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范成大的使金诗从主题上看是多重变奏的复合,颇具特色。
关键词:范成大 使金诗 主题
范成大使金诗是在宋金对峙、交往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使臣在出使金国的过程中创作的诗歌。作者将诸如黍离之悲、报国之志等传统主题与时代的脉动、政局的形势、个人的使命和情感等方面交织复合,呈现出多重主题的交织复合的特色,下面就此略作分析:
一、爱恨交织下的黍离之悲和故国之痛
“黍离”典故来自《诗经》,它蕴含着故都残破及悼古伤今之意。“绍兴和议”后淮河以北的半壁江山尽属金人,南宋爱国志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范成大作为使金宋臣亲历沦陷的故国,其屈辱、悲愤感会更加强烈,故国之痛也就特别突出,沉痛中又交织着他对故国深沉的爱、误国权奸的愤和对金国占领者的恨。
汴京可以说是已灭亡的北宋王朝的象征,描写汴京今昔的巨大变化的诗篇,最能贴切地表达诗人的黍离之悲。所以作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地点——汴京,从昔日的京都今昔的巨大变化表现了作者感慨山河易主的黍离之悲和中原沦落的故国之痛,并表达对神州陆沉的愤慨与悲痛。
例如《宜春苑》:“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连昌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宜春苑是昔日北宋的皇家园林,它的兴废更是直接标志着国家的兴衰存亡。首句极写宜春苑满目荒凉、颓败不堪的凄凉景象,见此,作者内心的悲凉酸楚溢于言表。第二句中的“行人”指的是此刻行经此处的自己,作者仍旧把这里呼作“御园”,看似怀旧,实则表现了一种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与爱。第三句作者联想起在安史乱中破败的连昌宫,而宜春苑的荒废竟有胜于连昌宫,岂不更让人痛心!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都城还继续存在,而北宋的都城如今已沦落为金国的属地了,作者内心有着无法言说的感慨和悲痛——靖康耻犹未雪,何时宋室能中兴?!
这类的诗篇还有《京城》《护龙河》《相国寺》《州桥》《宣德楼》《市街》《金水河》《壶春堂》等,一共九首,占组诗的八分之一,足见作者爱之深、恨之切及无法言明的悲愤。
二、冷热(冷眼与热望)交织下的复兴之望与报国之志
范成大作为一个肩负重任的使臣,他必须对行经之地进行客观冷静的观察、描绘和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饱含爱国热情的忠臣、诗人,因而他必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写入诗中。因此,他的诗篇中便交织着冷眼与热望。
在第一首《渡淮》中,范成大一行渡过淮河,初踏故土,见遗民百姓拥望,知民心所思,他的心中颇为激动,第二首《汴河》借写河道变迁之象征意义,坚信复兴有望。
之后,作者继续北行,途经古代英雄曾经留下遗迹之地,他都要前往凭吊并写诗赞许英雄们,他们都是他见贤思齐的榜样,作者也借此来抒写其热切的报国之志。
如《雷万春墓》写的是唐代爱国将领雷万春,像他这样威武不屈的忠勇英雄,连“胡儿”(金人)都对他尊崇礼敬,更别提像作者这样的爱国忠君的使臣了!
其后的《双庙》赞许唐代爱国将领张巡、许远身死名存、万世流芳,《伊尹墓》表彰伊尹忠直不避嫌疑放逐太甲使殷商得以延续,《留侯庙》佩服留侯张良的胸襟胆识,《蔺相如墓》中他以蔺相如自励,抒发自己誓死捍卫国家民族尊严,不辱使命的豪情。最后一首《会同馆》中作者借苏武表明愿以死殉节的崇高气节和热切的报国的决心,更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把这种报国决心仅仅述于笔端,而是将它付诸行动,在极其危险的环境里,为完成使命,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与金国君臣廷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尊严、表明对祖国的忠贞。
能臣与英主相遇是任何一个朝廷中兴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诗中,作者除了赞颂贤臣,还热切呼唤仁君,寄寓复兴之期望。如在《光武庙》中对不畏艰难中兴汉室的盖世英主刘秀大加赞赏,又如《呼沱河》,它同样是写光武帝刘秀的,作者由刘秀想到了光武中兴,盼望宋朝君主也能振作奋发以求宋室中兴。在组诗中仅有两处是以两首诗写同一对象的,这两首诗都是写光武帝刘秀,足见作者对他的景仰,及对宋室中兴期望之殷切。
