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琳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显著增加,流动儿童的问题逐步得到关注。通过了解政府倡导型和政府包容型社工机构开展的对流动儿童的能力和公民教育,可以看出社工机构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争取自身发展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帮助过程中存在专业性不强、资金不足等问题,建议政府从政策上支持,购买服务,使社工机构与家庭、学校协力互动,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社工机构;流动儿童;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7-0052-02
我国流动儿童虽然在政策上有《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但是对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学者和社会关注较少。
社会教育,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上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是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采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种种教育实践活动。那么社工机构在流动儿童社会教育方面做出了那些努力?取得了那些成效?面临什么困境?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措施呢?这些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笔者选取了深圳市典型的社工机构,政府倡导型的M社工机构和政府包容型的N社工机构,试对其流动儿童社会教育服务进行分析。
一、社工机构和流动儿童教育类型
(一)政府倡导型M社工机构与流动儿童的能力教育
能力教育是以发展能力和素质为核心,旨在增加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习自主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内在修为。能力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自信、自尊、价值观和内在修养等。M社工机构是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非营利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政府认可其有助于民生发展的社会服务,并给予了大量人力 、财力支持,是首批获得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民间社工机构。该机构以儿童服务为主,其中2012年的“城市少数民族流浪儿童成长救助项目”让许多流浪儿童受益。社工在学校中采用个案分析、小组讨论、社区活动等形式促进流浪儿童能力发展,其中诸如“小饭桌”等帮助,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增强自我照顾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政府包容型N社工机构与流浪儿童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传统的公民教育注重的是通过“课程-课堂”环境中关于公民身份的教育,是一种被动的、狭隘的公民教育。广义的公民教育则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强调主动公民教育,即在加强学生在学校与社区生活中的参与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等各种教育途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培养知情的、负责人的参与型公民。N社工机构是2009年成立于深圳,因鲜有政府项目支持,因此是包容型社工机构的典型代表。该机构设有学校及青少年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等,其中“彩虹项目”是N社工机构长期对流动儿童实施的社会教育特色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促进流浪儿童发展其与M社工机构教育的区别在于最终目标是通过公民小课堂等形式,对儿童实行公民化教育,成为一个有素质的参与型公民。
二、社工机构社会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存的第三大教育类型—社会教育,其具有明显的教育优势,它的丰富性、灵活性、参与性远比学校教育更有优势。社会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具有灵活性,教育内容上具有丰富性,教育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参与程度上具有自主性,教育效果显著。
(一)有利于增加流浪儿童的社会资本
社工机构开展活动最大的限制也是最经常遇到的困难莫过于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无法正常开展,服务目标不能按质按量完成。M、N社工机构除了利用每年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资金外,虽然本身不能向社会募集资金,但是可以和有募款权利的组织挂靠,这样募集来的资金也可以投入到流动儿童项目上,给与流动儿童很大支持;从人力上,社工机构内的专业社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能很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而且机构内的志愿者大多为城市白领,利用他们的人脉和持久的关注,有利于形成一对一的社会网络资本。
(二)有利于流动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工机构教育形式新颖,以快乐和游戏为基本元素,以体验式和参与式为主要工作方式,通过荣誉、兴趣和团队小组的方法,尊重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感受,项目参与轻松愉快,使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更加快乐地成长和形成自我认识,深受青少年喜欢。对于学习知识上,两个社工机构都设有类似“小课堂”形式的课后答疑时间,有利于促进流动儿童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对于业余兴趣上,两个社工机构也分别重视适度利用网络的宣传,预防儿童沉迷游戏,患上网瘾,同时拓展了信息获取等技巧的网络媒介知识,促使其合理利用科技。
(三)有利于公民采取正确态度对待流动儿童并树立流动儿童正确价值观
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的人口相对于本地城市市民而言其经济基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弱势群体,随迁的子女通常面临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贫穷。而本地市民通常把外地人口视为不安全分子或是社会资源的侵占者,因此采取排斥态度。而这种冷淡的反应不利于流动儿童适应环境,更不利于其心理发展。社工机构的关爱流动儿童项目,激发流动儿童的潜能,宣传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以及迁入地文化的更新、社会的和谐。
三、社工机构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反思和发展
虽然社工机构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取得了以上功能,但是同时有时候也存在影响流动儿童正常学习的消极影响。原因在于工作者盲目开展活动,缺乏对流动儿童的调查和深入理解,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专业性有待提高等缺陷,建议社工机构可以和流动儿童家庭、学校协力互动,深入了解,共同努力,为流动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和会公正践行者的社工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应该倡导公正价值观,扩大活动的影响,同时积极合理参与政府政策制定过程,根据平时工作经历中发现的问题向政府进言献策,促进合理社会政策的出台。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不能缺位。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政府对社工机构的支持力度尚小,而且地域差别明显,没有形成对社会工作作用的深入认识。建议政府重视社工机构的作用,最好能在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数量和比例方面制度化,在逐步建立成熟的政府发包项目、考核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向专业社工组织购买社会服务,争创服务型政府。同时在采购服务时,应该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增加项目竞争的公平性,促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28(1).
[2] 尹星,刘正奎.流动儿童抑郁症状的学校横断面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1).
[3] 王雷.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4] 龚超,尚鹤睿.社会教育概念探微[J].浙江社会科学.2010(3).
[5] 彭善民.NPO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以上海为例[J].社会科学,2014(2).
[6] 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7] 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7).
[8] 张岷,管雷,谭毅.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9] 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