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抢救与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本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受到民族音乐学者的广泛关注。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原主任、国务院文史馆馆员田青先生在大会开幕式上所言:“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之幸,让中国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国近十年来的非遗保护,出现了一批研究传统音乐的成果和一批研究专家,这是中国非遗保护之幸,为少数民族的音乐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保存了丰厚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之幸。汉族学者应该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要自信于自己的文化。我们不要迅速地让我们的孩子汉化,就向我们汉族不要迅速地让我们的孩子西化一样。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倡导文化多样性,保护岌岌可危的文化,多样性文化要是同质了,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在“非遗”保护专家的推荐下,我们选择了两位侗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式进行采访,对受访者的语言不作任何加工与修饰,力求将最真实、客观的采访结果展现给读者。
“侗歌窝”里寻天籁
“嘎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侗族大歌”,这种古老的无伴奏集体合唱形式,是侗族人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并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2009年,侗族大歌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寻访传说中“天籁之音”,我们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的小黄侗寨,“嘎小黄”意为“小黄的歌”使这里成为闻名天下的 “音乐天堂”。1993年小黄侗寨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小黄的歌队便开始在国内外重大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屡获殊荣。在这里,我们采访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潘萨银花,这位有着“侗乡最美女歌师”美誉的古稀老人,义务教授侗族大歌已有半个世纪,至今仍活跃在侗族文化的传承的第一线。
音乐时空:您是从何时开始学习演唱侗族大歌的?
潘萨银花:4、5岁的时候先跟家人学唱,到7、8岁的时候开始随村里的歌师学习。
音乐时空:成为歌师要具备哪些条件?
潘萨银花:能够将歌曲教授给其他人,就称为歌师。侗寨的歌师是义务地教本地小孩唱歌,一辈辈传承下去。
音乐时空:现在小黄有多少歌师?
潘萨银花:歌师有六、七位,传承人有三位,是由政府的评级的,我是国家级,村里还有一个省级和一个县级。之前还有一位国家级传承人男歌师吴仕雄,不幸的是他在去年离世了。
音乐时空:男歌师与女歌师有哪些区别?
潘萨银花:女歌师教女孩,男歌师教男孩。此外,男歌师不仅教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也教琵琶歌、牛腿琴歌,这些歌曲不需要多人合作,一个人就可以自弹自唱。而女性唱歌基本上是不使用乐器伴奏的。
音乐时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歌师的?
潘萨银花:从我成家就开始教歌,教自己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
音乐时空:您记得多少侗族大歌?
潘萨银花:大概有300多首。
音乐时空:众所周知,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并且没有书面记谱,那么歌师需要牢记每首作品的各个声部?还是演唱者根据旋律即兴编配和声?
潘萨银花:歌师依靠头脑,将每个声部记在“肚子里”,各个声部都要会唱、会教。
音乐时空:您是怎样教学生唱大歌的?
潘萨银花:先教歌词,后教音调。
音乐时空:您在传承侗族大歌的过程中是否也会对其进行改编?
潘萨银花:我能够改编歌曲,比如歌颂现在形势好,生活变了样。但是我不会这样做,我会按照自己学来的原样教给孩子们,这样才能保持侗族大歌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原生态面貌。
音乐时空:小黄的孩子们仍然采用侗语演出大歌吗?
潘萨银花:当然。孩子仍然保持着学习侗语的传统,我教的侗族大歌的歌词也是原生态的,依照古代老人编的原样传承。不懂侗语是没办法演唱的,作为听者也只能够从聆听的角度欣赏声音。
音乐时空:通常都在什么时间教歌?
潘萨银花:每天在家里,随时等学生过来,小孩子们放学就来我这里学歌。
音乐时空:您还记得自己教过多少学生吗?
潘萨银花:我教了几代人,十多个歌队。
音乐时空:一个歌队多少人?
潘萨银花:歌队的人数不固定。通常一个歌队约有8-10个人,最大的歌队20多个人。
音乐时空:现在小黄有多少个歌队?
潘萨银花:村子里有60多个歌队。
音乐时空:现在的孩子们对学习大歌的热情高吗?
