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伟
摘 要:在社会多元化环境中,党员信仰的纯洁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社会多元思想、现实权力利益等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广大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能否保持信仰纯洁,直接影响到党的凝聚力的强弱,关系到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和兴国大业能否实现。因此,各级党组织对此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信仰纯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关键词:基层党员;纯洁性;信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7-0016-03
一、基层党员信仰纯洁性面临的挑战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党员信仰纯洁性和正确性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党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挑战之一: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冲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符合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法治、竞争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但同时,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等本来只适用于市场的观念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生活之中,使一些党员的价值取向从精神尺度转向了物质尺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开始滋生。特别是市场经济初期分配不公、不正当得利、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等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更进一步导致党员干部心理失衡,强化了冲击的广度和深度。
挑战之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由于现实的需要,我党建立起了一元化的思想教育体系,党员干部很难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国外的政治经济理论全面进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又打开了普通党员群众接触不同思想的渠道,从而使我国的思想领域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也使一些党员干部逐渐对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产生了兴趣,甚至不加批判的宣传和运用。一些国外经济学中的观点,也在我国被断章取义地套用或误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仰的正确性,用赤裸裸的利益抹去我国长期以来对教师、护士、警察等不同职业群体所赋予的崇高荣誉感。在国内,也有一些片面夸大党在不同时期所犯的错误,否认党的历史功绩,以及否认改革开放,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错误思想,在意识形态上造成许多不好的影响。同时,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中国本土道教、佛教,甚至封建迷信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党员。
挑战之三:党员信仰教育的滞后
党员正确的信仰从那里来?首先必须靠教育来“灌输”。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当前,基层党员的“灌输”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党组织选干部偏重于“双强”“双带”,考核中更偏重于经济指标。这就导致一部分党员干部认为政治理论教育毫无意义,对自身没有任何帮助,只是浪费时间,特别农村、企业中的基层党员尤甚。二是覆盖面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群体分化加快,党员个体流动加剧。但在大部分地方,社区党建刚刚起步,新经济组织党建在夹缝中发展,域外党建如杯水车薪,许多流动党员仍难以接受教育。三是方法落后。列宁的“灌输论”提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然后灌输到工人中去,并帮助工人领会它”。但在基层,由于缺乏真正懂的“教员”,灌输内容虚化,讲解不深不透;在形式上,也仅局限于读文件、念报纸、看电视。这种“灌输”,在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信息和利益至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必然显得苍白和无力。
挑战之四:错误政绩观的引导
通过扎实而勤奋的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留下突出政绩,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追求。但极少数基层领导干部,为个人的升迁去留患上了所谓的“政绩急躁症”,提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定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这种错误的“政绩”导向,其致命危害并非来自其自身带来的浪费,而在于它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在这种政绩观的引导下,善于欺下瞒上、滥用民力、有才无德的人必然容易得到重视和重用,进一步助长党内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甚至诱使党员干部对信仰产生怀疑,甚至因此放弃信仰。
挑战之五:党内民主的缺位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党的十六大总结我党在长期革命和执政过程中经验和教训而得出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各级基层党组织在发扬党内民主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民主不充分。少数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对发扬党员民主不自信,在决策管理中坚持家长制、一言堂、重大决策和政策提议由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二是民主不平等。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往往流于形式,知情权、参与权等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三是民主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党内民主运行的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即使民主生活会等传统制度也逐渐降低标准,部分党员干部人际关系出现了庸俗化倾向。毛泽东同志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批评过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熟人朋友等求得和平亲热等错误倾向又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突出表现出来。四是民主渠道不畅通。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缺少充分表达意愿及行使权利的有效路径、形式,或者中转环节过多、烦琐、时效差,表达时常受阻,因此不能得到有效回应。党内民主的缺位,一方面使普通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压抑状态,久而久之必然因对党组织失去信任而丧失信仰;另一方面使党的领导干部逐渐和普通党员逐渐疏远,无法受到有效的监督和提醒而逐渐背离了信仰。
