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祖+彭志强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计划(软科学)课题“重庆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风险影响因素分析与协调机制研究”(cstc 2012cx-rkxA00065)。
摘要:基于合作专利申请数据对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态势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对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态势进行了研究,包括合作专利类型、总体趋势、地域分布、技术领域分布、申请人排名及技术优势领域,然后对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因此,进行有利于把握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总体态势的研究,为制定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发展战略与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合作;合作创新;专利申请;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4002303
1研究背景
我国企业寻求外部合作创新资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与外国企业的合作与技术引进,二是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三是与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其中企业与大学的合作创新,即产学合作创新是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题的重要途径。大学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与基础研究成果,企业拥有资金、产品开发能力、市场信息等重要商业化资源,产学合作无论在实业界还是在理论界都受到重要关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开启了我国产学合作创新快速发展的历程,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使我国产学合作创新发展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联合申请专利是一种常见的产学合作成果的体现模式。通过对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数据的分析,来把握产学合作创新的态势,是近年来对产学合作创新研究的重要领域。相关的研究中,Motohashi&Yun(2007)利用中国的专利数据,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对中国企业技术能力升级的影响。洪伟(2010)采用1985-2004年中国大学和企业共同申请专利的数据,构建了四个历史时期大学向企业的知识流动网络。马艳艳等(2011)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1990-2008年间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的规模迅速增大,但企业的中心度与中心势尚未形成。雷涛与陈向东(2011)通过合作专利的图谱分析,表明我国产学合作中心已形成由北京一枝独秀到上海等地百花齐放的趋势。许治与范洁凭(2012)通过对1995—2005年校企产学合作联合申请的有效发明专利的分析,表明我国高校产学合作专利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但高校产学合作有效专利在区域与学校分布上还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
本文基于合作专利申请数据对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态势进行调查研究。选择了重庆市主要的有理工类专业的本科院校的合作专利申请作为专利检索与分析的基础,包括了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十所大学。专利数据库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检索日期为20140110,以1997-2012年期间申请的产学合作专利为基础,即以重庆市直辖年1997年为起点,以2012年为截止期,以2012年为截止期主要是考虑到专利文献从申请到公开最长需要18个月的时间,2013年申请的专利还未被充分公开,而2012年的专利申请大部分已经公开。以上述十所大学全称加上“公司”作为专利检索中申请人的关键词,并在检索结果中,对“XX大学XX公司”这种大学自创公司单独申请的专利以及该公司与该大学联合申请的专利数据进行了删除,剩余数据即代表了大学与外部公司之间合作研发所产生的联合专利申请。以此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产学合作专利申请的态势及合作创新网络进行分析。
2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态势分析
2.1总量及专利类型结构
1997-2012年,重庆市共申请产学合作专利601件,从专利类型上看,发明专利396件,实用新型专利191件,外观设计专利14件。发明专利申请占66%,说明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技术成果的质量较好,远高于重庆市同期总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的比重(24%)。但是应该看到,从产学合作总的专利申请量上看,与同期重庆市大学总的发明专利申请量7008件相比,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不到6%,总量较低,这说明虽然近几年重庆市产学合作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产学合作的成果还不足,需要加快发展。
2.2总体趋势分析
图1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趋势从图1总体趋势上看,重庆市产学合作专利的申请数量从2005年后才开始加速增长。2005年前产学合作专利总申请量仅为63件,而2005年之后至2012年合作专利总申请量为538件,是前一阶段合作专利总申请量的8.5倍。发明专利也是在2005年后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从全国范围来看,从1999年后全国范围内的产学合作专利申请就进入了上升通道,可知重庆市的产学合作创新活动与国内科技发达地区相比,起步相对滞后。根据图1,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5年,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孕育期,第二个阶段2005-2012年是成长期。由于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因此可以预见,2012年后重庆市的产学合作专利申请将进入第三阶段——高速发展期。
2.3申请人分析
表1列出了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前6位的大学专利申请人与企业专利申请人。由表1可知,大学的合作创新专利申请集中度很高,重庆大学是产学合作的最主要的推动者,其合作专利申请量占重庆市总量的近三分之二。排名前三位的大学分别是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企业的专利申请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公司及重庆电力公司,其中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专利申请量占重庆市总量的17%以上,都是与重庆大学合作产生的专利申请。从排名前6位企业所涉及的产业来看,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所涉及到的产业领域较广,分别涉及化工、汽车、电力、建筑、生物医药、机床设备、计算机与通讯产业等产业。
