翼览之未终,曰:‘所见不如所闻。投之于江。”(《旧唐书》卷一九《郑世翼传》)
太原王氏在初唐人才辈出,王通家族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王通兄长王度创作了唐代第一篇传奇小说《古镜记》,王凝也以文学知名当时,王通弟王绩则是唐初著名的隐逸诗人。王通的孙子堪称文学家者六人,他们分别是:王剧、王勔、王勃、王助、王劼、王劝,而以王勃最为著名。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他博学多才,潜心著述,以诗文名世。
与王勃齐名的卢照邻出自山东高门范阳卢氏。卢照邻与王勃志同道合,从理论上批判当时流行的雕琢之风。卢照邻大半生处于疾病和穷困之中,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多不平之气,这在宫体诗盛行的唐初尤其显得珍贵。
由于武后重词科,山东士族的士人得以文学进身。“文章四友”中的李峤、崔融由此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文学创作对唐代文学发展有深远影响。李峤出自山东著姓赵郡李氏东祖房,幼为神童,史载李峤“早孤,事母孝。为儿时,梦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十五通《五经》,薛元超称之。二十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新唐书》卷一二三《李峤传》)。李峤仕途颇顺,深为朝廷器重,“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旧唐书》卷九四《李峤传》)。
李峤在“文章四友”中政治地位最高,他对盛唐诗风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峤前与王勃、杨炯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唐才子传》卷一)。李峤在初盛唐文学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上承“初唐四杰”,下接“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坛领袖,为后辈所效仿,其文学才能得到了后来的天宝皇帝唐玄宗的钦佩。
中宗驾崩时,由于李峤曾密请相王(中宗在位时,其弟李旦为相王)诸子(包括玄宗)不宜留京师,认为相王诸子不利于韦后,故李峤不为玄宗所喜。尽管玄宗不喜李峤之为人,却也不得不佩服其才学:
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时上春秋已高,问是谁诗,或对曰李峤,因凄然泣下,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又明年,幸蜀,登白卫岭,览眺久之,又歌是词,复言“李峤真才子”,不胜感叹。时高力士在侧,亦挥涕久之。(《唐才子传》卷一)
“文章四友”中的崔融出自清河崔氏,当时被称为“大手笔”,朝廷重要文告,很多由他起草。其文笔华婉典丽,浮艳气息较少。
武后重视词科,其本身又出自山东,故山东士族通过文辞进身,从四方向朝廷靠拢,李峤、崔湜、崔日用、李乂成为武后朝御用文人。山东士族子弟很多官居要职,如出自博陵崔氏的崔湜、崔液、崔涤及其从兄崔涖皆以文翰居清要,常自比东晋王导、谢安家。崔湜少以文辞知名,弱冠举进士,凭藉其文学才能预修《三教珠英》。崔湜弟崔液亦有才名,“(崔)液尤工五言之作,湜常叹伏之曰:‘海子,我家之龟也。海子即液小名……友人裴耀卿纂其遗文为集十卷”(《旧唐书》卷七四《崔液传》)。
崔日用亦出自博陵崔氏,佞附武三思等权贵,以文学才能为修文馆学士。崔日用子崔宗之亦好学,宽博有风检,与李白、杜甫以文相知。博陵崔氏在武后、中宗朝多以文学才能献媚,人品和政治才能皆不可称道。
这段时间,赵郡李氏亦以文学才能为统治者所赏识,李乂、李尚一、李尚贞兄弟,皆以文学知名,《新唐书》卷一一九《李乂传》载: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少孤。年十二,属文,中书令薛元超曰:“是子且有海内名。”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乂事兄尚一、尚贞孝谨甚,又俱以文章自名,弟兄同为一集,号《李氏花萼集》。
李乂著述甚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乂兄弟《李氏花萼集》二十卷。玄宗将他与“燕许大手笔”之一的苏颋并论:
时李乂为紫微侍郎,与颋对掌文诰。他日,上(玄宗)谓颋曰:“前朝有李峤、苏味道。谓之苏、李,今有卿及李乂,亦不让之。”(《旧唐书》卷八八《苏颋传》)
李欣亦出自赵郡李氏,他众体兼备,七言诗成就尤为突出。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他的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著名诗人崔国辅出自清河崔氏,是崔信明之孙,开元十四年进士及第。顾况《储光羲诗集原序》载:“(储光羲)与崔国辅员外、綦毋潜著作同时。其明年,擢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者,皆当时之秀。”崔国辅擅长乐府,故殷璠《河岳英灵集》称:“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能过也。”(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盛唐时期,唐玄宗怕山东士族宗族过大难以控制,政治上仍然坚持打击山东士族。山东士族在盛唐时期的政治地位并不高,甚至无法与武后朝相比。盛唐是唐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山东士族的文学创作在这个时期达到颠峰。
继王绩、王勃之后的盛唐时期,太原王氏又出现了王维、王缙兄弟。王缙工文,王维工诗,时称“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太平广记》卷二一一)。王维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母亲博陵崔氏,属于五姓婚姻圈内的家庭。王维在盛唐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文学家,他诗文兼擅,为文学一代宗师。其音乐、绘画方面亦取得惊人成就。
出自荥阳郑氏的郑虔也是文艺上的多面手,工书法、善丹青。郑虔家风不堕却十分清贫,他的朋友杜甫十分钦佩他,杜甫集中对郑虔寄赠、怀念之诗达到十八首之多,称其“才过屈宋”。
山东士族在盛唐时期文学创作全面繁荣,唐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这三人皆出自山东高门,其中王昌龄和王之涣出自太原王氏,高适出自渤海高氏,他们都以边塞诗而著名。
