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
摘要:通过对江苏高考化学试卷中“化学平衡”和“微粒浓度比较”两个必考的热点题型的解析,以“各类平衡体系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为微型专题进行高三复习的尝试,来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微型专题;复习效率;化学平衡;微粒浓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6
由于高三化学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下,为了提高高三复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需要我们对原有的高三复习模式进行新探索,来应对新的挑战。对此,本人在高三复习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即以微型专题为主要复习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知识点零碎且繁多,而高三复习任务重且时间紧,如何有效组织高三化学复习呢?领着学生将课本知识机械地回顾一遍,耗时低效;围绕高考的重点、热点全力实施题海战术,师生亦是苦不堪言[1]。因此,尝试将以往按部就班的复习改为以“微型专题”为突破口的复习策略,精简复习内容,突出主干知识,紧扣高考题型,将相互联系紧密的知识重新整合,设计成微型专题。
二、微型专题的设计
针对江苏高考中选择题的14、15题,以“各类平衡体系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为例尝试高三微型专题复习的课堂实践。
课题选择“各类平衡体系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源于近几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4题和第15题,集中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两大重点和难点,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多,灵活性强,综合性广,因此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该两题成为选择题的最后两只“拦路虎”,如果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这两题的解答,势必会对学生进入Ⅱ卷非选择题的解答造成心理上的影响。
(3)化学反应过程中微粒浓度关系判断要巧抓“四点”,突破难点:
① 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是什么溶质的等量混合。
② 抓“恰好”反应点,生成什么溶质,溶液呈什么性质,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③ 抓溶液“中性”点,生成什么溶质,哪种反应物过量或不足。
④ 抓反应“过量”点,溶质是什么,判断谁多、谁少还是等量。
3. 错因分析
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练习可以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时学生易错情况有如下几种:
(1)机械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忽视多条件变化
如对于可逆反应中多因素的变化,可以采用假设法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以改变体系的压强为例,先假设平衡不移动,只考虑压强变化所引起的容器体积的变化,是否使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若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则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若物质的浓度不发生变化,则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而结合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力武器,即利用比较浓度商(Qc)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将平衡移动方向与导致结果盲目对应
如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就武断地认为反应物浓度必然减小,转化率必然增大。实则对勒沙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正确理解应是: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新化学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改变的方向。如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化学平衡右移,但达到新化学平衡时,A的浓度比原化学平衡时大;同理,若改变的条件是温度或压强等,其变化也相似。
(3)忽视反应条件,错误使用“等效”模型
要合理利用等效平衡思想,必须注意反应条件。如在2013江苏高考15题中给定的条件为“恒容绝热”,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反应的密闭容器“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I、II、III中的温度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考虑温度的影响,可以先假设温度恒定,容器I、II等效,但实际两者温度不等,达到平衡时,容器I温度大于700℃,容器II温度小于700℃,容器I中正反应速率大于容器II中正反应速率,温度升高有利于容器I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相应减小,容器I中CO的物质的量比容器II中的多;温度降低有利于容器II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2的转化率同样会相应减小,因此,容器I中CO的转化率与容器II中CO2的转化率之和小于1;而容器III可看成容器I体积压缩一半,各物质浓度增加一倍,若温度恒定,则平衡不移动;但恒容绝热的情况下,容器III中温度比容器I高,更有利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平衡常数容器III小于容器I。
活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在头脑中构建体积与投料量成比例的容器模型,突破等效平衡这个难点,力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课后反思
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微型专题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并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不要求系统和全面,关键在于通过评价达到诱发化学思维、优化思维过程,增强思维监控能力,从而提高思维水平。而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结,构建起知识网络。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微型专题练习进行认真、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进行集体讲解。
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练习的反馈情况,调整微型专题的设置,做到内容的精简,考点的分散,甚至可以再细分成若干个更微型的专题,使得高三复习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比如可以从生活出发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再增加一些学生参与和练习的机会,进一步研究高考题型、回归教材、精选习题,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俊杰. 问题化习题教学策略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 中学化学,2013,(8):45
[2]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28
