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湘华
〔摘 要〕 第12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大奖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表现出与古老秦腔完全不同的演出样式,不仅保留了秦腔的精髓,声腔和打击乐部分,还加入西洋的钢琴和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是当下戏剧舞台的新样式。
〔关键词〕戏剧舞台;歌队;秦腔;样式
第12届中国艺术节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送的38台剧目角逐第16届文华大奖的十个席位。舞剧《天路》《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话剧《谷文昌》《柳青》、豫剧《重渡沟》、苏剧《国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国》、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文华”大奖。这十台文华大奖的剧目无论从思想上、内容上、情节上,演出的最终呈现都达到最新高度。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抓住当代老百姓的情感、追求,紧贴21世纪的时代潮流艺术审美样式。时代在发展,科技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我们的舞台艺术家们不甘落后,推陈出新,演出的样式也是大胆尝新,经过多年的积累,在第12届中国艺术节上绽放出一剧又一剧的奇丽色彩,使人久久难以忘怀!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选送,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作演出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该剧是宁夏演艺集团继现代戏《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的又一力作,改编自同名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编剧刘锦云、导演张曼君、音乐创作徐志远、闫岩,舞美设计修岩、邢辛和王玲,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柳萍、李小雄联袂出演。整剧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农民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陈述土地革命时期宁夏盐池地区人民是怎样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坎坷经历,反映当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是怎样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压榨,在旧时代是如何觉醒,认识到只有革命,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做主人,从而改变自己悲惨的境遇,才有争取过上幸福生活的主动权。
这部秦腔现代戏立足于原叙事诗的基础,尊重原诗文学的语言风格,忠实原诗中王贵与李香香的人物性格,在不改变作品“红色”的基础上,加入“生存”与“爱情”这两个具有永恒思考的戏剧主题元素。剧中中心点是“咱们闹革命,革命也是为了咱”,从而探索“革命为了谁”和“如何为”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部剧在各部门创作上都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戏曲舞台样式,以戏曲秦腔为本体,六七十人的西洋歌队从头至尾呈现于舞台的两侧,时而合唱,时而参与剧中演员对话,起到了烘托气氛、放大情感的作用。还有在天幕区的高平台上,钢琴与上场口打击乐鼓场琴师中西合璧的结合,大大突破传统的戏曲思维,一个传统的爱情故事焕发出全新的艺术生命,淋漓尽致地将离现代生活隔之遥远的情感,用现代和传统的艺术手段诗性地表达,感染了每一位观众,这种独特的舞台样式,大家不由为之共鸣,为之惊叹!
为了体现地域色彩,全剧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蹈队,舞蹈队同时讲述环境烘托气氛,加之以西部独有的“信天游”“花儿”等民歌小调抒发人的情感,从始至终全剧地方特色浓厚,民俗民风贯穿始终。
