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启威
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根本标志在于从过去注重知识的学习,到现在关注科学问题的探究。可以说,问题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追求。但大多的科学探究出现“失重”现象, 亟须纠偏。
一、课堂教学生动但不深刻
同新课改之前的课堂相比,如今的科学课堂生动得多。老师的教学很注重学生的求知心理,无论是实验的设计,还是活动的组织,都特别留心学生的兴趣取向,并顺着学生的心智要求,让学生“动”起来。于是,我们的科学课上,学生的小手忙得不亦乐乎,小嘴巴也说个不停。课堂教学兴味盎然、生动活泼,从表面看来,确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理想效果。但从课堂的内涵上看,却有很多缺失。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应有的层面,致使学生的探究很难走向深刻。比如苏教版五(上)《沉与浮》一课,老师设计的实验很多,材料也很丰富,学生自然非常喜欢,并投入很高的兴致和热情进行各种研究。但无论怎么做,都是在说明放在水里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亲身感受哪些物体是下沉的,哪些物体是上浮的,改变物体形状可以让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在水里溶解盐、糖等物质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等等。但对于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下沉,有的物体会上浮,沉和浮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教学中没有给予任何关注。而恰恰这一点才是沉浮实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非难事,因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知道同体积的物体(物质),比水轻的上浮,比水重的下沉。在这个时候,只要老师稍微引深一点,就会自然地带出“密度”这一概念,也就是同体积的物体相比,重的密度就大,轻的密度就小。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很容易搞清楚单位体积的物体(物质)的质量就是密度这一概念。
二、课堂教学有趣味但欠智慧
趣味性是有效实施科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学生专注地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遍观当下的科学课堂,很多老师极尽趣味活动设计之能事,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但反思众多的趣味活动,总有一种失去“魂魄”的缺憾,很多活动虽然很有趣,学生玩得也很尽兴,但却缺少一定的知识“涵养”和智慧。主要表现在:各种探究活动仅局限于趣味,却不能在趣味的把玩中融会知识和智能,触类旁通,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认知和思考。比如《轮轴》一课,很多老师会把门把手、方向盘、绞盘、手摇器械、自来水龙头、螺丝刀等物品带到实验上来,让学生在这些器械的把玩和操作中,知道什么是轮轴,轮轴有什么样的作用。由于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器械,而且每一种器械中都蕴含着轮轴的知识和原理,学生不光玩得高兴,而且从中知晓了轮轴是一种省力的器械。但如若问学生“轮轴这种装置为什么能够省力?”学生便无从知晓,而这一点才是学习轮轴的关键和逻辑重点,正所谓认知对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很多老师也是在这一点上卡了壳,原因在于“轮轴为什么省力?”很难向小学生讲清楚。其实,对于轮轴为什么省力,不要只在“轮轴本身”上求解,可以联系上一课学过的“杠杆”知识,学生只要稍动脑筋,就很容易发现,轮轴就是由杠杆变形过来的,一个轮轴就是一根变形的杠杆。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轮轴的原理就很容易化解了。
三、课堂教学讲方法但少思想
《周易· 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科学探究,旨在通过对具体问题(器)的研究,触类旁通,推导出同一类问题的共同特点和本质规律(道)。这才是学习科学的价值和本意所在。比如在研究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重心”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切割”的方法不断尝试和摸索,直到试出的那个点正好让这个图形平衡起来。这是个具体方法的研究。但“重心”找到了问题研究并没有结束。接下来,最重要的,或者说这个问题探究的最终目的是找出类似这种形状物体重心所在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任何不规则的图形都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找到它的重心。这种找到“重心”的指导思想就是“切割”。再比如教学《蚕的一生》时,很多老师都让学生详细观察和记录蚕脱了几次皮,每次相隔多长时间,每次蜕皮时,蚕有多长,蚕在结茧时是怎么进行的,甚至观察蚕结茧时用了什么样的架子,这些架子是什么材料,是什么形状,等等。细究起来,其实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对蚕的研究,了解同一类生物(昆虫)的基本特征,即生命周期和生存条件(一定的温度、食植物的叶等),这是探究问题的归结点,也是探究蚕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所在。
科学是一门教给学生智慧的学科,在注重引发学生认知兴趣,唤起学生探究潜能的同时,更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内涵、有智慧的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