挑战之六:信仰纯洁性的评判模糊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是一种意识。因此,党组织对党员信仰的评判,其实只是对其外化的具体行为的评判。这种对于党员信仰的评判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党员质量。列宁曾经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但在发展新党员时怎样把握入党动机却是一个难题。一些想借入党谋取利益的人在做好伪装后顺利地加入了党组织。2010年,中央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美国在线新闻网记者吉米采访时也坦言,中国的确存在“入党动机不端正”的情况。二是影响干部的选拔任用。一些党员干部在信仰上有很大的欺骗性,在考察使用时无法准确判定,造成许多有才无德、有能力无信仰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三是影响党员退出机制的建立。因为利益问题,即使完全没有了正确信仰的党员也不会主动离开党,而组织又无法判定,只有在发生实质性腐败等问题时才能做出决定。2010年,我党出党党员3.2万名,其中绝大多数是被开除出党的。
二、基层党员队伍信仰纯洁性现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大型社会调查显示:“有信仰的”仅占28.10%,“曾有过信仰的”占22.24%,“没有信仰的”占36.09%,“不想回答的”是13.57%。而对基层党员队伍而言,现状要好于这一调查结果。座谈和调查显示:在基层党员队伍中,信仰纯洁性、正确性情况呈“橄榄状”分布,即一部分党员干部能够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这是和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大部分党员由于文化水平、所处位置等原因,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但能够坚守“服从党的安排,干好本职工作,主动服务群众”等朴素的信仰,这和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是一致的。同时,也有少数党员完全丧失了信仰,或转而信仰金钱、权力、宗教等错误的东西,走到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其中,信仰的纯洁性存在问题的党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组织入党,思想党外。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处于反动统治和战争环境下,入党就意味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流血牺牲,而不能给直接给个人带来什么好处。这种环境客观上对党员信仰的纯洁性起着陶冶净化的作用。而当前,我党所处的执政地位,使一些人看到了入党既便于当官掌权,又便于利用权力牟取私利,而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又很少有大的风险,因此以投机牟利为目标的人就多了起来,甚至通过行贿送礼等形式打通各种环节,混入党的队伍。此外,近年来,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党建等工作中,一些地方党组织为了“出成绩、创典型”,也出现了降低标准,草率入党的情况。这些“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未入党”的党员,从来就没有纯洁正确的信仰,除了少数能通过教育在思想上入党外,大多数作为隐患存在于党的各级组织之中。
(二)思想蜕变,信仰丧失。这部分党员在入党初期是合格的、优秀的,但因为市场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经受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放松了在政治信仰、思想道德上的警惕性,导致不能正确认识价值问题,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导致精神支柱坍塌、人生方向迷失,有的甚至守不住党纪国法的底线,最终走向腐败堕落。作为基层普通党员,主要表现为不履行党的义务,不和党组织保持一致,消极参与党的活动,出现一些影响党的形象的言行等;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很好发挥,仅限于完成各项任务,自我要求不高,主动性不够强,随大流思想严重,特别在农村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不能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大局观念不强,在生产生活中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对违法、违纪行为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不敢、不愿或不能进行批判和批评;领导干部,则会出现贪污腐败,以权谋私,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等行为;一些特殊岗位的党员,还会出现政治变节,泄露党和国家机密等行为。
(三)信仰正确,能力欠缺。这部分党员干部,从本质而言其信仰还是正确的,但因为个人能力原因,使正确的信仰无法物化为科学适当的工作或行动,使党员和群众产生质疑。作为普通党员,主要表现为能力差、眼界低,示范带头作用难以发挥,“一腔热血,碌碌无为”“空怀报国之志,实无报国之力”。作为领导干部,主要表现为工作经验不丰富,理论和实践不能结合,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等,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这些党员虽然信仰正确,但因为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而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这种看似正确的信仰由于无法经过实践检验做到“知行合一”,是有局限性和不稳定性的,既会因为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丰富得到巩固和强化,又会因为现实的打击而丧失原本正确的信仰。
三、基层党员队伍保持信仰纯洁性的对策建议
保持党员信仰纯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础,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育方式,为保持信仰纯洁性增强实际效果。当前,市场经济价值观直接冲击,各种思想文化潜移默化,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信仰教育的模式,在党员的意识形态中树立坚强防线。一是推进信仰教育通俗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员信仰教育的根本所在。但基层党员知识水平有限,许多农村党员还是小学文化程度,加之为了生计奔忙,谁又能真正坐下来去啃那些“大部头”?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信仰教育必然是通俗化教育。因此,在基层开展信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马列主义等经典的通俗化,让普通党员愿意学、有兴趣学。二是要整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社会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党员信仰的塑造。传统文化中有精品、也有糟粕。传统文化根植中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党员信仰影响无法回避,但如果加以引导和利用,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必然对党员干部约束行为,提升道德,巩固信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三是要活化教育方式。读经典、记笔记、写心得、谈体会,目前已经成为党内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些方式固然不可少,但更应该结合工作实践,采取观看红色电影、电视剧、警示纪录片,开展党员下基层帮扶活动等,使信仰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四是要注重发现和树立典型。在13年的“延安时期”,我党形成了包括“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内的“延安精神”。在信仰教育中,我们应借鉴这一做法,积极发现和培育先进个人和集体,把个体的典型升华为群体的精神,进而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精神力量。