表1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人排名(前6位)
大学数量比重企业数量比重重庆大学39365.4%中电投远达环保
工程有限公司10417.3%重庆交通大学488.0%重庆长安汽车公司
(包括长安新能源汽车公司)406.7%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三军医大学406.7%重庆市电力公司
(含下属机构)315.2%西南大学294.8%重庆国通土木工程
技术有限公司223.7%中国人民解放军
后勤工程学院284.7%重庆原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电力公司(含研究所)14
142.3%
2.3%重庆邮电大学274.5%苏州市巴微医药开发研究所
有限公司
重庆三磨海达磨床有限公司
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12
12
122.0%
2.0%
2.0%2.4技术领域结构
根据对国际专利分类号的分析,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排名如下:排名第一的是测量与测试技术(G01),占总申请量的20%,排名第二的是传统的化工技术(B01与C07),占总申请量的17.3%,排名第三的是医学及生物化学技术(A61与C12),占总申请量的14.2%,排名第四的是计算机与信息通信技术(H04与G06),占总申请量的11%。其余为电力技术(H02)、农业技术(A01)及建筑技术(E01),分别占4.2%,3.5%与3.5%。这说明重庆市产学合作研发在测量、化工、医学、计算机与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活跃度较高,进而说明重庆市的产业在上述技术领域的合作创新需求较高,且大学与产业界的匹配能力较强。此外,技术领域排名前10位的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73.5%,说明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技术集中度较高,这种情况与目前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几所大学和企业之中有一定的关系。
2.5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地排名
在联合专利申请时,专利数据库里记录的专利申请地是由第一专利权人所属省市所决定的,因此,如果联合专利申请的申请地属于本地区,则代表着两种可能:一是所有的专利申请人都属于本地区,合作创新由本地企业与高校构成,可定义为本地型合作创新。二是合作创新主体一个属于本地区,另一个属于外地区,但第一专利申请人属于本地区,由于第一专利申请人通常是合作创新的主导方,因此第二种情况可定义为本地主导型合作创新。如果联合专利申请的申请地属于外地区,但有本地单位参与,则这种情况可定义为外地主导型合作创新。
对专利申请地的分析可知,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专利申请地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占83%的比重,根据进一步对合作申请人分布的了解,重庆市的产学合作创新活动主要还是在本地高校与本地企业之间,重庆市的大学走出去与外地企业进行合作研发还较少,主要属于本地型合作创新。就外地主导型产学合作创新而言,四川省与广东省的企业与重庆市的大学合作较多,占专利总申请量的9%。北京、江苏、云南三省市并列排在第4位。由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较多,为避开直接竞争,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西南、华南地区仍然是重庆市的高校走出去实施产学合作创新战略的主战场。
3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分析
图2揭示了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专利申请人网络结构。通过对专利申请人网络的分析,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目前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的概况与特点。为了使图2更清晰,图2选择了一些主要的合作创新企业,选择标准是与每所大学合作申请专利数量排名靠前的企业,且该企业与该大学之间的专利申请数量至少在2件以上。其中,由于重庆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较多,选择了与之合作的前6位企业专利申请人,而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邮电大学选择了前三位专利申请人。根据图2所示的合作创新专利申请人网络,可知重庆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呈现出如下特点。
图2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人网络3.1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活跃度在各大学中呈梯度分布
重庆大学的产学合作创新最为活跃,无论是从与单个企业的合作专利数量上,还是从合作企业的数量上,都远高于其它大学,属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是重庆交通大学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他们的产学合作专利申请数量较多,并且在与单个企业的合作专利数量方面高于其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属于第三梯队。
3.2企业与大学合作的长期性与效率性还需要提高
单个企业与单所大学的合作专利申请数量是衡量双方是否开展了长期性的合作,以及合作效率的重要指标。如图2所示,如果以20个以上合作专利申请数量作为长期性与高效率合作的标准,则除了重庆大学与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的合作、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公司的合作,以及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国通土木公司的合作以外,其它的产学合作方之间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长期性与效率性。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学与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的产学合作,双方的合作专利申请数量已达到104件,远高于重庆市其它的产学合作方之间的合作专利申请。根据对合作专利的技术领域的分析,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火电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双方在此技术领域的产学合作显示出长期性及高效率性,其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3.3大学之间联合参与产学合作创新的活动不足
由图2可知,重庆市每所大学的产学合作网络相对独立,大学与大学之间在参与产学合作创新时没有直接联系。这说明目前重庆市以大学同盟的形式参与产学合作创新的活动还不足,这不利于整合大学研究资源来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但这种情况即将被改变。2012年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实施以来,重庆市已成立了多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多家大学与多家企业针对特定前沿技术领域而成立的创新联盟,例如由重庆大学牵头成立的“经济可靠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由重庆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重庆市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随着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项目的开展,大学之间联合参与产学合作创新的活动将会更加活跃。