潘萨银花:现在的孩子们生活越来越丰富,唱歌不再是单一的课余活动,但从整体来说,他们对唱歌的热情还是很高的。
音乐时空:大歌的传承是否会因为青年人外出务工潮而导致断代?
潘萨银花: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过年时会回到村寨,很快就能重新融入族群,大家都聚集在鼓楼唱歌,气氛热闹非凡。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六月六等节日,也会有丰富地民俗活动,在广场和鼓楼唱歌,在戏台上演侗戏等等。所以说,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承是不会中断的。
音乐时空: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侗族大歌的传承是否具有实质性帮助?
潘萨银花:国家给传承人一些经济补助,虽然在没有政府补助前,我们也会义务教下一代。此外,一些大学也邀请我去教大歌,这对大歌的传承与传播都极具意义。
音乐时空:现在小黄侗寨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游客都是慕“侗歌之乡”之名而来,商业化的进程是否会对原生态侗族大歌的传承产生消极影响?endprint
潘萨银花:旅游业对侗族大歌的确有所影响,年轻人的演唱已经有所改变,但是我们老年人仍然坚持演唱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
音乐时空:您所在的歌队也会为游客表演吗?
潘萨银花:我们的老年歌队人有时也会参加迎接客人的表演,不过,演出机会比较少。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小孩子们的歌队来演出,只有需要大量演出人员的时候我们才会参加。
音乐时空:您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潘萨银花:2010年我们的歌队赴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第二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并拿到了一等奖。我希望能有机会再去北京演出、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喜爱侗族大歌。
大利侗寨访“戏主”
侗族不仅拥有余音绕梁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还拥有精彩绝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侗戏诞生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是贵州省黎平县毛贡乡的著名歌师吴文彩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吸收当地汉族地方戏曲的程式与表现手法创立而成。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尽管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不再占据民众娱乐生活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但由于它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仍有一批热爱它的人不断推层出新,为侗戏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现年55岁的大利小学的教师石文昌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传授侗戏、组织排练,亲自撰写剧本。还自筹资金并导演拍摄了6集侗戏电影《珠郎娘美》,将侗戏推广到全国。我们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大利侗寨找到了这位酷爱侗戏的“戏主”,听他诉说着自己与侗戏的不解之缘。
音乐时空:您是怎样与侗戏结缘的?
石文昌:我的父亲十分喜爱侗戏,而且经常参加演出,我自幼便观看父亲演的侗戏,以父亲为荣。读小学的时候正值文革,老师让我在红小兵宣传队高声部领唱,使我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十四、五岁时,开始跟随城里的侗戏师傅学习,由于当时侗戏演出有着“女孩上台,就要垮台”的传统,于是师傅便让我演旦角,反串生涯一直持续到18岁,对于女孩不能登台的观念逐渐有了质疑。1974年,我开始在小学任教,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学生和社会青年学习侗戏,待排练成熟后,在农历六月六正式演出,结果证实女孩登台同样可以演的很好。我就继续这样培养他们。
音乐时空:现在其他的侗戏班子也允许女性登台演出吗?
石文昌:是的。在我尝试让女孩演出侗戏角色后,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演出效果远远要比男性反串女角好得多,便纷纷效仿,于是彻底打破了女性不能够登台演侗戏的传统。
音乐时空:依照传统,侗戏通常在什么场合演出?
石文昌:通常在一些传统节日都会上演侗戏,比如正月、吃新节、六月六。此外,各个村庄有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演出。
音乐时空:一个侗寨只有一个侗戏班子,是不是有什么说法?
石文昌:这是由于传统观念认为戏班子多了就会唱对台戏,导致村寨不团结。
音乐时空:侗戏是由侗歌组成的说法准确吗?
