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阳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话。细细品读这句话,它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过程描绘出来。这不正与管理者的专业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对事物本身的第一印象,对事物的初步了解。这是管理者专业成长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者初上岗位之后,通常只是眼见什么便是什么。由于缺乏管理知识、经验,更多的是凭着直觉做事,对于管理世界还是懵懂未知的。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依靠别人的经验、自己的简单判断以及原有学识来进行学校管理。因而,这一阶段的管理,往往是为管理而管理,本着一个“勤”字,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在校园内勤转,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落实学校基本常规,维护学校基本安全,保持学校的基本秩序;在工作中勤查,努力使工作做到有检查,有布置,促进工作的实效性;在工作中勤记,通过写工作日志,对每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回顾,有哪些方面值得肯定,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能得心应手了;在工作中勤思,每天都挤出一定的时间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内涵,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从而不断地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水平。
在这一阶段中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专业境界中执行制度。由于受制于自身管理水平及管理意识,加之学校制度是死的,所以没有机动性。因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它有时会束缚教师的手脚,影响工作的开展。这是因为制度只能规定人们的任务目标,至于怎样去做,如何处理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制度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此时管理者们能够认真学习,积累学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认真反思并积极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很快就会进入管理的第二阶段;反之,如果他们不思进取,则会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甚至会使制度管理成为发展的束缚。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透过事物的本质能触类旁通,这时已不仅限于事物本身。
随着管理经历的丰富,遭遇的学校管理问题越来越多,管理者便会发现管理的复杂无序。处于这个阶段的管理者,激情,不平,忧虑,疑惑。于是,极力补充自己管理方面的知识,经常倾听他人的管理经验之谈,便成了管理者的工作常态。但他们也不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管理经验与技巧,因为他们明白书本理论与经验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成功典范,而那个环境已经不存在了,且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因而管理者们对于“学校管理”开始走出死板的制度,注入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与经验,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管理”风格,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技巧与方法,不再单单停留在管理表象上。
这些管理观念的转变,源于管理者们已深刻意识到,管理仅凭刚性的制度往往是冰冷的,把管理规范看成是一种约束制度,那么,唤醒的只是老师们的手脚;但如果把管理规范看成是一种保障,那么,你将唤醒老师们的内心。处于第二阶段的管理者应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质:
首先,要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刻者,单刀直入,入木三分也。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善于从实际出发发现研究课题并能有效地组织开展。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才能在一定高度上去看待问题,才能看见“森林”的全貌,而不是在“森林”内部徘徊,只能见其“树木”。在成堆的问题面前,能抓住要害并进行恰如其分地处理,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没有让学校管理简单化,而是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了。我们只有使自身完善、深刻,方可从容。“长官”式的管理,往往把握不住主流而被繁杂的事务弄得无所适从。
第二,要具有独到的思维。独到者,独具慧眼也。对学校管理常常有真知灼见,能够在平凡中见新奇,见人之所未见。教师听管理者说话,就像品一首诗、赏一幅画,他们乐于与管理者相处,在管理者创设的轻松氛围中,愉快地工作,享受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
第三,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学校管理者不仅是某一学科和管理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都有所涉猎。这样在开会演讲时,就会纵谈古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在教师面前能充分展示他的深邃博大,并以管理者独特的个性、学识、魅力和高超的演讲技巧,令教师身心陶醉,于无声中信服。
做好学校管理的引导者,跳出表面的制度,在透析制度本质上运用自己的管理方法来引导学校发展方向,调动起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作为管理中的引导者,尽管未能看到“庐山真面目”,但在“横”“侧”“远”“近”的慢慢欣赏中,看到更多的“山”的形态、细节,超越了最初概念化的“山”,注入自己更多的想法与思索,随而开始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专业成长境界中。
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说把所获得的理解又能运用到对最开始了解的事物上,能得到更深刻的见解。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最高境界无管理”,要学会“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管理”亦是,是有所管有所不管。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丰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一部分管理者不满足现状,不停留在此时的优秀管理成效。他们把管理理论、管理经验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重新回到理论世界,重新审视,重视与众人交流管理经验。久而久之,管理者的管理思路会逐渐清晰,终有一日,会茅塞顿开,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睿智将自身提高到管理的第三阶段,即“有所管有所不管”的最高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蓦然回首,自己一直寻求的管理之道原本就在自己身边。
笔者认为,“无所管”就是指管理者要识大体,弃细务,不用事事都亲力亲为。而“有所管”是要管在关键。学校管理中较为重要的是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一个完整的人”,与正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俯下身子真正关心教师,了解他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实际的帮助与赞美。实践证明,每个教师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别人——特别是管理者的肯定和欣赏。这种肯定和欣赏能唤起教师的自信,激励他们成为更加出色的人。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看准每个教职工身上的长处,并不惜用语言去进行赞美,使教师感受到管理者在关注他、帮助他。当教师与管理者谈论自己工作上的一些想法时,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并对教师的积极建议给予充分肯定。肯定教师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和尊重,肯定教师是一种精神激励,肯定教师可以使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并使之自觉释放潜在的能量,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而此时的管理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心灵感应。它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也不是“循规蹈矩”,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彼此的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的“无痕管理”,才会有教育的创造、快乐、富足以及双方的共同发展。而此时的管理者,才真正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专业境界。
要想一所学校上规模、有品位、信誉高,管理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三个阶段中逐步递进,在过程中由不断否定自我,到最终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管理的真谛。这才是一个有思想、想作为、敢为天下先的管理者所应有的专业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