3.4与市内多所大学开展过产学合作的企业较少,企业的中心度还不够高
由图2可知,只有长安汽车与重庆电力公司分别与两所大学进行过联合专利申请,其它企业都只与某一所大学进行过联合专利申请,这说明与市内多所大学开展过产学合作的企业还较少,企业的中心度还不够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产学合作创新活动开展还不够广泛;二是重庆市大学从整体而言满足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三是创新能力需要多种技术领域交叉的跨学科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还较少,而这些项目的实施可能需要企业同时与多所大学进行合作研发。
3.5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外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参与较少
由图2可知,重庆市的产学合作创新网络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外地企业参与较少。参与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主要外地企业包括四川虹微、苏州巴微医药、云南公路开发公司、华为技术公司、徐州海哲伦工程机械公司及专用车辆公司、中海油公司、成都远畅通讯公司等。重庆市的大学开展产学合作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向外地扩展。此外,重庆市的大学还没有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专利申请,与外资企业的产学合作创新还需要加强。
4结语
本文基于合作专利申请数据对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态势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产学合作专利的申请数量从2005年后开始快速增长,但申请总量还较少。主要技术领域包括测量、化工、医学、计算机与通信领域等。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本地高校与本地企业之间,属于本地型合作创新。外地的企业中,四川及广东的企业与重庆市的大学合作较多。重庆大学是产学合作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其合作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近三分之二。排名前三位的大学分别是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呈现出如下特点:产学合作活跃度在各大学中呈梯度分布;企业与大学合作的长期性与效率性还需要提高;大学之间联合参与产学合作创新不足;与多所大学开展过产学合作的企业较少,企业的中心度还不够高;产学合作创新网络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外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参与度还需要提高。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把握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总体态势,从而为制定促进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战略与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Levy R,Roux P,Wolff S. Analysis of scienceindustry collaborative patterns in a large European University[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123.
[2]Motohashi K,Yun X.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nd growing industry and science inkages[J]. Research Policy,2007,36(8):12511260.
[3]洪伟.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1):4046.
[4]马艳艳,刘凤朝,孙玉涛.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3):390395.
[5]雷滔,陈向东.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1,(2):6773.
[6]许治,范洁凭.我国校企联合申请有效专利分布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100105.
[7]邓颖翔,朱桂龙.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2009,(12):1619.
2.5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地排名
在联合专利申请时,专利数据库里记录的专利申请地是由第一专利权人所属省市所决定的,因此,如果联合专利申请的申请地属于本地区,则代表着两种可能:一是所有的专利申请人都属于本地区,合作创新由本地企业与高校构成,可定义为本地型合作创新。二是合作创新主体一个属于本地区,另一个属于外地区,但第一专利申请人属于本地区,由于第一专利申请人通常是合作创新的主导方,因此第二种情况可定义为本地主导型合作创新。如果联合专利申请的申请地属于外地区,但有本地单位参与,则这种情况可定义为外地主导型合作创新。
对专利申请地的分析可知,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专利申请地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占83%的比重,根据进一步对合作申请人分布的了解,重庆市的产学合作创新活动主要还是在本地高校与本地企业之间,重庆市的大学走出去与外地企业进行合作研发还较少,主要属于本地型合作创新。就外地主导型产学合作创新而言,四川省与广东省的企业与重庆市的大学合作较多,占专利总申请量的9%。北京、江苏、云南三省市并列排在第4位。由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较多,为避开直接竞争,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西南、华南地区仍然是重庆市的高校走出去实施产学合作创新战略的主战场。
3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分析
图2揭示了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专利申请人网络结构。通过对专利申请人网络的分析,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目前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的概况与特点。为了使图2更清晰,图2选择了一些主要的合作创新企业,选择标准是与每所大学合作申请专利数量排名靠前的企业,且该企业与该大学之间的专利申请数量至少在2件以上。其中,由于重庆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较多,选择了与之合作的前6位企业专利申请人,而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邮电大学选择了前三位专利申请人。根据图2所示的合作创新专利申请人网络,可知重庆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呈现出如下特点。
图2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人网络3.1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活跃度在各大学中呈梯度分布
