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2014-09-22 14:52吴天龙刘同山
商业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城乡统筹

吴天龙+刘同山

摘要:作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社区支持农业”的典型特征有面对面的交流、城乡相互支持与信任、生产者与消费者风险共担、传统农业技术与地方性配送等,目标在于为市民提供新鲜安全食品的同时重新振兴社区经济。社区经济是“社区支持农业”的动力基础,而社区农业的多功能结构是破解食品安全领域“不可能三角”的关键。因此,中国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培育市民组织,促进“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市民农园;社区支持农业;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2-27

作者简介:吴天龙(1981-),男,黑龙江宾县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理论与政策;刘同山(1983-),男,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政策分析、合作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3AZD003。

“社区支持农业”是一种社区的每个人对农业生产环节作出承诺,通过城市与农村互相支持、相互合作,重视整个食品体系出现的问题,强调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倡导本地生产与本地消费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1-2]。随着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我国学者开始对“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进行研究。虽然各项研究对于“社区支持农业”的表述各异,但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已达成了共识,即崇尚耕地保护、城乡互动、小农耕作以及社区配送。学者们认为社区经济与社区农业是“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基础,消费者责任兑现是其必要条件,而买卖双方的直接互动是这种模式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市民农园在我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并成为“社区支持农业”的一种主要形式。市民农园是依据热心公益的经济合约,再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本土联系的经营模式[3]。城市居民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开展农业生产与体验活动,有效地发挥农业的生产、休闲、教育和疗养等功能,以达到促进城乡交流、维护食品安全、支持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目的。经验表明以市民农园为主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居民亲密交流与持续互动,加深城市居民对农业与农民的理解,促进公平贸易,形成对食物与生命、食物与农业、农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全新认识。

一、社区经济与社区农业

(一)“社区支持农业”的基础性动力

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稀缺性,如何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成为经济学最基本的命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似,我国的经济增长也经历了一个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地由农业向工业、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市场经济强调机会均等,注重以竞争机制实现经济效率,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践表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转型与经济增长使得企业成为最基本的市场主体,而传统的家庭农业则陷入了危机。大量化肥、农药的投入虽然带来了产量增长,却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各种添加剂的发明和使用,车间式、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带来食品工业的兴旺发达,也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发现离“理想社会” 不是越来越近了,而是越来越远了。

1.与市场经济相比,社区经济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其根源在于食物体系中政府、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力量极度不平衡、组织极不对称格局与角色严重失调[4]。具体表现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以资本逐利为根本目的的中间商通过竞争与联合,实现了对生产定价权与消费定价权的双重控制。在这种产业化生产模式下,农产品的“盲点商品”属性被放大,即从外观很难看出质量高低,导致消费者对生产者缺乏信任。生产者为了多赚钱,只能通过“以量取胜”诱发道德风险,而消费者也只能在信任缺失的情况下,被动作出逆向选择,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5],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政府能够以公正的姿态介入,则可以缓解这种力量格局的极度不对称,但必须支付高额的监督成本和交易成本。社区经济是扭转这种食物体系的不对称格局的有效途径,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对接,它将食物的定价权回归于交易双方,并能通过优质优价与重复选择,消除生产者的道德风险,规避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使食物体系回归于“为生命而生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2.与生态经济相比,社区经济是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路径。理想社会不应只包括丰富的物品供给,还应包括对安全放心的需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的追求等。就目前的农业与农村而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隔离与利益对立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产地保护引发恶性竞争,“市场对应”战略致使农村社区越来越衰落。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形成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生态经济可以最有效率地实现“经济正义”,但对促进“社会正义”却显得无能为力。生态经济的优势在于依靠专业协作与产业链延伸,促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动态中平衡,缺点在于对社会效益的忽视。