(二)发展党内民主,为保持信仰纯洁性创造不竭动力。党员要保持稳定纯洁的信仰,首先要保持对组织的认同感;要保持组织的认同感,就必须在党内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而营造党内和谐向上氛围,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党内民生。一是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让一个党员在不尊重自己的组织中长期保持对织织的忠诚,显然是不可靠的。因此,必须健全全党内重大情况通报制度、党务公开制度,探索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工作机制,保证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决策权,让党员在发挥作用、干事创业中坚定信仰。二是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党内生活。党内生活是党员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重要途径,健康的同志关系是党内生活准则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党员组织认同感的保证。延安时期,党内和谐达到了较高水平,据一位到延安的民主人士回忆:“在开会的时候,一个通讯员进来,看到毛泽东身边的板凳有一个空位,就挤了过去,毛泽东就向旁边挪了一上,让他坐下。”而现在,这种和谐已经再难找到,领导与同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必须从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切实营造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同志间平等坦诚相待的氛围,使大家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互相关心的挚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要健全党内关爱机制。十七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在基层党员中,总有一部分由于年龄、身体或重大变故等原因成为弱势群体,他们为了生计疲于奔命,甚至连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了。对这部分党员,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和心理上进行关怀,通过各种形式,帮助他们创业就业,走出困境。
(三)端正用人导向,为保持信仰纯洁性提供智力支撑。选人用人,关系到党员干部切身利益,是党员干部最关注的事情;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就是对党员干部最直接、最有效的信仰教育形式。如何把信仰纯洁的党员干部选拔出来,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然而,德有善恶,才无好坏,“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宋代司马光曾根据德才情况将人分成四类,德才兼备的叫做“圣人”,德才全无的叫做“愚人”,德胜过才的叫做“君子”,才胜过德的叫做“小人”,他认为选人用人须重用圣人、君子,倘若无圣人、君子,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但在现实中,干部选拔任用却往往存在重才轻德的情况,特别在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下尤为严重。清代孙嘉淦曾向乾隆帝上《三习一弊疏》:“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人耳,谛观之而其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对此,曾国藩曾感叹:“凡中智以上,大抵皆蹈此弊,而不自觉。”即使拿今天眼光看,《三习一弊疏》仍对选人用人用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选人用人中,一定要建全完善干部“德”的考核办法,切使把信仰正确、纯洁的干部选拔出来,让党员干部坚信个人的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而自觉保持信仰的正确和纯洁。
(四)加强队伍建设,为保持信仰纯洁性提供组织保障。组织纯洁与党员信仰纯洁互相促进,信仰纯洁是组织纯洁的根本,组织纯洁又是信仰纯洁的保证。列宁曾说过,“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一是严把党员入口关。切实杜绝为完成任务、改善结构、创新经验而仓促发展党员的作法,进一步严格标准和程序,认真分析党员的入党动机,把那些为了当官发财,谋取个人利益的人拒之门外。二是强化监督。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那些信念动摇党员进行教育引导、诫勉谈话、党内处理,帮助他们洗去污点,重树信仰,“亡羊补牢,尤时未晚”。三是畅通出口。探索建立不合格党员制度,把那些信仰背离、蜕化变质、贪污腐败的党员及时从党的队伍中清除出去。
(五)整合社会资源,为保持信仰纯洁性营造良好氛围。“水清而沙自洁”。党组织和党员处在整个社会之中,党员由群众发展而成,党员信仰的纯洁性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和染色。因此,脱离社会大环境谈党员的纯洁性是不现实、不正确的。一是用事业凝聚人心。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创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事业,而这种事业对仁人志士的吸引力、凝聚力是不可估量的。而当前,之所以出现“信仰危机”,与党员群众在工作中只看到“利益”而感受不到“事业”,从而产生一种“雇佣感”不无关系。必须找准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用干大事、创大业来凝党心、聚民心、纯洁信仰。二是提高全民道德水准。全面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八荣八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更加注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提高下一代的道德水平,及早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为党的事业培育合格接班人。三是把信仰教育扩展到群众中去。通过把信仰教育向群众延伸,吸纳积极分子参与教育活动等形式,带动基层群众中的优秀群体在参与党的活动中树立信仰,并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同时还要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加强社会监督,确保信仰教育取得实效。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党员能否像坚守纯洁信仰,坦然面对诱惑,关系到我党执政兴国的大业。只要从中央到基层各级党组织真正重视纯洁性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始终保纯洁性和先进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