让人记忆尤深的还有饰演王贵和李香香的演员李小雄和柳萍,刚一登场,我就感觉演员的实际年龄有些大,好像有些难以接受和出戏,但是随着二人精彩细致的表演,我完全忘却了他俩的实际年龄,而从本质上接受并认可他们饰演的角色,认可了他俩就是那个年代十八九岁的王贵和李香香。两位艺术家运用各种戏曲表现手法,包括一个个细微的眼神,一个又一个手势、脚步、转身、小跑、急跑等等,一连串细致的形体动作,加上恰到好处优美的唱腔,完完整整挑战了小伙子、小姑娘的状态,成功地塑造了角色,显示两位表演艺术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底。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戏有一段演员是这样处理:李香香在井边挑水的时候,不小心打湿了双脚,她第一眼就知道王贵在不远处放羊,会来到井边和她相会,可自己打着赤脚,实在不好意思见他,但是她又想见王贵,让王贵知道她来过,并且不会走远,所以她将鞋子放在井边,并且水桶、扁担也都没有拿走,一边想着心上人,一边想走又不想走,又害羞,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边走边小跑地躲到一边,而王贵来到井边的时候,看见鞋子和扁担水桶,却不见自己的心上人,想想不免有些失落,突然,他看见地上一连串香香姑娘留下的湿湿的脚印,他无比兴奋地趴在地上,仔细观察起脚印来,并且用自己的手去和脚印相印。演员在演这段戏的时候神情是那样的专注,好似李香香的脚印是多么珍贵!好似见到珍宝一样完全沉浸其中,把香香的脚印路线都印了一次,这一连串专注的表演,将少男少女浓烈而又单纯的相互爱慕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段戏的形体表演处理将观众一下子征服,忘却了演员的真实年龄,全身心和剧中人一起同欢喜,同悲伤同愤怒。而我想当时的演员肯定是有心像的,他俩不单单是完成了外部的形体动作,而内心也应该是回到了少男少女时期,真真正做到了心像、神像而形象的高度统一。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的戏剧,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表演朴实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是它的艺术典型特征,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是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统的剧目有《周仁回府》《五典坡》《下河东》《杀庙》等等,而在第12届中国艺术节上的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呈现出与古老秦腔完全不同的演出样式,不仅保留了秦腔的精髓,声腔和打击乐部分,还加入西洋的钢琴和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融入其中且没有半点的违和感,这与导演张曼君老师深厚导演功底是密不可分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导演把握全剧时对每一个创作部门的熟知,以及积极调动每一个创作人员的创作灵感,带动全剧组朝着她设想的艺术舞台形象共同努力,从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高任务。其实舞台上歌队的运用,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古希腊罗马戏剧,在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力比得斯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歌队的身影,他们介绍剧情大意,作为知情人和剧中人进行交流,烘托气氛,是戏剧创作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导演恰恰运用了古老的秦腔精髓和古希腊歌队形式的结合,恰到好处地创作出《王贵和李香香》独特的演出样式,使古老的秦腔艺术焕发出符合当下的审美样式,这种对剧本内容和情感的深度解读,新的样式以及在音乐上的大胆的中西结合的突破实在是使人为之佩服!
此剧的舞美没有复杂繁重的布景,舞台两旁是几十个人的歌队,穿着现代的演出服,西装长裙拿着乐谱站立两旁,打击乐和琴师八个人穿着中式的服装摆放于上场口,在这种格局下,其实留给演员的表演区就很局限了,而恰恰是这种局限的留白,舞台中间有一条类似于路或者一片土地,这片土地又和天幕区的另外一条路以及合唱队中间留出来的路相连接,通过大道具的切换来改变场景,加上舞台灯光的强调处理,我感觉好似看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连环画似的舞台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始终处于中心的位置,合唱队每每都是在需要的时候吟唱,一丝一毫都没有觉得他们在舞台上有些搅戏和多余,主要演员的表演没有被合唱队所淹没,反而被放大。有一段是在李香香被迫與地主老财结婚,王贵得知情况,准备去营救李香香,可是看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羊群,他却是很不放心,唱腔中体现他几乎对每一只羊儿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羊是地主的,地主有罪,可羊儿并没有罪呀,于是他想把这些羊儿送给那些老百姓,可是舞台上并没有那么多的老百姓,此时,左右的合唱队以及打击乐场鼓师和琴师饰演了百姓的角色,王贵问他们“要羊吗”?他们一起答到“不要不要,没钱没钱”,王贵见状赶紧说“不要钱,拿走拿走”,他们又一起回答“好吧好吧”。这样的处理我开始觉得有些诧异,可是台上的演员、乐队和合唱队那种对人物关系百分之百的信念感,让观众认可这段戏不同于平常舞台规律的人物关系和舞台处理,艺术风格达到高度统一。这与导演的匠心处理还有各个创作部门完整的演出概念以及演员的精彩表演都是分不开的。
在这次艺术节中,感悟最大的就是艺术家们对于戏剧舞台样式新的追求和探索。这种不拘泥于旧的舞台格局,而向多种戏剧精髓吸纳并化为我有的戏剧思维,推动了中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