重庆大学的产学合作创新最为活跃,无论是从与单个企业的合作专利数量上,还是从合作企业的数量上,都远高于其它大学,属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是重庆交通大学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他们的产学合作专利申请数量较多,并且在与单个企业的合作专利数量方面高于其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属于第三梯队。
3.2企业与大学合作的长期性与效率性还需要提高
单个企业与单所大学的合作专利申请数量是衡量双方是否开展了长期性的合作,以及合作效率的重要指标。如图2所示,如果以20个以上合作专利申请数量作为长期性与高效率合作的标准,则除了重庆大学与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的合作、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公司的合作,以及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国通土木公司的合作以外,其它的产学合作方之间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长期性与效率性。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学与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的产学合作,双方的合作专利申请数量已达到104件,远高于重庆市其它的产学合作方之间的合作专利申请。根据对合作专利的技术领域的分析,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火电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双方在此技术领域的产学合作显示出长期性及高效率性,其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3.3大学之间联合参与产学合作创新的活动不足
由图2可知,重庆市每所大学的产学合作网络相对独立,大学与大学之间在参与产学合作创新时没有直接联系。这说明目前重庆市以大学同盟的形式参与产学合作创新的活动还不足,这不利于整合大学研究资源来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但这种情况即将被改变。2012年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实施以来,重庆市已成立了多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多家大学与多家企业针对特定前沿技术领域而成立的创新联盟,例如由重庆大学牵头成立的“经济可靠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由重庆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重庆市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随着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项目的开展,大学之间联合参与产学合作创新的活动将会更加活跃。
3.4与市内多所大学开展过产学合作的企业较少,企业的中心度还不够高
由图2可知,只有长安汽车与重庆电力公司分别与两所大学进行过联合专利申请,其它企业都只与某一所大学进行过联合专利申请,这说明与市内多所大学开展过产学合作的企业还较少,企业的中心度还不够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产学合作创新活动开展还不够广泛;二是重庆市大学从整体而言满足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三是创新能力需要多种技术领域交叉的跨学科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还较少,而这些项目的实施可能需要企业同时与多所大学进行合作研发。
3.5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外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参与较少
由图2可知,重庆市的产学合作创新网络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外地企业参与较少。参与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主要外地企业包括四川虹微、苏州巴微医药、云南公路开发公司、华为技术公司、徐州海哲伦工程机械公司及专用车辆公司、中海油公司、成都远畅通讯公司等。重庆市的大学开展产学合作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向外地扩展。此外,重庆市的大学还没有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专利申请,与外资企业的产学合作创新还需要加强。
4结语
本文基于合作专利申请数据对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态势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产学合作专利的申请数量从2005年后开始快速增长,但申请总量还较少。主要技术领域包括测量、化工、医学、计算机与通信领域等。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本地高校与本地企业之间,属于本地型合作创新。外地的企业中,四川及广东的企业与重庆市的大学合作较多。重庆大学是产学合作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其合作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近三分之二。排名前三位的大学分别是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呈现出如下特点:产学合作活跃度在各大学中呈梯度分布;企业与大学合作的长期性与效率性还需要提高;大学之间联合参与产学合作创新不足;与多所大学开展过产学合作的企业较少,企业的中心度还不够高;产学合作创新网络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外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参与度还需要提高。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把握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总体态势,从而为制定促进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战略与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Levy R,Roux P,Wolff S. Analysis of scienceindustry collaborative patterns in a large European University[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123.
[2]Motohashi K,Yun X.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nd growing industry and science inkages[J]. Research Policy,2007,36(8):12511260.
[3]洪伟.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1):4046.
[4]马艳艳,刘凤朝,孙玉涛.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3):390395.
[5]雷滔,陈向东.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1,(2):6773.
[6]许治,范洁凭.我国校企联合申请有效专利分布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100105.
[7]邓颖翔,朱桂龙.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2009,(12):1619.