石文昌:侗戏如同西方的歌剧,以唱为主,说白很少,一出侗戏需要由几十甚至数百首民歌组成。比如,《补桃》也包含了55首民歌,《门龙少女》包含380多首民歌,《珠郎娘美》采用的民歌多达540余首。
音乐时空:原来一出侗戏需要如此之多的侗歌,难怪民间流传着关于侗戏鼻祖吴文彩的谚语“宰拱万麻编歌多,腊洞文彩编歌王。”由此看来,演一出侗戏肯定需要很长时间吧。
石文昌:的确如此。完整地演出《珠郎娘美》需要五天,《门龙绍女》需要七天,时间最长的侗戏剧目当属《二度梅》,需要整整九天才能够演完。
音乐时空:这些侗戏剧目演出时长都是单数,这是巧合还是另有讲究?
石文昌:不是巧合,演出侗戏的天数一定要单数。
音乐时空:如果受邀演出,就要根据对方需要的演出天数来安排剧目吧?
石文昌:多数情况下,戏班根本不知道要演多少天,所以要做好充分准备。我刚刚成为戏主的时候,其他村寨就一个接一个地来邀请我们的侗戏班演出,演出时间三、五、七天不等,从正月初一直演到元宵节,还不放人,直到三月开学都不让我们回来,所以我们要事先排练好大量剧目,以备不时之需。
音乐时空:侗族民歌主要有哪些种类?
石文昌:侗族的民歌有很多种,不同的年龄段学习不同的歌曲。在小孩子刚刚学说话的时候,母亲就教他们唱简单的童谣;年龄稍大一点后学习的种类更多,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比如下雨不能出去玩的天气,要唱下雨歌,一直唱到雨停为止;下河洗澡的时候耳朵里面灌进水,将耳朵贴在石板上面唱歌,耳朵里面的水就会流出来;捉蜻蜓的时候,唱歌叫蜻蜓停下来等等。七、八岁时,开始学习订婚的歌曲,孩子们看到年龄相仿异性小朋友便唱起小情歌。十五、六岁的年纪,要唱拦路歌、敬酒歌。十八岁成人起,就可以聚集在风雨桥上和鼓楼下“行歌坐月”。侗族大歌形式。
音乐时空:“行歌坐月”是怎样的形式?
石文昌:吃过晚饭后,侗族小伙带着牛腿琴出门找同伴,相聚在风雨桥头或鼓楼下,然后一起到心仪的姑娘家去。而侗族姑娘待父母睡着,约上自己的小姐妹,拴上大门等小伙们过来。小伙们边走边弹,远远就能听到悠扬的牛腿琴声,走到门前唱歌叫姑娘开门。这就是侗族传统的“行歌坐月”。
音乐时空:您是通过“行歌坐月”而觅得良缘吗?
石文昌:是啊,我的妻子是隔壁村子的唱歌好手,我和她对歌,唱了几百首歌曲,才打动了她的芳心。
音乐时空:侗戏里主要采用哪些种类的民歌?
石文昌:侗戏里的民歌主要是依据故事情节需要来安排,“行歌坐月”的爱情歌曲在侗戏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也有一些教育别人和相互争吵之类的歌曲,相比之下,小孩子们唱的童谣比较少见。
音乐时空:这些民歌被侗戏吸收后,会产生哪些变化?endprint
石文昌:根据民歌的旋律,按照剧情需要进行填词。
音乐时空:侗戏中明显具有说唱元素,这是否来源于侗族的民间说唱艺术?
石文昌:侗戏中的说唱元素主要是 “嘎琵琶”。“嘎琵琶”意思是琵琶歌,用侗族琵琶伴奏说唱结合的叙事歌。
音乐时空:“嘎”在侗语里面是“歌”的意思吗?那么“嘎锦”是什么类型的歌?
石文昌:侗语的“嘎”就等同于汉语的“歌”,“嘎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拦路歌,热情的侗族人在远方的客人到来时的欢迎仪式上演唱,不需要乐器伴奏。
音乐时空:牛腿琴不仅在演唱牛腿琴歌时使用,侗戏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件乐器看起来很有特点。
石文昌:牛腿琴,由于外形酷似牛腿而得名。两个弦相差八度,外弦高,内弦低。主要用于演唱牛腿琴歌,可以自拉自唱,也可以请别人伴奏。
音乐时空:戏班为侗戏伴奏的乐器都是您自己制作的吗。
石文昌:有些是自己制作的,有些是文化馆赠送的。
音乐时空:侗戏的表演和乐器伴奏都由您亲自教授?