另一方面,对于国事的忧虑,范成大却相对从容平静、务实,这是由其性格与处境造成的。范成大自小性格老成持重,“每临大事有静气”,在出使金国途中,看到了沦陷地严重悲惨的现实和久经陷落后的麻木之状,因而考虑问题更客观、冷静。宋孝宗任用张浚之后的符离之败也使他更了解上层政治集团的矛盾和妄谈收复的危害,他清醒地看到恢复中原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深知不管多么的悲壮忠直,不管多么的从容有度,一个事实是怎样也无法回避的——金强宋弱,难以回天。这种清醒的认识与他热切的报国心志是矛盾的,所以在他的诗篇中便呈现出冷眼与热望交织的矛盾状态。
三、忧愤交织下的遗民沦落之苦与思宋之情
宋室南渡以后,淮河以北的汉族百姓就成了遗民。范成大此次出使途中,亲眼看到了沦陷区山河破碎,荒凉凄惨的景象,目睹了沦陷区人民所遭受的磨难,便用诗歌的形式将之记录下来,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遗民的关切和对失去的国土的惋惜以及对金人的愤恨。
(一)思宋之情
诗中或通过对遗民群体思归场面和心绪的描绘,或通过对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个体形象的刻画,表现了沦陷区人民怀念宋室故国和期盼南归之拳拳深情。
如《汴河》中借“土人”(即北宋遗民)之语,说出他们心底对南宋朝廷收复疆土、恢复国家统一的期盼。
其中最催人泪下、动人心魄的是《州桥》,作者作为南宋使臣,在象征覆亡故国的“天街”这样的地方和遗民父老相遇,除了激动之外,心情异常沉重。“父老年年等驾回”,是中原父老的真切心声,“几时真有”表明父老们对南宋朝廷空喊恢复但实际偏安的诘问和不满,也写出了中原父老的沉痛的失望情绪和强烈的爱国心愿。
类似的诗篇还有不少,如《真定舞》写真定的京师旧乐工,不忍演奏番乐,犹自依恋中原故曲;《翠楼》借前来迎迓、争看“汉官”的白头翁媪之言语“垂老从今几度看”来表现遗民对故国的忠爱与不舍;《望都》写作者在由山东畔的荒寺,无意中见到正在观望自己的“翁媪”,似乎他们还没有忘记故国。从初渡淮河到喧闹繁华的汴京、再到乡间野外的望都荒寺,作者从不同的地域和人群描写遗民百姓怀念故国的深情,全面反映了他们渴望恢复的情感。endprint
(二)遗民沦没之苦
范成大既关注遗民百姓思念宋室的思想情感,又对他们在金人压迫统治下的悲惨、痛苦生活处境予以真实描绘,并在诗中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如《清远店》里写了一个被主人“私自黥涅”的汉族婢女的悲惨遭遇,作者客观如实地描写了这位被掳汉族婢女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广大汉族民众在金人的压迫下的痛苦生活。又如《栾城》里因战乱频仍,栾城县极为困顿,无力置办精美的饭菜招待贵客,接伴使便滥施淫威,县令差点为此受皮肉之苦。堂堂县令尚且无力置办一顿宴席款侍“国宾”,那乡野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了。
四、进退矛盾交织下的思乡之情与归隐之心
北地风情虽好、使命虽重,终究还是会起故园之思,所以诗人或触景生情引发思乡之情,或借古迹表露自己的隐逸情绪。
南人北行,冒风沙、涉寒漠,使金旅途是非常辛苦的。就如《灰洞》所描绘的那样“咫尺不辨人物”,就连所乘马的耳朵也看不见尖,人耳恐怕也看不见了,足见行旅之艰辛。尽管如此,作者受命而来并无怨言,但去国离乡的游子终究还是会起故园之思。
如《固城》中写的是北地的特色水土,在水的苦涩与甘甜的对比中,“味苦仍咸”的“凉罐”勾起了作者对故国龙泉水的思念,传达出思乡之情。
又如《邯郸道》:“困来也作黄梁梦,不梦封侯梦石湖。”“黄粱梦”的典故来自唐传奇《枕中记》,此典多用来比喻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作者反用其意、吐露自己想要归隐家乡石湖的心声。末句既表明自己不恋功名富贵,又蕴含着他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
再如《范阳驿》这首诗写作者途中夜宿范阳驿,孤馆凄寒而使他梦归故国。梦惊醒后,只见“屋头白塔满铃风”,便觉人生如梦,遂有归隐之心。
纵观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范成大使金诗在主题上,一方面传承了传统边塞诗的优点,将诸如黍离之悲、报国之志等传统主题赋予时代特色;另一方面能与时代的脉动、政局的形势、个人的情感等方面结合,体现出新的特点,如对遗民沦没之苦、思宋之心、思乡归隐等主题的抒写。其主题是多重变奏的交织复合,颇具特色。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范成大使金诗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BS10370。)
(薛玲岚 福建福州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 350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