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客观认知状况及启示

2014-09-26 02:46金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认知现状

金莹

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表明了文化建设的迫切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他们对其性质、价值的理解和判断,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的成败。文章通过对重庆市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全面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提出建议,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予以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强国;认知;现状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4015506

一、引言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物质基础逐渐强大的同时,社会价值观没落、道德标准降低、娱乐低俗化等问题日渐暴露,种种信号表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已经到了迫切时分[1]。正值此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坚定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既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继承,更表明了推进文化建设的决心。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建设的指导。那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有哪些、作用是什么、有何发展变化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接受程度。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未来必定会投入到文化建设大军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决定了他们对其性质、价值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影响其接受度和忠诚度。通过分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情况,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也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有一定启示。

目前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内涵上剖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提出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2],包含了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文化与美育三个基本关系[3]。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4-6]。三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路径,如利用大众文化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式[7]。有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知的研究尚未检索到有关成果,一般多是研究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的信仰问题及教育途径,且理论分析偏多,实证调查研究较少,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显薄弱。为此,本文首先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体系,然后具体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文化观的主观认知度和客观认知度,包括内涵、中国化及演变过程、价值等,并对主客观认知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反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现状,从实证角度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涵。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要点作为依据,然后通过编制问卷,调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演变、价值、地位、作用等方面的知晓、理解情况,揭示当代大学生在认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有益思考。

(二)问卷编制

为保证自编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编制过程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全面收集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文献,借助CNKI平台,输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或“马克思主义”加“文化”,共检索到硕博论文38篇,会议论文32篇,报纸文献31篇,期刊论文1 102篇。通过对文献的深度分析,归纳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即内涵、中国化及演进过程、作用与价值。第二,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容的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提炼,形成具体内容。第三,根据每项内容,结合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设计对应问题。第四,对180位大学生进行试测,重点发现不能被充分理解的问题和无法真实反映大学生状况的问题,进行问卷修改以保证效度。第五,邀请5位对马克思主义有研究经验的专家再次审阅问卷,进一步提高问卷效度。第六,借助P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7~0.8为相当好,0.8~0.9为非常好。计算出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13,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

(三)问卷内容

问卷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常住地等项目,作为分析时的变量。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观认知度评价。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客观认知度测验,主要从内涵、中国化及演变过程、价值三方面考察。

(四)调查抽样

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研究主要采用分层抽样方式。首先在重庆市高等院校中抽取了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科技大学等高校,再进行学科、年级、性别的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1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344份,有效回收率为89.6%,其中男生577人,女生508人;重点院校583人,一般院校503人;大一学生258人,大二学生333人,大三学生259人,大四学生235人;人文社科类专业447人,理工类专业430人,艺术体育类专业208人。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主要分为主观认知度评价和客观认知度测量两部分,一方面可以分别探讨主观和客观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便于进行主客观认知比较。endprint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观认知分析

调查首先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这便于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尽快进入调查环境,从而在客观认知度调查阶段能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水平。

调查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没听说过”记0分,“仅听说过”记1分,“大致了解”记2分,“非常了解”记3分。整体上,大学生主观评价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程度仅为1.24。其中,自认为“非常了解”的占6.1%,“大致了解”的占33%,“仅听说过”的占39.7%,“没听说过”的占18.4%。而且,不同类型学生在主观认知评价上的差异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一概念较为陌生。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客观认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体内容的认知程度,调查在文献分析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分为内涵、中国化及演进过程、价值三个部分,分别设计对应题目进行考察。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包括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文化的特性、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8]。其中,内涵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性质是由政治和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化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文化是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具有继承性和进步性[9];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科学的理性的文化,是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2]。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调查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分为7个选项,统计发现,知晓全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大学生仅为4.6%,较多学生只选择出了3或4个方面(分别为18.8%和18.2%)。对“文化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文化的性质由政治和经济的性质所决定”、“文化应是科学的理性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45.2%、41.8%和40.3%的认知度。

对不同类型学生比较而言,文科、理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理解虽然正确率均处于低值,但还是具有显著性差异,文科学生的认知度要明显好于其他专业。不同政治面貌、性别、年级类型的学生无显著差异。

