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振达
【摘 要】分析“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使用观;充分利用,让微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一支适应“微时代”特征的辅导员队伍;加强监管,建立大学生微媒体使用的监管机制。
【关键词】微时代 微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32-02
微媒体的普及和应用给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带来了深刻影响,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依据新形势作出改变。
一、“微时代”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一)“微时代”的界定。“微时代”一般指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作为传播媒介,以简练而短小的传播内容为其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博推动了“微时代”的来临,微信是QQ软件诞生以来人们人际交往的又一新形式。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也在改变着人们一贯的生活娱乐方式。微博、微信等应用平台我们可以称之为微媒体。
(二)“微时代”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五方面:
1.传播的移动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接收终端很多问题得以解决。在中国,移动网络的3G时代已经普及,4G时代来临,并开始其爆发式发展。移动电话(手机)、IPad、手提电脑等用户量的增多,改变了信息接收依靠纸质资源、台式电脑等相对固定的接收方式,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
2.传播的微小性。一是设备终端屏幕和体积缩小。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显示屏为13英寸,一台IPad的屏幕为9.7英寸以内,手机屏幕普遍在5.7英寸以内,易于随身携带。二是传播和接收时间的琐碎性。人们一般是选择个人相对空闲、零散时间来分享或者接收信息。三是传播篇幅的短、小。如微博,只允许使用者发布140个字符之内的信息。不断移动的信息终端不断在改变网民信息认识心态,网民们喜欢“快餐”信息,喜欢“猎奇”内容,这成了很多网民的普遍心理。
3.传播的即时性。传播内容的简短、微小性让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接受者获知信息更新更快,数量更多,内容丰富,容易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满足了网民的个人信息需求。
4.传播的互动性。微时代媒介强调信息的互动性和用户的参与性。人们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网络交际、互动交流,即时对话,相互转播。
5.内容的复杂性。由于信息的即时性,微时代媒介传播的内容多样且异常复杂,其权威性难以把握,即使是公众认可度较高的官方发布,仍存在发布后立即修改或者删除的情形。受众难以区分,容易以讹传讹。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由于“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及时性以及便宜性,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阅读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大学生对信息的双向传播参与程度是空前的。他们接收或者传播的既有正面、积极的信息或者思想,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或者思想。传统、单一的主流思想观念已经受到极大冲击,主流意识权威已经被打破。大学生不会单纯接受高校原先设计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熏陶,个性化、多元化思想观念倾向更趋明显。
(二)大学生知识接收的琐碎化。微媒体所传播的微文、短视频、短评,传播快,信息量巨大。但是这些信息比较零碎,少有深度分析。很多信息一味强调吸引力,尽可能获取听众的点击率、收听率和关注度,观点、视角一味强调独特。大学生每天都在与这些“快餐式”的信息交流,人心逐渐变得浮躁,篇幅稍长就难以完成全部阅读。与此同时,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人群零散化。每个人既可以是新媒体的接收者,也都可以是传播者。据统计,截至2013年11月,仅微信其注册用户已达6亿。可以说是人人参与,人人互动。
(三)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网络化。微媒体已成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刷一刷”微博或微信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甚至使其“空闲模式”下的第一反应。另一方面,微媒体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的需要,网络满足了他们猎奇、猎鲜的心理,也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
(四)大学生对传播信息的“茧房”化。大量的微博、微信用户,容易让大学生网民分离,形成各自影响的小团体。这些大学生网民会选择与自己想法一样或者相似的团体,进行信息的分享,个人见解的交流,最终使得微媒体上极易形成许多单独的信息的“茧房”以及一个个回音室。大学生网民有选择性地倾听、讨论自己认同的信息,反对不同意见者。这样很容易制成思想的偏激,甚至会造成行为上的错误。由于辨别能力的限制,大学生也容易造成过度的自信,有些还会造成人格畸形,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三、“微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使用观。首先,心理上接受微媒体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近年来,微媒体兴起并呈爆炸性发展,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显得无所适从、无法应对。面对微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方面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这样的既定事实,并基于现实情况,及时了解研、研判,制定应对策略。其次,要形成因势利导的教育观念。面对“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转变观念,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形势面临的新问题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使用观。大学生对微媒体已形成依赖性和黏合性。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微媒体,防止大学生陷入“微”瘾,使之与学生个人的学业及身心健康发展有效结合,高校必须找出解决的办法。高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正面宣传,个体辅导与群体辅导相结合,心理辅导与行为辅导相统一,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微媒体使用观。
(二)充分利用,让微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是重构新型师生关系。微媒体的出现,给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搭建更为便捷、有效的沟通平台,也是新型师生关系重构的良好机会。对于思政课任课教师而言,可以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彼此真正了解。微信、微博等具有随时性、移动性特点,打破了师生交流的时空界限,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增进了师生感情,增强了教育效果。二是搭建新型班级模式。在高校,班级的概念将逐渐淡化,学分制实施后,“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将成常态。而大学生的住宿管理将更为开放。微媒体的出现,给行政班级及专业班级的管理带了极大便利。比如,可以创建微信班级管理平台,打破传统行政班级管理受到的时空约束和限制,优化班级学生的思想建设和班级党团建设,建设健康向上、乐学上进、团结友爱的新型班级管理文化,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一支适应“微时代”特征的辅导员队伍。“微时代”背景下,必须重视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专业化是职业化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追求目标,职业化是专业化深入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外在保障。
1.增进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信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出台,标志着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正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行政承认。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辅导员被“边缘化”使他们对自身职业归属、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并不高,现实中很多高校辅导员地位尚未得到充分认可。因此,必须从政府、社会到学校多方面进行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提升职业美誉和职业信任。
2.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在现代社会,辅导员的工作许多方面牵涉政治思想、学业引导、就业创业、心理教育等多方面,其工作多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党建和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按有关规定要求,辅导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同时还要“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因而,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开设相关比如“辅导员学”或者学生管理专业。更加注重辅导员能力培养,重视其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在内的职业素质教育,建立健全职业培养体系,从而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科学化水平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3.加强辅导员有关微媒体的专业培训。高校非常有必要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微媒体等新知识、新应用的专业化培训,学习微媒体的功能、使用方法、运用技巧、个人信息安全防范、监管知识、微媒体应用心理等,使辅导员也能够成为微媒体应用的行家里手,让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加得心应手。
(四)加强监管,建立大学生微媒体使用的监管机制。首先,加强政府监管。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微媒体的使用情况,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合作,进一步完善对微媒体的管理和监督,使微媒体的使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厉打击利用微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针对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舆论的传播。其次,强化运营商监管。以微信、微博为例,运营商应该提升微信的进入门槛,逐步探索微信注册的实名制,保障微信用户的质与量。申请微博账号时,要完善用户资料信息,进行机构认证和个人认证,以方便追查责任人。同时,运营商有义务监管垃圾广告、信息,屏蔽反动及色情淫秽内容,提醒网络诈骗等,构建网络举报和投诉系统,确保微媒体运行的绿色、健康环境。最后,推动学校监管。高校可以与微媒体运营商进行合作,构建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制度,使学校及时获取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情况,及时掌握学生舆情信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高校要及时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监控,对疑点信息及时追踪调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远离不良信息。
【参考文献】
[1]官桂香.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2]张炎.微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
[3]谢守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8)
[4]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和军.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极其对策[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