所幸的是通往理想社会还有另外一条路径,就是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社区经济。社区经济主要是在以信赖为基础的农村地缘社会,参与者以共生互助为交易原则,通过自愿参加、相互协调,寻求共同利益,实行共同体对应战略,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与互惠经济、道义经济一致,社区经济并不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而是让经济重新结合起社会、政治、文化等脉络,让经济重新嵌回社会后的新理解[6]。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婚丧嫁娶,每个成员作为社区的一份子,都从交易与合作中受益;同时,人格化的交易将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紧密性,恢复农村地区的活力。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当今社会,社区经济的兴起与其说是一种创造,毋宁说是一种“回归”。通过发展社区经济,可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地域社会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和谐互助共生型地域经济系统,恢复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社区可持续性繁荣。因此,社区经济既是地域社会振兴的手段,也是“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基础性动力。endprint

(二)“社区支持农业”的持续性动力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不断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以跨国企业为主导的资本推动下,农业生产被深深地卷入企业活动中,农业的国际化、工业化趋势不断增强;同时,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农业与食品出现严重分离,农业部门正逐渐退化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原料供给部门。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农业将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在一些耕地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农业继续向工业化、产业化、“原料化”方向演变;另一方面,一些较为贫瘠、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务农效益差,将导致土地撂荒、农村凋敝等问题发生。在亲资本的粮食生产体系下,生产者权益、消费者权益与经济发展似乎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在发展主义背景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与产业化、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背道而驰;而在以中间商为中介的交易模式下,农产品价格的任何波动都会通过中间商掌控的定价机制,传导给消费者或生产者任何一方。

1.社区农业是破解“不可能三角”的关键。社区农业是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挖掘农村社区资源,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对接的农业,是在反思现代农业诸问题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社区农业可以恢复农业的传统活力,使农业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它可以广泛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利用传统乡土知识与传统技术,发展绿色农业或有机农业,获得高质量、原生态的农业产品,并通过产地对接,实现城乡交流,推动城乡和谐发展[7]。社区农业可以通过多种功能,使城乡间要素流动与平等交换成为可能,实现对“不可能三角”的破解。

2. 社区农业具有多功能结构。社区农业的功能表现在经济、社会、人文等多个方面(如图1所示),可以依照生产者、消费者和地域共同体三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而从单个维度出发又可将社区农业的功能划分为首要功能、次要功能和拓展功能三个层级。具体来说,社区农业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其次是农业理解与传统文化保护、城乡交流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拓展功能有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提供、食物与农业分离问题的解决、高龄者与妇女工作机会的增加、农村空心化与撂荒耕地的防止、农村社会稳定与地域活性化。对于消费者来说,安全放心农产品的提供是其首要功能,而经济发展与收入增加则是其拓展功能。因此,社区农业不仅具有多功能特质,且各功能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特点。所以,正是社区农业的这种多功能特质,构成了“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的持久生命力。

二、“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特点

虽然中国的“社区支持农业”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发展。为了捍卫自己的健康权益,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消费者和一些NGO组织成为这项运动的主要推动者[8],许多不同类型的市民农园在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本土性探索。总体而言,市民农园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在“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理念的影响下,由市民自发成立的市民农园;另一种是发展相对成熟的都市农业或休闲农业项目,在产业、资源、城乡融合的背景下,演化为具有新型合作关系的市民农园(张强、魏福芹,2008)。在表现形式上,国外主要有生产者主导型、社区主导型和共享管理型三种类型[9],而我国主要表现为消费者推动型、生产者推动型和NGO推动型三种形式[10]。

(一)“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模式

1.注重“社会参与认证”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模式。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建于2008年4月,占地230亩,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小毛驴市民农园采用自然农业技术,尊重自然界的多样性,重视传统农耕文化和乡土知识的传承,采取“社区支持农业”的经营方式,为市民提供蔬菜配送和菜地租种服务。在经营理念上倡导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并希望重建城乡和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

小毛驴市民农园模式在于通过市民认养土地、认领劳动份额,组织消费者参加农庄活动,以及招募实习生等形式,建立起了社会式参与监督机制。经过不断努力,消费者的口碑成为农园“社会参与认证”体系,推动了农园的发展。对于“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参与者来说,“有机”并不是一纸认证机构的证书,而是消费者和农户之间情感、信任、支持、分享等价值的互惠关系[11],并以此为纽带形成了教育、社交、放松、信任与健康“五位一体”的EARTH 休闲模式[9]。目前,小毛驴农园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包含有机农产品产销、市民租地、生态农业示范、参观体验、社会参与、培训教育、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环境保护、理论研究与政策倡导等,多领域的综合农业发展平台和国内有机农业的重要品牌。