王昌龄一生位沉下僚,以七绝、边塞知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高适一生仕途较为得意,做到节度使、左散骑常侍,故《旧唐书•文苑传》载:“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适官达。”高适是盛唐著名诗人,《旧唐书》本传说:“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旧唐书》卷一一一《高适传》)高适又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歌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
王翰出自太原王氏,兼擅诗文,尤擅边塞诗,以《凉州词》二首最为著名。王之涣亦为太原人,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说开元时王之涣与王昌龄、崔国辅“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唐代宗时期,朝廷平定了安史之乱,歌舞升平的情景再次出现,“大历十才子”应运而生。十才子是哪十人,说法不一,不少山东高门子弟被列入十才子之列。如:李端出自赵郡李氏,卢纶出自范阳卢氏,崔峒出自博陵崔氏,李嘉祐出自赵郡李氏,李益出自陇西李氏,皆为山东著姓。
十才子中的李嘉祐于肃宗、代宗时期颇著诗名,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并称“钱郎刘李”。李益出自陇西姑臧,后随家迁于洛阳。李益诗歌创作题材比较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写得最多成就也最高的是他的边塞诗。李益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明人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王昌龄)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山东士族在古文运动中也名家辈出,古文运动健将李观出自陇西李氏,韩愈《送孟东野序》称:“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在《李元宾墓铭》中,称李观“文高乎当世,行出乎古人”。
李翱《与陆书》亦盛赞李观古文之妙:“使李观若永年,则不远于扬子云……(李)观也虽不永年,亦不甚远于扬子云矣。”
中唐出自山东高门的文学家还有刘禹锡和李绅。刘禹锡自称出自彭城刘氏,称自己“我本山东人”,从文化传承上讲,属于山东士族。
李绅出自赵郡李氏,为中唐重要的文学家,其曾祖李敬玄,为高宗时宰相。李绅在唐穆宗时任翰林院承旨学士,与赵郡李德裕以及元稹号为“三俊”。
唐代山东士族文学家给后世留下了大量文集,主要见于《新唐书•艺文志》,我们将其中有文集传世的著名文学家统计如下:
唐代范阳卢氏有文集传世的著名文学家有:卢藏用、卢照邻、卢象、卢肇、卢纶、卢仝、卢献卿、卢言、卢求(李翱婿)、卢光启、卢隐、卢鸿、卢景亮、卢弼、卢鸿、卢文纪等。
唐代太原王氏有文集传世的著名文学家有:王凝、王度、王绩、王勃、王翰、王泠然、王昌龄、王维、王缙、王之涣、王涯、王驾等。
唐代彭城刘氏有文集传世的著名文学家有:刘方平、刘言史、刘商、刘叉、刘得仁、刘驾、刘沧等。
唐代渤海高氏有文集传世的著名文学家有:高适、高仲武、高士廉、高彦休、高郢等。
唐代荥阳郑氏有文集传世的著名文学家有:郑世翼、郑虔、郑馀庆、郑、郑浣、郑畋、郑、郑、郑嵎、郑谷、郑良士、郑云叟、郑准、郑宽、郑巢等。
唐代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有文集传世的著名文学家有:李靖、李义府、李百药、李玄道、李安期、李怀远、李峤、李适、李乂、李敬玄、李邕、李华、李翰、李善、李颀、李嘉祐、李端、李吉甫、李绛、李翱、李德裕、李绅等。
唐代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有文集传世的著名文学家有:崔君实、崔知悌、崔融、崔液、崔行功、崔国辅、崔良佐、崔祐甫、崔元翰、崔咸、崔颢、崔峒、崔橹、崔珏、崔涂、崔道融、崔葆、崔嘏、崔光、崔令钦、崔玄等。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了唐代最重要的文学家,这些作家代表了唐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中很多出自山东高门,我们从中找出出自山东高门的作家,排列如下:
王翰、卢鸿、王泠然、崔颢、崔国辅(清河崔信明孙)、王昌龄、王维、郑虔、高适、王之涣、李嘉祐、刘方平、卢纶、崔峒、李端、李益、刘言史、刘商、卢仝、刘叉、李涉、王涯、李绅、刘得仁、李远、郑嵎、刘驾、刘沧、郑巢、李昌符、李山甫、崔道融、崔珏、卢弼、崔鲁、崔涂、王驾、王涣、郑良士、王周、卢延让、王希羽、李中、郑准、刘禹锡。
我们从这些资料可以发现,唐代山东士族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尽管传统山东士族家学以儒学为主,不好属文。但唐代统治者好文学,且以文学取士,山东士族与时俱进,文学转变成其家学中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儒学和文学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矛盾的地方。具有深厚儒学功底的山东士族转而以文学进身,在新时代取得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带来了山东士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山东士族在唐代文坛前后期地位变化很大,初盛唐时期,政治上不得意的山东士族,文学创作成就却很高,产生了一批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文学家。中唐以后,山东士族成为政治明星,文学家人数增多,创作水平却反而有所下降。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学院)
新书架
《明词话全编》(全八册)
本书作者邓子勉教授在广泛翻阅大量的明人诗文集、笔记以及各种丛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搜集明代词学相关资料,共收录700多位文人的词话万余则,计400多万字。本书是学术界首次对明代词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因此该书的出版对推动明代词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凤凰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国际32开邓子勉辑校精装定价7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