石文昌:作为侗戏的“戏主”,不仅要熟记剧本与唱段,还要会演奏各种伴奏乐器,整个戏班从演员到乐师都是由我一人来教的。
音乐时空:一个侗戏班通常需要多少人?
石文昌:侗戏班的人数要控制在四十五人以内,不能超过上限。其中女生所占比例略小,十四、五个足矣,男生需要全才,既能表演又伴奏,而且要学习多种乐器,遇到突发情况随时可以登台救场。
音乐时空:您现在的侗戏班有多少人呢?
石文昌:二十一人左右,主要都是中小学生。
音乐时空:课余时间您也教其他村民吗?
石文昌:教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每年农历十月、十一月陆续回到村寨,也参与我们戏班的侗戏排练与演出。
音乐时空:大利侗寨的村民对侗戏的热情真的很高。
石文昌:没错,学生们要求今天春节演侗戏,已经开始投入排练了。
音乐时空:学生们准备演出哪些剧目呢?
石文昌:主要是《珠郎娘美》,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剧目。
音乐时空:据了解,您十分青睐这出侗戏,还亲自出资并导演拍摄了6集侗戏电影《珠郎娘美》,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部影片?
石文昌:《珠郎娘美》在侗族地区可谓人尽皆知,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从江县贯洞村和榕江县三宝侗寨,讲述了主人公珠郎和娘美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双双远离家乡后又遭恶霸残害的凄美故事。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我先后换了三次演员,最终决定让本村一个高中毕业的姑娘来演女主角娘美。通过多年来教授侗戏的经验来看,有文化的演员才能更好地演绎出侗戏的精髓。
音乐时空:将侗戏译成汉语的确有利于推广,但是,这样做是否会损害侗戏的原汁原味?
石文昌:侗戏电影《珠郎娘美》在出版的时候,剧情简介与每首歌曲大意采用汉语,这是为了不懂侗语的观众能够更好的欣赏。但是演唱仍然使用侗语,换成其他语言演唱的侗戏就无法称之为侗戏了。
音乐时空:据了解,您在传承传统侗戏剧目的同时,也亲自创作了剧本。
石文昌:我的原创剧目囊括古今现代各类题材,利用侗戏以唱为主的体裁形式,通过演唱将情节内容展示给观众,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比如说,我编创的《外来妹》,灵感来源于近年村里的侗族小伙外出打工,娶回来河北、广西、广东、四川、湖南等各地的姑娘。另一方面,由于侗族村寨长期以来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很多女性无法接受教育,因此很多人说侗族妈妈没有文化。剧情主要是侗族小伙带着外来媳妇见公婆,媳妇叫“妈”,侗语中的“妈”是没有力气的意思,不懂汉语的婆婆以为儿媳看出她最近很是疲惫,大为惊叹。接着媳妇又叫了“爸”,侗语中的“爸”是鱼的意思,婆婆又误认为儿媳想要吃鱼。通过这种幽默、搞笑的方式,教育大家重视教育,男孩女孩都应该读书。
音乐时空:您是否可以为我们推荐一些经典的侗戏剧目?
石文昌:上面提到的《珠郎娘美》已经无需赘言。经典的侗戏剧目还有很多,比如《侨妹侨想》,这是真实发生在我们大利侗寨的爱情悲剧,男主角侨想就埋葬在现在村子的板栗基地中。还有发生在榕江县三宝侗寨的爱情故事《门龙绍女》,情感色彩丰富,喜怒哀乐俱备,现在到三宝侗寨还能看到他们的房屋遗迹。短戏《补桃》也十分感人,“补”在侗语中是“爸爸”的意思,故事讲述了少女北桃的父亲勾引寡妇,抛弃勤劳贤惠的原配妻子,北桃受到后妈的百般虐待,这出侗戏在演出过程中经常令观众潸然泪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