2.努力挖掘“社区资源”的传统村落模式。坐落于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羊山地区的博学村经过不断努力,探索出一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农业与休闲体验结合的可持续“社区支持农业”发展道路。博学村投资修建了海南第一条乡村山地自行车赛道,并承办由海南自行车运动协会主办的越野自行车赛事。自行车休闲运动车道途经羊山野生荔枝林、天然次生公益林、现代荔枝园、黄皮园、柑橘园、佛手瓜菜园等,实现了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蜂蜜一直以来是博学村的传统特色,但目前仅以直接出售蜂蜜为主,博学村确定了对蜜蜂产业链进行深度开发,创建“蜜蜂王国”的发展思路。博学村的“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在于依托传统优势,深度挖掘社区资源,将自然、文化、地理、社会等资源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将社区建设与农业生产、生活与农村建设相结合;同时,博学村积极借助外部力量,永续开发社区资源,在为消费者提供多样性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社区重构,走出了一条社区与农业互动、互融的发展道路。

3.呵护“亲子关系”的绿之盟妈妈生活馆模式。2010年6月,由多位全职在家的主妇共同发起成立了绿之盟妈妈生活馆。在成立前,在反思传统教育和探索现代儿童教育的思潮的影响下,发起者们开始思索孩子的教育以及该怎样实现自我成长。她们为此自发地组织了读书会,交流亲子教育等相关知识。为了应对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层出不穷的食品危机,这些妈妈们决定通过包地种菜,开始实施餐桌自救。绿之盟妈妈生活馆以“拒绝化学农药、化肥、抗生素、激素、除草剂,提倡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和保护环境”等理念为宗旨,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近100余种有机农产品,进行统一团购,并针对会员开展配送。在农产品采购之外,她们还开展了木工制作、音乐教育等多种亲子教育项目。绿之盟妈妈生活馆模式特点在于以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为主题,将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爱,扩展到对安全、放心食品的追求,以实际行动捍卫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绿之盟妈妈生活馆正依托组织建设,通过“共同购买”来生产环境友好、健康、安全的食品,带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贸易。endprint

(二)“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特点

1.以食品安全为首要发展目标。“社区支持农业”是伴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而发展起来的。与其他国家相似,中国市民农园成立之初就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以生态种植方式来解决食品安全。例如通过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农活基本人工操作等方法来获得健康绿色农产品。当前有机认证缺乏公信力,只有城市与农村居民共同生产经营的市民农园才能生产真正的有机产品,重建消费者的信心,缓解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对立关系。

2.以农产品配送为主要运作模式。现有的市民农园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的边缘地带,即便是有的农园坐落于农村,但也处在城市的服务半径以内,这就使市民农园在农产品配送方面具有地缘优势,使得鲜活安全的农产品成为连接城乡之间的纽带。因此,目前中国市民农园的农产品配送是典型的“地产地销”模式,与现代化食品工业及化学石油农业截然对立,有助于建立长远的互助互惠关系。

3.以公平贸易为主要诉求。20世纪50年代,“公平贸易”理念起源于欧美,它最初的想法是建立一个为弱势生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如今公平贸易是指一种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它强调以道德评价为基础进行交易,构建一种更健康、更负责任、可持续发展的贸易伙伴关系。“社区支持农业”的有机生产、公平互助、透明公开等基本原则与公平贸易的理念相一致,“社区支持农业”正是通过公平贸易来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4.以信赖为基础的合作网络。“社区支持农业”是一种以信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城乡合作网络,体现的是共同参与、平等协商[12],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破解城乡之间的信任危机问题。例如小毛驴农园主动邀请城市居民到农场参观,并24小时全程开放,以此增加市民对农园的信任。以市民农园这一组织载体,形成了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网络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将生产、流通、消费等统一了起来,而且使人与人的关系得以重建,促进了社会整体和谐。