2.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及演进过程的认知

综合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研究结果,将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以及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 [10][4]。调查中,不仅考察大学生对四个演进阶段的知晓度,还考察大学生对每个阶段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演进阶段。从整体分析发现,有58.0%的大学生能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四个演进阶段。从各个阶段的选择率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84.4%、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86.8%、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为71.7%、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为69.3%(图1)。对不同类型学生比较发现,专业和性别变量上的分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四个演进阶段整体了解程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文科专业学生的表现要明显优于理科专业(M文=0.65,M理=0.53, P=0.000<0.005)。女生的认知度明显高于男生(M女=0.63,M男=0.53,P=0.000<0.005)。endprint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观认知分析

调查首先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这便于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尽快进入调查环境,从而在客观认知度调查阶段能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水平。

调查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没听说过”记0分,“仅听说过”记1分,“大致了解”记2分,“非常了解”记3分。整体上,大学生主观评价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程度仅为1.24。其中,自认为“非常了解”的占6.1%,“大致了解”的占33%,“仅听说过”的占39.7%,“没听说过”的占18.4%。而且,不同类型学生在主观认知评价上的差异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一概念较为陌生。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客观认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体内容的认知程度,调查在文献分析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分为内涵、中国化及演进过程、价值三个部分,分别设计对应题目进行考察。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包括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文化的特性、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8]。其中,内涵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性质是由政治和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化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文化是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具有继承性和进步性[9];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科学的理性的文化,是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2]。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调查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分为7个选项,统计发现,知晓全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大学生仅为4.6%,较多学生只选择出了3或4个方面(分别为18.8%和18.2%)。对“文化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文化的性质由政治和经济的性质所决定”、“文化应是科学的理性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45.2%、41.8%和40.3%的认知度。

对不同类型学生比较而言,文科、理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理解虽然正确率均处于低值,但还是具有显著性差异,文科学生的认知度要明显好于其他专业。不同政治面貌、性别、年级类型的学生无显著差异。

2.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及演进过程的认知

综合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研究结果,将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以及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 [10][4]。调查中,不仅考察大学生对四个演进阶段的知晓度,还考察大学生对每个阶段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演进阶段。从整体分析发现,有58.0%的大学生能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四个演进阶段。从各个阶段的选择率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84.4%、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86.8%、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为71.7%、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为69.3%(图1)。对不同类型学生比较发现,专业和性别变量上的分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四个演进阶段整体了解程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文科专业学生的表现要明显优于理科专业(M文=0.65,M理=0.53, P=0.000<0.005)。女生的认知度明显高于男生(M女=0.63,M男=0.53,P=0.000<0.005)。endprint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观认知分析

调查首先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这便于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尽快进入调查环境,从而在客观认知度调查阶段能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水平。

调查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没听说过”记0分,“仅听说过”记1分,“大致了解”记2分,“非常了解”记3分。整体上,大学生主观评价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程度仅为1.24。其中,自认为“非常了解”的占6.1%,“大致了解”的占33%,“仅听说过”的占39.7%,“没听说过”的占18.4%。而且,不同类型学生在主观认知评价上的差异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一概念较为陌生。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客观认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体内容的认知程度,调查在文献分析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分为内涵、中国化及演进过程、价值三个部分,分别设计对应题目进行考察。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包括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文化的特性、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8]。其中,内涵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性质是由政治和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化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文化是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具有继承性和进步性[9];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科学的理性的文化,是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2]。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调查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分为7个选项,统计发现,知晓全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大学生仅为4.6%,较多学生只选择出了3或4个方面(分别为18.8%和18.2%)。对“文化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文化的性质由政治和经济的性质所决定”、“文化应是科学的理性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45.2%、41.8%和40.3%的认知度。

对不同类型学生比较而言,文科、理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理解虽然正确率均处于低值,但还是具有显著性差异,文科学生的认知度要明显好于其他专业。不同政治面貌、性别、年级类型的学生无显著差异。

2.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及演进过程的认知

综合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研究结果,将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以及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 [10][4]。调查中,不仅考察大学生对四个演进阶段的知晓度,还考察大学生对每个阶段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演进阶段。从整体分析发现,有58.0%的大学生能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四个演进阶段。从各个阶段的选择率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84.4%、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86.8%、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为71.7%、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为69.3%(图1)。对不同类型学生比较发现,专业和性别变量上的分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四个演进阶段整体了解程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文科专业学生的表现要明显优于理科专业(M文=0.65,M理=0.53, P=0.000<0.005)。女生的认知度明显高于男生(M女=0.63,M男=0.53,P=0.000<0.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认知现状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