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2014-09-23 19:01韩囡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驯鹿小树金色

韩囡

一、 设疑激趣,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惑,才会有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文时,板书运用小鸟和小鹿图片,沿着课文写作顺序:小鸟初遇会走路的树,小鸟认识小鹿来设计。左边板贴小鸟,右边是一只驯鹿,不过它的身体被茂密的树丛遮住了,只露出金色的角,活像一棵小树。学生自然想探一探究竟,设疑就完成了。他们跟小鸟产生了同样的疑惑:这棵小树为什么是金色的呢?怎么还会走路?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经过阅读下文中小鸟与小驯鹿的对话,得知会走路的树,原来是长着金色的角的驯鹿啊!此时此刻,我揭开了小树的“面纱”,一只漂亮的驯鹿活灵活现地“跳”了出来。同学们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愉悦的!

二、 情境创设,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在探究学习中的角色,应该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情境的营造者。

“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她向这棵树告别,飞往远方……”这是课文中小鸟和小树离别的场景,体会小鸟和小树之间的友好感情是课文重点,抓住这一情境,是感受两人友情的好契机。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师生回顾了小鸟与小树一起玩耍,互相陪伴,一起看风景的时光,而有一天小鸟飞走了,离别的场面会是怎样的呢?到这里,我请同学们想象:假如你就是小鸟,就是小树,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有的说:“两人很伤心。”有的说:“小鸟为什么要离开?”有的说:“她要到南方去,那儿暖和。”有的说:“小树会舍不得呀!”有的说:“小鸟还会回来的,因为她也想小树。”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后,我建议大家可以打开思路,那么要好的两个人分开时会有哪些动作?表情怎样?带着这样的思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来表演,在带着淡淡忧愁的背景音乐中,离别之情被学生们演绎得真挚而又感人。

三、 巧设台阶,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提问既要注意难易度,还要重视梯度,做好铺垫。在品读句子“你大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小鸟吧”的时候,教师提问道:“小驯鹿怎么就敢问小鸟是爸爸提起的那只呢?”学生说:“这只鸟是蓝色的呀!”我故作不解:“蓝色小鸟多的是,而且长相也差不多呀。”初提这个问题,真是为难了不少学生,他们一个个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举了例子,你和小程是好朋友,你们俩之间有些亲密的称呼是别人不知道的。这跟课文中的小鸟和小树很像。经过启发,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会走路的树”这个称呼,并且还说道:“‘会走路的树,就像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暗号一样,只有小鸟和金色的小树,也就是驯鹿爸爸知道。而爸爸又把两人的故事告诉给了儿子,所以才有了小驯鹿的问话,可见两人之间感情真是深厚啊!”

四、 思维训练,宝剑锋从磨砺出

学生的探究习惯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期不断地引导与训练。

在《会走路的树》一文教学中,设计了思维训练。先以一组句子:1. 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2. 他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突出动词“坐”和“停”,思考小鸟有什么变化。同学们能够说出小鸟长大了。我总结:词语变化悄悄告诉我们小鸟的变化。

接着出示第二组句子:1. 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2. 一只美丽的小鹿走了过来,金色的角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好看。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金色,短语“金色的小树”和“金色的角”指的是同一样事物吗?学生发现“金色的小树”是驯鹿爸爸,“金色的角”是小驯鹿。我再次总结:同样的词语也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

最后,我们回归题目《会走路的树》,读过课文知道,它其实是长着金色的角的驯鹿,那题目怎么不直接写“驯鹿”呢?原来,这样的说法更加有趣,吸引人。同样的事物,换一种方法,可能更有意思,我们可以学习这样的方法。

三组思维训练,碰撞出的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词语代表不同的意思;相同的词语可能代表不同的事物;同样一种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在运转,探究的意识在头脑中根植,探究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猜你喜欢
驯鹿小树金色
驯鹿人
假如人过驯鹿的生活
金色十月
圣诞驯鹿来了
金色七夕节
金色的光
喂驯鹿
金色十年
送你一棵小树
我们的小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