三、关于我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思考

目前,“社区支持农业”在城乡互动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农业生产、生态、教育和医疗等多种功能,是实现城乡互助与公平贸易,解决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未来我国“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应当对“社区支持农业”在农业教育、生态及文化等方面予以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应考虑建立公共财政为主的生态价值补偿机制[13],将符合条件的“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纳入到现有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将“社区支持农业”与城乡统筹工作相结合,将其归入到现有的城乡发展规划体系。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设立一些专项支持项目,例如在食品安全方面,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民农园开展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项目;为防止土地撂荒,应设立撂荒耕地农园建设专项支持项目等;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相结合,建立市民农园企业家培育项目等。

(二)完善用地管理,加强对工商资本的监管

土地是“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我们既要支持市民通过自身联合创办农园,参与土地流转与经营,又应避免盲目引进,加强对工商资本的监管,防止其损害农民利益、非法侵占农地、改变农地用途的行为发生。对于非农主体创办农园的,须对其资信情况、经营条件、履约能力以及拟经营项目进行审查(高强等,2012)。在项目建设之前,应对其进行必要的科学评估与合理规划,要对“社区支持农业”项目是否可行,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进行论证。在项目建成之后,要继续做好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工作,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积极培育市民组织发展

国外经验表明以NGO或NPO等为主的市民组织,是“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日本农协不仅是市民农园创办的主体之一,还承担着为非农主体提供土地流转服务的职能。日本城市居民通过自发联合、广泛参与,组建了大量的消费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发挥着组织载体的作用,有效地促成了城市与农村的对接。近年来日本NPO法人逐渐成为“疗养型农园”的创办主体,缓解了人口高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在“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初期,市民组织往往凭借其组织动员优势,搭建起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有些市民农园本身就是由市民组织主催形成的,如云南平寨村、广州沃土工坊等[14]。另外,通过 NGO 来唤醒农民的环保和权利意识在中国也显得尤为必要[10]。因此,应该积极培育、鼓励市民组织的发展,通过奖励、补贴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市民组织开展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卫平,黄娇,刘濛洋.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11(1):54.

[2]石嫣,程存旺,雷鹏.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兴起相关性分析——基于小毛驴市民农园社区支持农业(CSA)运作的参与式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2):56.

[3]Ostrom M R.Toward 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of Resistance and Change in the Modern Food System[D].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1997.

[4]周立,潘素梅,董小瑜.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怎样养活中国”——粮食属性、AB 模式与发展主义时代的食物主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0-33.

[5]郑风田.中国农村未来会是什么样子[J].中国经济周刊,2013(1):20.

[6]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endprint

[7]朱启臻,曹杰.发掘社区农业的时代魅力[J].中国合作经济,2009(12):37.

[8]叶敬忠,王雯.巢状市场的兴起:对无限市场和现代农业的抵抗[J].贵州社会科学,2011( 2).

[9]邵隽.社区支持农业型市民农园休闲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2(12):74.

[10]刘飞.制度嵌入性与地方食品系统——基于 Z 市三个典型社区支持农业(CSA) 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1-148.

[11]尹春涛,周维.中国消费者与农民尝试建立健康关系[EB/OL].[2012-05-29].中外对话网站,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944-We-re-all-farmers-now.

[12]肖芬蓉.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探析[J].绿色科技,2011(9):12.

[13]温铁军,董筱丹,石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93.

[14]鞠海鹰.CSA模式中消费者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都郸县安德镇安龙村的个案分析[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9:4.

The Mode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WU Tian-long1, LIU Tong-shan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form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SA are th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the mutual support and trust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share risk i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so on. The purpose of CSA is to provide safe and fresh food for citizens, and to prosper the rural community economy. The community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SA. The community agriculture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impossible triangle"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food safety. 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policy support, cultivate civic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SA.

Key words:plantation urban resident;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urban and rural collaboration

(责任编辑:关立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统筹
关于南京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浙江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综合评价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
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述评
城乡统筹视角: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研究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灌南县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