[3]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27endprint
摘要:通过对江苏高考化学试卷中“化学平衡”和“微粒浓度比较”两个必考的热点题型的解析,以“各类平衡体系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为微型专题进行高三复习的尝试,来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微型专题;复习效率;化学平衡;微粒浓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6
由于高三化学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下,为了提高高三复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需要我们对原有的高三复习模式进行新探索,来应对新的挑战。对此,本人在高三复习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即以微型专题为主要复习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知识点零碎且繁多,而高三复习任务重且时间紧,如何有效组织高三化学复习呢?领着学生将课本知识机械地回顾一遍,耗时低效;围绕高考的重点、热点全力实施题海战术,师生亦是苦不堪言[1]。因此,尝试将以往按部就班的复习改为以“微型专题”为突破口的复习策略,精简复习内容,突出主干知识,紧扣高考题型,将相互联系紧密的知识重新整合,设计成微型专题。
二、微型专题的设计
针对江苏高考中选择题的14、15题,以“各类平衡体系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为例尝试高三微型专题复习的课堂实践。
课题选择“各类平衡体系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源于近几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4题和第15题,集中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两大重点和难点,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多,灵活性强,综合性广,因此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该两题成为选择题的最后两只“拦路虎”,如果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这两题的解答,势必会对学生进入Ⅱ卷非选择题的解答造成心理上的影响。
(3)化学反应过程中微粒浓度关系判断要巧抓“四点”,突破难点:
① 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是什么溶质的等量混合。
② 抓“恰好”反应点,生成什么溶质,溶液呈什么性质,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③ 抓溶液“中性”点,生成什么溶质,哪种反应物过量或不足。
④ 抓反应“过量”点,溶质是什么,判断谁多、谁少还是等量。
3. 错因分析
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练习可以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时学生易错情况有如下几种:
(1)机械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忽视多条件变化
如对于可逆反应中多因素的变化,可以采用假设法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以改变体系的压强为例,先假设平衡不移动,只考虑压强变化所引起的容器体积的变化,是否使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若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则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若物质的浓度不发生变化,则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而结合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力武器,即利用比较浓度商(Qc)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将平衡移动方向与导致结果盲目对应
如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就武断地认为反应物浓度必然减小,转化率必然增大。实则对勒沙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正确理解应是: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新化学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改变的方向。如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化学平衡右移,但达到新化学平衡时,A的浓度比原化学平衡时大;同理,若改变的条件是温度或压强等,其变化也相似。
(3)忽视反应条件,错误使用“等效”模型
要合理利用等效平衡思想,必须注意反应条件。如在2013江苏高考15题中给定的条件为“恒容绝热”,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反应的密闭容器“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I、II、III中的温度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考虑温度的影响,可以先假设温度恒定,容器I、II等效,但实际两者温度不等,达到平衡时,容器I温度大于700℃,容器II温度小于700℃,容器I中正反应速率大于容器II中正反应速率,温度升高有利于容器I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相应减小,容器I中CO的物质的量比容器II中的多;温度降低有利于容器II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2的转化率同样会相应减小,因此,容器I中CO的转化率与容器II中CO2的转化率之和小于1;而容器III可看成容器I体积压缩一半,各物质浓度增加一倍,若温度恒定,则平衡不移动;但恒容绝热的情况下,容器III中温度比容器I高,更有利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平衡常数容器III小于容器I。
活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在头脑中构建体积与投料量成比例的容器模型,突破等效平衡这个难点,力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课后反思
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微型专题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并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不要求系统和全面,关键在于通过评价达到诱发化学思维、优化思维过程,增强思维监控能力,从而提高思维水平。而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结,构建起知识网络。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微型专题练习进行认真、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进行集体讲解。
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练习的反馈情况,调整微型专题的设置,做到内容的精简,考点的分散,甚至可以再细分成若干个更微型的专题,使得高三复习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比如可以从生活出发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再增加一些学生参与和练习的机会,进一步研究高考题型、回归教材、精选习题,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俊杰. 问题化习题教学策略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 中学化学,2013,(8):45
[2]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28
