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钢琴教师》中科胡特夫人的形象

2014-09-25 19:43李艳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9期

[摘 要] 通过对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的作品《钢琴教师》主人翁科胡特·埃里卡的母亲——科胡特夫人的形象分析,展现埃里卡之母在爱的名义下对埃里卡进行的精神压迫,从而进一步解读其母在精神生活失衡的情况下对女儿埃里卡进行精神压迫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耶利内克;精神失衡;精神压迫;深层原因

一、耶利内克与《钢琴教师》

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凭借其作品《钢琴教师》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在《钢琴教师》中,女主人公埃里卡·科胡特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已经年近40岁,但是还是与母亲住在一起。她的母亲一心要将埃里卡培养成一名音乐家,因此鼓励并要求埃里卡学钢琴。在母亲的干预下,埃里卡一直未形成自己完整的人格结构,并处在痛苦中,这样的痛苦无法宣泄,继而开始自残、偷窥和养成了受虐的习惯。在教授钢琴的课堂上,一个叫克雷莫尔的阳光、热情的大学生走进了她的世界,并爱上了她。没有完整人格结构的埃里卡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这段爱情只能在不断的折磨克雷莫尔也不断的折磨自己的情绪中无疾而终。感情的失败、母亲的强权,最终让埃里卡在无法排解的痛苦中挥刀向自己的心脏刺去。《钢琴教师》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但耶利内克注重描写人的内心,诸多感受隐藏于字里行间,所以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仔细揣摩。宣布诺奖得主的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霍勒斯·恩达尔也说到:“他第一次读耶利内克作品时也觉得比较难懂,她的作品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这也解释了耶利内克一直到2004年才获诺奖的原因。

二、父权缺失下的母亲

在小说中,父亲的缺失使母亲承担和扮演了双性的角色,既有母亲柔弱的一面,又有父亲强权的一面,更多的是父亲的强权和强硬,女性意识反而越来越薄弱和依稀,这样不正常的心理让母亲——胡科特夫人自己的人格不健全。小说是以埃里卡回家的情景作为开场的。年近40岁的埃里卡的钢琴课在三个小时前就结束了,但是她却回家晚了点,母亲早就掐算好时间,等在了门口,“心中已经有一大堆的辛辣嘲讽在等待着埃里卡”。当问及女儿去哪里了之后,埃里卡撒谎了,“手上提着的装满钢琴乐谱的公文包被夺了过去”,里面有几本贝多芬的钢琴乐谱以及一条刚买的连衣裙,母亲把连衣裙像块干瘪的抹布一样仍在了地上,言辞狠厉的教训了埃里卡一顿。在本应该是极温馨的家里,“母亲被人一致公认为是在国家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集中世纪异端裁判所的审讯官和下枪决令者与一声的人物”。由于父亲在埃里卡很小的时候住进了精神病院,并悲惨的死在了医院里面,所以母亲就开始扮演双重角色。在文中,埃里卡和母亲因为晚归的事情发生争执之后,埃里卡“用手扯着母亲的头发”,母亲“头发凌乱稀落,哭闹着站在起居室里”,最终怀着又爱又恨的心情,母女和解了。在家庭的一切事物中,母亲俨然是一个独裁者,并未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反而更多的是男人的压制做派,自己的女性意识与身份越见模糊。另外,从母亲与女儿争斗之后,母亲站在起居室哭闹的情形来看,母亲身上依稀可见一些散落的女性身份。埃里卡母亲在小说中的角色蕴藏了太多父权社会的男权主义与强制,自己本身的女性身份与意识被压制,无法得到纾解,久而久之,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人格和精神生活的平衡被打破了。

三、母权的精神压迫

在长期父权缺失的情况下,胡科特夫人扮演了双重角色,在自己人格不健全,女性身份丢失之后,开始无意识地对女儿实行精神压迫。母亲的强制和强权并不单单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更多的是对埃里卡的精神压制。母亲自己对音乐一窍不通,为了让自己女儿进入上流社会,她强迫女儿成为一个音乐家。在一次公开表演的彻底失败之后,音乐家的梦想破灭了,最后埃里卡成为一名钢琴教师。母亲反对埃里卡与任何男人交往,也不允许她结婚,认为“我的女儿绝不会隶属于什么人”。埃里卡在家庭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年近四十还是没有勇气与母亲分离开来。小说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克雷莫尔,他是埃里卡钢琴班的学生。克雷莫尔的阳光、热情深深感染了埃里卡,但母亲在长期压迫埃里卡之后让她不懂得如何爱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爱别人。母亲的强烈反对和干预,让埃里卡又爱又恨,日复一日地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埃里卡的痛苦无处可以纾解,最终只能通过自残、偷窥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可以说,母亲已是变态心灵,整日和心理扭曲的母亲呆在一起,也注定了埃里卡悲惨的生活,形成了怪诞诡谲的异化母女关系。

总之,埃里卡的母亲在家庭父权缺失的情况下,扮演了两性的双重角色,自己本身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身份日渐模糊,成为一个“身份不明”的人。人格的不健全和身份不明导致她在家庭生活中成为一个集权者,无意识的对将近40岁的女儿埃里卡实行精神压迫,干预她的一切事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埃里卡也注定了一生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宁瑛,郑华汉,译.钢琴教师[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2]贾梦姗.无声的控诉——《钢琴教师》关照[J].经典重释,2006(10).

[3]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艳蛟(1992—),女,湖北襄阳人,硕士,湖北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