2.5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地排名
在联合专利申请时,专利数据库里记录的专利申请地是由第一专利权人所属省市所决定的,因此,如果联合专利申请的申请地属于本地区,则代表着两种可能:一是所有的专利申请人都属于本地区,合作创新由本地企业与高校构成,可定义为本地型合作创新。二是合作创新主体一个属于本地区,另一个属于外地区,但第一专利申请人属于本地区,由于第一专利申请人通常是合作创新的主导方,因此第二种情况可定义为本地主导型合作创新。如果联合专利申请的申请地属于外地区,但有本地单位参与,则这种情况可定义为外地主导型合作创新。
对专利申请地的分析可知,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专利申请地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占83%的比重,根据进一步对合作申请人分布的了解,重庆市的产学合作创新活动主要还是在本地高校与本地企业之间,重庆市的大学走出去与外地企业进行合作研发还较少,主要属于本地型合作创新。就外地主导型产学合作创新而言,四川省与广东省的企业与重庆市的大学合作较多,占专利总申请量的9%。北京、江苏、云南三省市并列排在第4位。由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较多,为避开直接竞争,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西南、华南地区仍然是重庆市的高校走出去实施产学合作创新战略的主战场。
3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分析
图2揭示了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专利申请人网络结构。通过对专利申请人网络的分析,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目前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的概况与特点。为了使图2更清晰,图2选择了一些主要的合作创新企业,选择标准是与每所大学合作申请专利数量排名靠前的企业,且该企业与该大学之间的专利申请数量至少在2件以上。其中,由于重庆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较多,选择了与之合作的前6位企业专利申请人,而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邮电大学选择了前三位专利申请人。根据图2所示的合作创新专利申请人网络,可知重庆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呈现出如下特点。
图2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专利申请人网络3.1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活跃度在各大学中呈梯度分布
重庆大学的产学合作创新最为活跃,无论是从与单个企业的合作专利数量上,还是从合作企业的数量上,都远高于其它大学,属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是重庆交通大学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他们的产学合作专利申请数量较多,并且在与单个企业的合作专利数量方面高于其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属于第三梯队。
3.2企业与大学合作的长期性与效率性还需要提高
单个企业与单所大学的合作专利申请数量是衡量双方是否开展了长期性的合作,以及合作效率的重要指标。如图2所示,如果以20个以上合作专利申请数量作为长期性与高效率合作的标准,则除了重庆大学与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的合作、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公司的合作,以及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国通土木公司的合作以外,其它的产学合作方之间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长期性与效率性。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学与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的产学合作,双方的合作专利申请数量已达到104件,远高于重庆市其它的产学合作方之间的合作专利申请。根据对合作专利的技术领域的分析,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火电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双方在此技术领域的产学合作显示出长期性及高效率性,其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3.3大学之间联合参与产学合作创新的活动不足
由图2可知,重庆市每所大学的产学合作网络相对独立,大学与大学之间在参与产学合作创新时没有直接联系。这说明目前重庆市以大学同盟的形式参与产学合作创新的活动还不足,这不利于整合大学研究资源来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但这种情况即将被改变。2012年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实施以来,重庆市已成立了多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多家大学与多家企业针对特定前沿技术领域而成立的创新联盟,例如由重庆大学牵头成立的“经济可靠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由重庆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重庆市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随着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项目的开展,大学之间联合参与产学合作创新的活动将会更加活跃。
3.4与市内多所大学开展过产学合作的企业较少,企业的中心度还不够高
由图2可知,只有长安汽车与重庆电力公司分别与两所大学进行过联合专利申请,其它企业都只与某一所大学进行过联合专利申请,这说明与市内多所大学开展过产学合作的企业还较少,企业的中心度还不够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产学合作创新活动开展还不够广泛;二是重庆市大学从整体而言满足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三是创新能力需要多种技术领域交叉的跨学科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还较少,而这些项目的实施可能需要企业同时与多所大学进行合作研发。
3.5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外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参与较少
由图2可知,重庆市的产学合作创新网络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外地企业参与较少。参与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主要外地企业包括四川虹微、苏州巴微医药、云南公路开发公司、华为技术公司、徐州海哲伦工程机械公司及专用车辆公司、中海油公司、成都远畅通讯公司等。重庆市的大学开展产学合作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向外地扩展。此外,重庆市的大学还没有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专利申请,与外资企业的产学合作创新还需要加强。
4结语
本文基于合作专利申请数据对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态势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产学合作专利的申请数量从2005年后开始快速增长,但申请总量还较少。主要技术领域包括测量、化工、医学、计算机与通信领域等。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本地高校与本地企业之间,属于本地型合作创新。外地的企业中,四川及广东的企业与重庆市的大学合作较多。重庆大学是产学合作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其合作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近三分之二。排名前三位的大学分别是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网络呈现出如下特点:产学合作活跃度在各大学中呈梯度分布;企业与大学合作的长期性与效率性还需要提高;大学之间联合参与产学合作创新不足;与多所大学开展过产学合作的企业较少,企业的中心度还不够高;产学合作创新网络以本地企业参与为主,外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参与度还需要提高。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把握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总体态势,从而为制定促进重庆市产学合作创新的战略与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Levy R,Roux P,Wolff S. Analysis of scienceindustry collaborative patterns in a large European University[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123.
[2]Motohashi K,Yun X.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nd growing industry and science inkages[J]. Research Policy,2007,36(8):12511260.
[3]洪伟.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1):4046.
[4]马艳艳,刘凤朝,孙玉涛.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3):390395.
[5]雷滔,陈向东.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1,(2):6773.
[6]许治,范洁凭.我国校企联合申请有效专利分布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100105.
[7]邓颖翔,朱桂龙.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2009,(1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