[3]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27endprint
摘要:通过对江苏高考化学试卷中“化学平衡”和“微粒浓度比较”两个必考的热点题型的解析,以“各类平衡体系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为微型专题进行高三复习的尝试,来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微型专题;复习效率;化学平衡;微粒浓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6
由于高三化学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下,为了提高高三复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需要我们对原有的高三复习模式进行新探索,来应对新的挑战。对此,本人在高三复习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即以微型专题为主要复习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知识点零碎且繁多,而高三复习任务重且时间紧,如何有效组织高三化学复习呢?领着学生将课本知识机械地回顾一遍,耗时低效;围绕高考的重点、热点全力实施题海战术,师生亦是苦不堪言[1]。因此,尝试将以往按部就班的复习改为以“微型专题”为突破口的复习策略,精简复习内容,突出主干知识,紧扣高考题型,将相互联系紧密的知识重新整合,设计成微型专题。
二、微型专题的设计
针对江苏高考中选择题的14、15题,以“各类平衡体系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为例尝试高三微型专题复习的课堂实践。
课题选择“各类平衡体系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源于近几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4题和第15题,集中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两大重点和难点,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多,灵活性强,综合性广,因此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该两题成为选择题的最后两只“拦路虎”,如果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这两题的解答,势必会对学生进入Ⅱ卷非选择题的解答造成心理上的影响。
(3)化学反应过程中微粒浓度关系判断要巧抓“四点”,突破难点:
① 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是什么溶质的等量混合。
② 抓“恰好”反应点,生成什么溶质,溶液呈什么性质,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③ 抓溶液“中性”点,生成什么溶质,哪种反应物过量或不足。
④ 抓反应“过量”点,溶质是什么,判断谁多、谁少还是等量。
3. 错因分析
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练习可以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时学生易错情况有如下几种:
(1)机械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忽视多条件变化
如对于可逆反应中多因素的变化,可以采用假设法分析平衡移动的结果。以改变体系的压强为例,先假设平衡不移动,只考虑压强变化所引起的容器体积的变化,是否使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若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则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若物质的浓度不发生变化,则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而结合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力武器,即利用比较浓度商(Qc)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将平衡移动方向与导致结果盲目对应
如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就武断地认为反应物浓度必然减小,转化率必然增大。实则对勒沙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正确理解应是: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新化学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改变的方向。如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化学平衡右移,但达到新化学平衡时,A的浓度比原化学平衡时大;同理,若改变的条件是温度或压强等,其变化也相似。
(3)忽视反应条件,错误使用“等效”模型
要合理利用等效平衡思想,必须注意反应条件。如在2013江苏高考15题中给定的条件为“恒容绝热”,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反应的密闭容器“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I、II、III中的温度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考虑温度的影响,可以先假设温度恒定,容器I、II等效,但实际两者温度不等,达到平衡时,容器I温度大于700℃,容器II温度小于700℃,容器I中正反应速率大于容器II中正反应速率,温度升高有利于容器I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相应减小,容器I中CO的物质的量比容器II中的多;温度降低有利于容器II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2的转化率同样会相应减小,因此,容器I中CO的转化率与容器II中CO2的转化率之和小于1;而容器III可看成容器I体积压缩一半,各物质浓度增加一倍,若温度恒定,则平衡不移动;但恒容绝热的情况下,容器III中温度比容器I高,更有利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平衡常数容器III小于容器I。
活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在头脑中构建体积与投料量成比例的容器模型,突破等效平衡这个难点,力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课后反思
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微型专题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并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不要求系统和全面,关键在于通过评价达到诱发化学思维、优化思维过程,增强思维监控能力,从而提高思维水平。而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结,构建起知识网络。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微型专题练习进行认真、细致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进行集体讲解。
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练习的反馈情况,调整微型专题的设置,做到内容的精简,考点的分散,甚至可以再细分成若干个更微型的专题,使得高三复习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比如可以从生活出发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再增加一些学生参与和练习的机会,进一步研究高考题型、回归教材、精选习题,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俊杰. 问题化习题教学策略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 中学化学,2013,(8):45
[2]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28
[3]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