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雪
摘 要:授信业务“三查”管理是商业银行操作信贷业务、管理信贷风险的基石,而授信后管理作为贷款“三查”阶段中的最后一环,既是对贷前调查、贷中审查情况的验证和补充,又是后续授信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可谓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现状,总体上仍在起步、探索阶段,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在经济下行时期,对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作用有限。强化贷后管理,以全面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应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授信后管理;不足;提升
当前,宏观经济步入“三期叠加”的调整阶段,国内经济处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时期,守住底线、平稳过渡、深度转型面临较大考验。在此背景下,部分区域、行业、企业经营及财务风险加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趋势显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高压态势。在此情况下,传统的“重贷轻管”的授信后管理模式导致信贷人员和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发现借款人存在的预警信号,可能最终导致处理被动、债权损失。特别是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产品及业务创新提速、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授信后管理或产品后评价体系跟不上产品及业务的发展速度,从而放大信用风险隐患。上述银行业经营现状及环境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敏锐度,着力提升全方位、全流程授信后管理能力。
1.商业银行授信后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1.1 授信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关键环节
授信后管理是指从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授信后管理是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于确保银行信贷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市场环境及客户经营情况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往往在一个授信周期内,受信客户面对的行业整体状况、市场条件以及自身经营财务状况会发生较大变化。授信后管理要求商业银行从宏、微观角度出发,结合区域、行业、市场、政策变化特点,掌握、分析授信客户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监测客户财务、资信等方面的不利变化,及时发现影响债权实现的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前防范、化解风险。
1.2 授信后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坚实基础
资产质量管理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和手段尚不成熟,信用风险化解主要依靠银行自身。只有通过强化贷后管理,才能有效控制授信敞口风险,减少资产质量问题,使授信资产得以顺利收回,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使用效率和综合收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商业银行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与机制,强化贷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资产质量,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1.3 授信后管理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当前银行竞争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趋势日益显著,商业银行必须在产品创新和客户选择方面深度挖掘,以提升价值、持续发展。坚实有效的授信后管理体系和流程是对信贷产品和客户选择可行性的再验证,有利于弥补产品设计时可能存在的风险漏洞,最终形成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此外,商业银行将授信后管理和服务有机统一,有利于提高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度,对于筛选、留存优质客户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商业银行授信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 信贷操作及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在当前商业银行普遍通行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下,“重贷轻管”成为不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通病。在指标压力的影响下,管理者通常以“业绩优先”为考量标准,信贷营销过程中忽视风险防范。同理,信贷人员以“收益优先”为行动标准,在业绩奖励的驱动下大力拓展新客户,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对于存在潜在风险隐患但收益较高的授信客户,甚至有意隐瞒实情,造成风险藏匿。对于责权利体现不明显的贷后管理,信贷人员则往往会在观念上有所忽视。
2.2 放款审核放松、资金用途监管不到位
监管要求及行内制度对各类贷款的审批和发放有着严格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操作中,出于各种原因,贷款条件(包括审批条件和贷款支用条件)不落实、落实不到位或先发放后落实的情况仍然存在。而贷款发放后,贷款用途和流向监管比较松懈。如:固定资产贷款中项目资本金管理不严,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封闭运行管理不到位,集团客户关联交易和内部往来复杂不易查实,表外业务真实贸易背景审查有所欠缺。信贷资金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而是进入资本市场,用于土地出让金、承兑汇票保证金、其他公司增资等,或挪用于归还企业欠款、委托贷款基金,甚至发放高利贷等,将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带来极大风险隐患。一旦借款人融资渠道收窄、资金周转不畅,极有可能丧失还款来源,发生违约。
2.3 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款分类存在偏离
放款后,信贷人员对企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实地走访频度有限,难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经营管理的重大变化或不利动向敏锐度不足,难以及时预警风险隐患。贷后检查形式化严重,质量不高,而基于授信后管理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效率和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将直接受到影响。对于风险信息的掌握和研判不足、关键材料缺失等授信后管理短板,将可能使贷款分类与真实风险情况存在偏离,从而无法及时反映潜在风险,最终丧失风险化解的先机。
2.4 系统硬件发展滞后,授信后管理效率低下
当前,商业银行的授信后管理系统建设普遍处于起步阶段,授信后管理尚无先进、完备的系统支撑,授信后管理大量工作仍然纯粹依赖人工。主要表现在:系统信息抓取不全面,业务数据、客户数据的获得存在一定滞后性;预警、分类模型科学性有待提高,对潜在风险的监测力度不足等。系统保障滞后于业务发展,制约了授信后管理的效率提升。
3.现阶段针对提升授信后管理质量的建议
3.1 提升风险意识,加强体系建设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的逐步形成和清晰,商业银行开始逐步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机制建设、岗位设置、制度完善等,强化了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不同流程的风险控制。在此过程中,树立人人有责的风险管理意识是授信后管理提升的重要基础。一线信贷人员要着力提升业务素质,确保合规开展业务,风险管控前移;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强责任意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并重,切实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此外,通过岗位职责细分,设置专业、独立的风险经理队伍,在授信后管理阶段与业务人员平行作业,充分监测、防范潜在信用风险。
3.2 差异化贷后检查,把握管理重点
按照所在区域、所属行业、业务品种、客户特征等维度,制定差异化授信后管理措施,在风险检查全覆盖的原则下有所侧重,提高质效。如,目前一些银行开始试点部分业务品种(如小微企业贷款)的批量化授信后管理模式,抓住行业、商圈等核心风险特征,探索简化但更为行之有效的授信后管理流程和方法。在差异化管理流程设计方面,应牢牢把握共性基础和管理重点,如信贷资金真实用途和使用进度是否合规合理;企业持续经营及融资能力有无不利变化;授信业务品种内含风险点是否通过授信后操作流程得到监测和规避等。
3.3 提升报告质量,做实贷款分类
信贷资产检查是贷后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而贷后检查报告又是贷后检查形成的主要成果,是后续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工作的重要依据。按照差异化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可对检查频率、内容、方式、途径,结合不同产品检查重点予以分类细化,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差别化贷后管理制度和流程,使不同业务的贷后管理工作有所侧重,不搞千篇一律。旨在提升报告质量,发挥检查效能,从而使得信贷资产分类及时反映真实风险情况。商业银行应着力理顺畅通贷后检查问题汇报的传导机制,如将贷后检查结论纳入续授信决策依据,从而使得风险信息可有效传递至决策者。
3.4 建立预警机制,强化风险贷款退出管理
为加强贷后管理,必须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应着力开发授信后管理系统,发挥风险预警功能,并进一步实行严格的贷款退出制度。一是宏微观相结合,全面客观地预测借款人生产、经营发展前景。即使效益尚好,但其行业已处于衰退期,预期前景暗淡的客户也要逐步压缩、及时退出,以提早规避风险。二是强化预警分析,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即将进入衰退期时就对相应行业或借款人进行预警分析,制订提前退出计划。三是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分析行业形势,按照借款人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资信情况制定科学的清退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家才等,《信贷管理新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9
[2] 屈建国,龙小宝 《新信贷:银行客户经理业务手册》[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